校园文化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2017-09-21朱佳
朱佳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74-02
校园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和成长。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看不到却能深深感受到;是一种氛围,熏陶学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综合素养,自然也深深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靠科学课堂远远不够,要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校园文化控制着教育和学习的大方向,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1.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
当今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要跟上时代的节奏,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但是任何人不能为了学习新知识而终身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的教导,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课如果仍旧沿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记的方式,显然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已经帮他们形成了或多或少的科学前概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周围事物不断产生新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对学生的前概念和好奇心置之不理,而一味灌输知识是对学生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少学校对学生的科学学科的评价方式仍采用笔试的办法评测,然而科学的某些能力和成绩是很难用纸笔来考量的,利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项目式学习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驱动性问题引领下,有更多自主探究空间,主宰自己的学习。
2.将培养科学习惯落实到班级
在小学的科学学习中,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将这种习惯的培养落实到班级,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班级的角落建立植物角或动物角等,学生每天观察,轮流记录,时时见证动植物的成长变化。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章的学习时,观察凤仙花和蚕的成长变化。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较长,如果在家里种植或饲养,就会错过很多细节;在教室里,全面细致地体会动植物的生命过程,培养科学记录能力。
3.做好班级墙报建设
墙报是班级的“面子工程”,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风貌,有内涵、有色彩的墙报不仅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和交流空间,也会营造一定的班级氛围。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搜集资料,确定题材内容,构思布局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不仅学习了科学知识,也有效利用了的语文、美术等其它学科知识,科学可以和任何学科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解决某些问题。
4.开展兴趣班或社团
培养学生的科學兴趣和素养,仅靠课堂学习还不能满足有些学生的学习,校内开展各类科学兴趣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更多渴望和好奇心。在兴趣班或科学社团中,学生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学习各类科学知识和技能,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增多,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果会影响和带动周围同学,最终实现每人“一小步”带动集体“一大步”。
5.开展科技竞技活动
校园内科技竞技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技活动,如航空、航海、车辆和机器人等比赛,在备赛的过程中,学生会动脑筋、动手、交流探讨、科技活动中经常用到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会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学到很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在反复思考和操作中培养了抗挫折的能力,增强信心和毅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6.有效利用校外资源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靠学校教育中老师的培养和学生的校园学习还不够,如果还能有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就会锦上添花。在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开放式的问题往往不是靠书本知识就能解决的,学生可能会利用校外资源,寻求家长的支持和社会机构的帮助去解决实际问题。课本中的问题去除了很多干扰和复杂的因素,学生解答的都是经过简化的问题,因此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时,能力就显得有所欠缺。科学学科亦是如此,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门科学的知识,细化起来不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么简单,其问题之复杂程度也在情理之中。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可以理解,寻求校外帮助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动(植)物角、兴趣班、科技竞技赛等活动中,家长要予以理解和支持。参加活动并不耽误学习,而是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甚至综合素养,每一次参与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充满科学味道的校园文化和氛围中,渗透给学生科学的思想和利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