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视域下创新医学院校医德培育工作的探究
2017-09-21龙杰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激烈,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伟大使命,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加强他们的医德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本文以医学院校共青团的工作为契入点,探讨新常态下医学院校共青团工作与医德培育工作相互融入的路径,使共青团组织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医学院校 共青团 医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67-02
一、共青团组织推进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医学最根本的目标是除人类之病痛,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服务,当今,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社会医学的人文关怀要求亦更加强烈。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必须要符合两个标准: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和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使他们感受到医学的使命,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把思想好、作风正、技术精、优质的服务落实在行动上,肩负起职业的使命。共青团组织是高校青年人才聚集的主阵地,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营,肩负着团结、教育和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重任。共青团组织作为凝聚青年大学生的平台,与其他组织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组织优势和丰富的实践优势和创新优势,因而可以更加贴近青年大学生,融入青年大学生。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作为医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实现医德教育的隐性教育作用,是新常态下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二、新常态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医疗服务领域近年愈加复杂的形势,以及日益突出的多元意识形态并存和迅速的网络科技发展的渗透冲击,高等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开始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1]。部分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不讲医德原则,表现出严重的市场化倾向,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患关系物化,收受红包,开大处方,做过度检查等职业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之风对医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使他们在医德品质和社会经济利益的诱惑之间产生了动摇。
(二)对“95”后医学生思想把握不足,医德教育模式落后
目前,“95”后是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体,作为独生子女的“95”后,受社会和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大多思想较为活跃和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价值取向也更加多元化,且自我意识强,行为特立独行,思维方式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极具个性化。我国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大多还是依靠传统单一说教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也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时事热点联系不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医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普遍学制较长,这就难免出现教学管理体系分段而治,医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以五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前三年的学制中,大多是开展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和部分专业技能教育,随后一年里主要是开展临床教学的见习,最后一年进入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实习。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一般都主要安排在前三年的学制中,到了随后两年的见习和实习,几乎就没有了相关的教育,使得醫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同时,学生在大学五年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学校本身之外,至少还要经历一到两个的学习地点,相应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部门能够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医德教育,使得医德教育难以发挥其长效作用。
三、共青团工作与医德培育工作相互融入的路径探究
(一)以新媒体为契机,助力培育工作的融入
全球信息化时代带来了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在多媒体背景下,信息和数据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其传递渠道也更加多样化[2]。当代的大学生倾向于接受漫画、音乐、微电影、等载体所传递的信息,而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丰富多样、传播速度快且方便,覆盖面广而全的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共青团组织可以掌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充分利用手机团属网站、共青团手机报、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网络交流论坛等大学生时常关注的网络平台,通过构建青少年信息交流和服务的“全媒体”网络平台,围绕当代医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的内容和一些社会道德伦理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开展对话交流,使医德教育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抽象转变为动态具体,声、色、图、文并茂,给青年带来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同时,促进医学生对医德的思考和理解的内化。
(二)以构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话语体系为载体,促进培育工作的融入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生活的育人功能, 结合“中国梦”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医学生成为实现“中国梦”、“医学梦”的参与者,实践者。根据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医学科学的性质,开展临床技能大赛、预防技能大赛、生命伦理辩论赛和医德医风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使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让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工作者的职业价值,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操。同时,在当前的“95”后医学生中,每一个医学生的个体是不同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习惯也是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中国梦”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适用全体医学生的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医学生个体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设计,既关注青年的现实存在性,又兼顾个体的需求性,有效构建青年话语体系,促进医德教育的培育。
(三)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推动培育工作的融入
将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为医德素养,是指医学生在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的帮助下,接受志愿服务精神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我的医学职业道德意识的过程[3]。共青团组织除了开展无偿献血、敬老助老、环境保护等一般性的志愿活动,还可以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特别是以学校的优势学科为核心,积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使医学生既可以在体验和实践中受到教育,同时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他们所学的科学理论,促进医德教育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如以社区和基层的医疗服务活动为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爱心义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以教学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导医、导诊,关爱未成年患者和重大疾病患者等帮扶服务;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介质,积极开展送医送药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使医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在服务中心领悟“医者仁心”的深刻含义,培养起他们仁爱、高尚的医德认识和医德情感。
(四)以临床教学体系为平台,推进培育工作的融入
临床实习既是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课堂,同时也是医德教育的另一课堂。当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几乎没有专门的医德教育相关课程,而且在临床实习阶段,他们也要忙于各种临床实践,难以抽出时间加强自身的医德教育,因此,医学院校共青团组织要注重加强教学医院的团组织建设,与教学医院团组织形成合力,将医德教育融入看门诊、查病房等医疗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带教老师高尚的医德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怀和职业修养。同时,可以发挥榜样的感召、激励和鼓舞作用,利用榜样的导向力量促进医德教育,通过号召学生向华益慰等优秀医务人员和临床实习基地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学习,在榜样力量的感召力下,树立学生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的高尚情操,培养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
(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介质,促成培育工作的融入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特别是医学科学的发展迅速,以及当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得医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日趋增多。全面加强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满足医学生心理健康需求,是创新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共青团组织要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大力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同理想信念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等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等方式,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加强医学生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受挫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素質、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塑造健康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
总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共青团组织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才能增强医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才能使医德教育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的精神、心理需求,促进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合格医学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国庚,马献艺,孔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医学生思想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15(10):64-67.
[2]蒋磊.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团学工作[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 35(4):43-45.
[3]周静,李军.共青团组织推进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
作者简介:
龙杰,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