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研究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17-09-21魏蝶
魏蝶
【摘要】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中国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化的价值认同及传承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部分研究生对中国文化自信缺失,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优秀成果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乏關注及价值认同。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文化价值认识,重塑文化学习行为。
【关键词】文化自信 研究生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17-02
当代中国研究生既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群体,也是弘扬和践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研究生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国之栋梁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正确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精神支撑。加强对当代研究生文化自信的课题研究,不仅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有利于高校文化引领方向的把握及人才培育功能的发挥。
一、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
对文化自信概念的界定,我国学者云衫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刘士林教授则从哲学层面诠释文化自信,他认为:“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那么,究竟何谓文化?何谓文化结构呢?文化一词源自拉丁字cultura,原指培养植物或照料牲畜,自16世纪早期起,其含义由照料牲畜扩展为照顾人,由培育作物转化为培育心灵。英国人类文化学奠基人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郭齐勇教授在《文化学概论》中论述了文化系统构成及其结构层次,他指出整个大文化系统涵括物质文化、社会关系体系、精神文化、艺术文化,还包括作为上诉四大子系统的联系中介的语言符号系统和风俗习惯系统。各文化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且形成一种有序的状态即文化结构,郭教授就文化结构问题强调指出,伦理、哲学、政治、经济等理论活动和思想体系,特别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作为精神文化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大系统的内核,位于文化结构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是文化主体对其自身文化在历史沉淀过程中与当代发展新成果相结合形成的以理论体系、思想体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之价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
鉴于以上论述,笔者把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作如下界定: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中国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化的价值认同及传承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必须抓住文化自信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固有根本,也为研究生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层历史依据和精神根源。二是必须站稳文化自信的双脚——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先进文化。二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结合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华文化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延续。三是必须守住文化自信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核心和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集力、感召力。”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明确指出了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地位,也就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的灵魂地位。
二、当代研究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
笔者为了解当代研究生文化自信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武汉理工大学2014级至2016级在校研究生,问卷发放形式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根据前文论述,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调查:当代研究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同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热情等。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部分研究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历史优秀成果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乏关注及价值认同。
(一)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优秀成果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沉积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内蕴着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精神。五四运动后开始形成的近代革命文化伴随着近代苦难的中国艰难前行,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不断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推动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世界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产生了大批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成果,从孙中山先生的“矢志不渝”到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长征精神等,将中华精神提升到新的境界和层次。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和人民开始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诸如焦裕禄精神等感人至深的文化现象。这些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华文化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代研究生作为引领中国文化未来的重要力量,应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深厚根基及优秀成果的当代价值。
但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见表一),31.4%的研究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在关于近代革命文化的问题中,9.0%的研究生认为井冈山等红色教育基地没有存在的价值或价值不大;谈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先进文化时,11.0%的同学表示现代社会不需要焦裕禄这样的社会楷模。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研究生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优秀成果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
(二)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乏关注及价值认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华文化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结合,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境界和视野。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在文化自信中处于核心与主导地位,当代研究生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对待文化及文化现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撑,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调查数据显示当代中国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注不足,学习有待加强,现状堪忧。
调查显示(见表二),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时,64.4%的研究生表示平时从不或极少阅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著作,29.4%的同学偶尔会阅读,只有6.2%的同学表示经常阅读,23.0%的同学还认为当代中国研究生没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被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14.4%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作用不大;关于国家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43.8%的同学表示关注较少、偶尔学习,6%的同学完全不关注,且49.6%的同学表示不愿意参加学校举办的相关学习讲座。
三、当代研究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对策研究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当代研究生文化自信应通过提高文化价值认识,重塑文化学习行为两个阶段来进行,三个阶段在结构上由内至外、再由表及里,二者统一于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中。
(一)提高认识阶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多元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当代研究生面对异质文化冲击的心理支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确导向,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研究生认同和坚守主流文化,主动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当前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引导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战略高度,但同时也要落到实处,贴近研究生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诉求,关注并重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引导研究生将个人发展和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和追求与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理想信念教育也不能只重视崇高理想和长远理想,也要关注研究生的一般理想和短期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是实践与思想认识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使他们在实现个人短期目标实践中逐步形成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认识。
(二)重塑文化学习行为阶段——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精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当代研究生系统学习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渠道,因此,必须发展建设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精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首先,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与功能定位。该课程虽然具有传递信息、知识、培养技能的工具价值,但其根本的价值却是用文化育人。随着社会发展,不少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过度追求课程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带来的物质利益,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能创造多少物质利益困惑不已,从而盲目地否定了该课程的价值与功能。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和主要功能并不在于它能够提供多少实用的技能、带来多少物质利益,而在于它能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传授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体系、崇高的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者明确该课程的价值和功能,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抓住课程根本与教学重点,避免本末倒置;当代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明确该课程的价值和功能,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内驱力强化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优秀文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必须明确其价值与功能定位。第二,科学规划课程设计,加强教学实践创新。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对课程尚未形成规范的科学因素的遵循,其具体内容和结构体系受政策、人为因素以及政治环境影响较大,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稳定性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较弱,长此以往,势必影响课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发挥。因此,课程建设者应对该课程如何实现长期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部署,对各科目应教授的内容作出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意义的设计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的另一难点是,如何激发学生对主流文化及先进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有赖于该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不断创新;一是广泛运用隐性课程,开拓其作用潜力;二是丰富课程开展形式,开辟更广阔的课程发展空间,增加对中国文化的探究式、体验式和感悟式创新性教学,增强研究生的参与感和获益感,因反馈的及时性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三是适当加大中国优秀文化中贴近研究生生活实际和现实需求的“有用”文化的比重,以此类文化作为贴近研究生社会心理的着陆点,逐步提高当代研究生对承载更深层次价值的更高境界文化的关注热情与学习兴趣。
通过提高文化价值认识,重塑文化学习行为两个阶段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统一于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改善研究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才能使当代研究生真正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与先进文化的传承者与引领者。
参考文献:
[1]泰勒.《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郭齐勇.《文化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