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2022-07-13唐世成伍林生
唐世成 伍林生
摘 要:推进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解决医学院校面临诸多挑战的有效方法。重庆医科大学从顶层设计、组织各种研讨交流活动、加强示范引领等多方面出发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基于实践探索情况和借鉴吸收其他院校建设经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把准确理解把握课程思政理念作为前提条件,把探索形成落地生根、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把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作为关键所在,把正确运用课程思政元素作为重要环节。
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8-0053-04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即显性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各学科课程)和隐性课程(包括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行为层面的、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1]。在整体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当下,分析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逻辑,并结合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情况对目前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缩短应然与实然间的差距,提升其建设的实际效果。
一、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逻辑
(一)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中办、国办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先后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文件的出台,是党和国家从多方面出发的考量,也体现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重视,更为医學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阐明了具体要求。
(二)解决医学院校面临的诸多挑战
1. “两个大局”下医学院校面临新要求
“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将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放在“两个大局”之下来看,更能够明白其建设的必要性,理解医学院校面临的新要求。
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这一主要矛盾能否得到解决关系到民族复兴大局。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人们的健康理念已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着对健康的更高需求,加之医患关系复杂程度加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影响,对新时代医学卫生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医学院校是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民健康守护者的神圣使命,需要为国家卫生事业输送一批又一批信念坚定、本领扎实、能担大任的新时代医学卫生人才,为不断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为实现民族复兴奉献力量。
另一方面,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复杂,高校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医学院校同样无法置身事外。医学领域一直是各种思潮的交汇点,医学生也势必会面临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价值观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代医学生的显著特点之一[3]。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直面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铸魂育人”工作。
2. 传统医学教育的偏差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医疗卫生条件越来越先进,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部分医务人员的工作,减轻了他们的一些压力,但是“物”的发展始终无法替代“人”的作用,相反,更加凸显了医务人员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表现在医务人员与病人沟通的真诚、发自内心的有温度的同理心、以病人最大利益来做出抉择等,即人文关怀或者人文精神方面。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医学院校内外仍然存在着“重智轻德”的认识误区。往往认为医学生只要掌握了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即可,轻视人文精神培养[4]。传统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精神”倾向,这已被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所认知。
课程思政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将价值塑造无形融入其中,帮助医学生培养形成正确的“三观”,体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能够结合医学院校特色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思政元素,巩固医学院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弥补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不足,是解决“两个大局”下医学院校面临的新要求的有效方法。
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寻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培育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新时代医学人才,重庆医科大学按照党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结合本校实际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从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在组织领导机制上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各项工作,逐步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单位密切配合、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在协同育人机制上落实集体备课和青年教师试讲、听课制度,让思政课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参加课程团队教研活动,同时又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探寻多种合作方式促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交流合作;三是在考核监督机制上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教案和教学内容;四是在支持保障机制上设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专项经费,同时在校级教学改革课题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试点改革项目,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
(二)集中集体智慧,组织各种研讨交流活动
一是校党委联合教务处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多次召开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宣传学习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以及课程思政的概念、背景、改革经验,制定、出台课程思政的意见、方案,定期及时总结工作;二是各二级学院按照学校要求制订了具体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围绕课程思政积极开展工作,召开教学分享交流会、课程思政总结会等多种活动;三是由教务处与党委宣传部联合举办课程思政创新设计大赛,相关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和观摩团师生到场观摩学习。通过举办学校内部的会议研讨、分享交流和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和先进改革经验,广泛集中集体的智慧,增进交流。
(三)树立典型标杆,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一是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三全育人”精品项目建设工作,经报送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校党委常委会研究,遴选产生了3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30个“十大育人”精品项目;二是要求各二级学院认真组织编写案例,修订教案,在此基础上,教务处联动各相关单位,根据各二级学院提供的课程思政案例、教案,组织编写《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应用案例集》,充分发挥医学课程思政案例的示范作用。通过遴选试点院系、精品项目,树立典型案例,推广课程思政的经验与做法,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认识,在全校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
(四)立足创校历史,挖掘特色思政元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400余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老前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踏上西行筹建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之路,为服务西部健康卫生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庆医科大学把这段创校光辉历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开展了相关活动:一是开展老一辈重医人、重医早期校友口述历史研究,深度挖掘学校办学历史,引导广大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秉承创校前辈的大师风范和大医品德,增强爱校荣校使命感和自豪感;二是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共同主办以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为目的的主题展览,将“西迁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三是将这段创校历史和体现出来的“西迁精神”作为重要章节写入《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应用案例集》,要求教师要将其作为宝贵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入课程。通过持续深入挖掘重医创校历史,传承与弘扬以“西迁精神”为核心的思政元素,增强了课程思政的生动性、说服力,激励了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由实践探索引发的几点思考
(一)准确理解把握课程思政理念是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条件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就目前来看,部分医学院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方法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解不深的实际情况。实践的尴尬归根结底是理论的尴尬。只有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在准确理解把握课程思政理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进其建设,避免走向误区。因此,有必要让医学院校的教师深入学习理解这一理念,学习课程思政的政策背景及其基本内涵、原则、作用以及其他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的优秀做法等内容,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真正要义和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目标和要求,在实践反思中逐步感悟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在知与行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课程思政的能力与意识。
医学院校可加强组织宣传和引导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展研讨总结会、经验交流分享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比赛、到其他学校观摩学习等多种活动,吸收借鉴先进经验,为教师搭建各种实践交流平台,让课程思政理念更好地为教师所理解和把握。
(二)探索形成落地生根、行之有效的制度是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与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单靠教师个人之力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举全校之力,依靠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才能有效推进[5]。因此,有必要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地探索形成一整套包含组织领导、协同联动、监督激励等在内的具体课程思政制度体系。
建立制度体系的目的和使其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实施应用。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必须要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推行,使其能够落地生根并行之有效,通过实施应用去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同時,要遵循统一性与差异性原则,既要让制度体系符合课程思政统一的规定与要求,又要考虑到医学专业、课程、学生的特点,体现出医学院校的特色。
(三)充分发挥教师作用是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使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推进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作用,集中集体的智慧。
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优势。思政课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理应自觉地将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应用到思政课堂中,在讲好思政课的同时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出谋划策;二是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作用。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承担着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有着深厚的医学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熟知医学专业课程的学科属性和内容,更加了解医学生特点,能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
(四)正确运用课程思政元素是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落到实践活动中,而提炼、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探索中存在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泛化、融入方式生硬等问题,如部分教师不知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勉强融入”只能导致“课程”+“思政”建设走向形式化误区[6]。因此,怎样合理提炼、融入思政元素是必须要思考解决的问题。结合已有学者提出的观点,笔者从以下几点提出建议:
1. 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医学生特点的前提下运用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的提炼、融入应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到医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教师要在尊重医学生严谨、细致、精确等专业品格基础上,合理、适当运用好思政元素。在提炼、选取思政元素时,要选择贴近医学生生活、贴近医学教材、贴近医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等内容,要考虑到怎样的思政元素是医学生喜闻乐见的,什么样的融入方式是医学生能够真正接受的。
2. 因势利导:在把握好时与机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要避免强行、生硬地融入专业课堂中,把握好融入的时与机尤为重要。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选择合适时机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力求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无缝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时政热点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考虑到专业内容同时政热点结合的合理性问题的同时,讲好诸如健康中国战略、时代精神以及伟大抗疫精神等内容。
3.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本地、本校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要有生动性、感染性、说服力,才能够深入人心,达到育人效果。因此,选取发生在医学生身边及周围的思政元素,利用好本地甚至本校富有思政意义的素材,更能够打动人心,增强育人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玉海. 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3] 雷虹艳,侯艳,刘东梅. 新时代传承中医医德理念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路径探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10):773-776.
[4] 刘永君,李宇遐,胡乃宝. 论协同推进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塑造[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12):926-928+951.
[5] 曹锡山,赵圣文. 关于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05):379-381.
[6] 陈磊,沈扬,黄波. 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51-53.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