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在后循环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2017-09-21郁雪华
郁雪华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1
后循环缺血症状具有较强的危害性,根据统计有22%左右的脑血管病由此引发,该病已成为较常见的神经科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猝死事件,且其预后效果较差[1]。因此,应早期治疗后循环缺血病症,确保患者预后健康。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TCD技术有助于提高诊断后循环缺血的准确性与敏感度,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脑血管病症患者,在此期间到我院接受后循环缺血治疗的患者总共有60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2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8例,患者年龄从37岁-69岁不等,患者平均年龄为54.31±2.2岁,分为TCD组和CT组,在开展诊疗前,60例患者均按照我国脑血管病诊疗标准确诊。
1.2 临床情况。在所有接受诊疗的患者中,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高血脂患者人数分别为22例、26例、12例,其中54例患者有吸烟史,有43例患者嗜酒,临床诊疗症状为:眩晕、呕吐、头痛以及复视等。
2 研究方法
我院选用TCD与CT两种诊疗设备诊断患者病情,对确诊的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TCD检查,并将TCD检查结果与CT检查结果比对,分析评价TCD在后循环缺血病例检查中的敏感度与准确性。患者接受TCD诊疗时,患者头部应轻度前屈,经过枕骨窗口诊疗左右两侧椎动脉的血流流向、音频及流速等指标,并对血液情况进行频谱研究。
3 结果
TCD诊疗技术成像显现:在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椎基底动脉总计有180支,TCD检测准确动脉支数为176支,有97.92%,检测优良率,CT检测椎基底动脉总计有101支;其检测准确率为50.50%,TCD在对确诊的60例患者实施检测时,有58例患者经检测为后循环缺血患者,其检测有效率为96.67%,而利用CT技术检测60例患者时,其准确检测出3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其检测有效率为50.00%。
4 结论
TCD技术可以深入探析顱脑内血流情况,能够准确诊断血流病理与生理变化特点,同时TCD作为无创诊断技术,其应用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后循环缺血指的是后循环脑梗死和TIA[2],后循环TIA约有过半病例会出现梗死现象,且TIA与脑梗死界限模糊值逐步增加,所以,TCD技术得到广泛普及,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提升,为治疗后循环缺血病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治疗后循环缺血病例提供了有力的辅助检测手段。
本次临床诊疗资料中显示,脑CT和TCD椎基底动脉成像不符情况有95例,但通过临床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95例检测不符案例均应以TCD检测结果为准,因为TCD检测结果的敏感性更高,其准确性高出脑CT46.47%,其余101支椎基底动脉病理分级和成像检测案例,脑CT与TCD检测结果的变化性不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广泛采用TCD检测诊断后循环缺血病例,TCD临床应用价值要比脑CT临床应用价值高出46.47%
参考文献
鞠奕,急性后循环缺血性事件预后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2,23(7):596.
施国文,熊听丽,林岩,等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1(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