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不同无创呼吸机治疗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

2017-09-21林玲玲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动脉血呼吸衰竭呼吸机

林玲玲

分析不同无创呼吸机治疗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

林玲玲

目的 探讨不同无创呼吸机治疗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辽宁省丹东市解放军230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接诊的7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对照组患者接受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应激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 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静态肺顺应性(C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予以ASV模式,便于血氧应激反应与呼吸功能改善,安全可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全球≥40岁发病率可达9%~10%,以慢性咳嗽为最早表现,以呼吸困难、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迁延不愈且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质量[1]。通常在疾病急性加重期会出现症状频发现象,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合并呼吸衰竭,是导致COPD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一般采用机械通气予以治疗,效果理想,但患者易发生呼吸功能减弱现象。所以,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采取合理模式予以治疗,提高呼吸功能,改善预后。本研究就不同无创呼吸机治疗模式对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辽宁省丹东市解放军230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接诊的7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60~75岁,平均(67.5±2.5)岁;病程1~11年,平均(6.0±1.7)年。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60~76岁,平均(68±3)岁;病程2~10年,平均(6.0±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COPD相关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2];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③意识清楚。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心律失常、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②认知、理解、表达等能力障碍。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营养支持、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并且均予以无创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起始通气以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待病情稳定后,两组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模式。对照组设置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潮气量:8~10 ml/kg;通气频率:15~20次/min,然后结合患者血气分析进行适当调整,保持氧浓度为 55%,呼气末正压在4~6 cmH2O(1 cmH2O=0.098 kPa),每天 2~14 h,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即1个疗程。观察组接受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输入理想体重,百分比100%,确保氧浓度为50%,呼气末正压为3~5 cmH2O,0.5 h后检测患者血气分析,纠正通气百分比,治疗时间为每天2~3 h,每日2次,持续治疗1周,即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呼吸力学与动脉血气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运用比色法、酶速率法分别检测血清MDA、SOD水平。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静态肺顺应性(Cst);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氧分压(PO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 MDA、SOD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MDA、SOD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清MDA、SOD水平比较(±s)

?

2.2 呼吸力学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peaK、RAW、C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PCO2、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呼吸动学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呼吸动学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s)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Ppeak(cmH2o) RAW[cmH2O/(L·s)]对照组 35 16.6±1.6 18.4±2.8观察组 35 14.6±1.6 16.4±2.1 t值 14.167 14.856 P值 0.000 0.000组别 例数 Cst(ml/cmH2o) PCO2(mmHg) PO2(mmHg)对照组 35 24.6±2.6 64±6 84±8观察组 35 28.4±3.0 64±6 84±8 t值 33.577 0.000 1.871 P值 0.000 1.000 0.066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与环境污染加重,COPD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造成患者病死比例也随之增高[3]。本疾病以不完全性可逆性通气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为特点,随着病程延长,病情逐渐加重,并且会在外界诱因刺激作用下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常常表现出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可对患者身心健康、生命质量均产生不良影响[4]。一般来说,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在缓解期仍会表现出明显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情况,病情较重患者会表现出呼吸性酸中毒,导致患者再住院次数、病死风险增加。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机械通气对该疾病予以治疗,其原理是通过建立气道、肺泡间压力差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维持正常通气。现阶段,机械通气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即有创和无创,前者是经口、鼻途径进行插管,然后连接呼吸机;后者是经面罩、鼻罩等方式直接与呼吸机连接。由于患者病情久治不愈且病程较长,加上机体生理结构改变、免疫力降低,极易引发感染而造成病情加重。据报道,在 COPD患者治疗方面,应用有创通气治疗的患者感染发生率较无创通气者高,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直接影响患者饮食功能与语言功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5]。而无创呼吸机具有无创、灵敏性高、费用少等多种优点,相对于有创通气而言,无创呼吸机对感染的控制效果更佳,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减轻,应激反应与呼吸功能的改善,然而在应用无创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期间仍然会产生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可使其生命质量降低。所以,针对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在通气后期应该结合病情适当调整通气模式,达到预期效果,提高患者预后,改善生命质量。

SIMV+PSV模式来源于两种模式结合且保留着彼此优点,利于患者应激反应、呼吸功能的改善;ASV模式是结合患者呼吸用力、呼吸力学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自动调整压力输出水平的一种方法,在保留通气基础上能够有效支持患者自主呼吸,纠正呼吸功能。运用ASV通气模式的减少指令呼吸频率效果优于SIMV+PSV通气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支持患者自主呼吸,在改善应激反应、呼吸力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MDA是一种常用的膜脂过氧化指标,能够反映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并且能够促进脂质、核酸等物质相联合而导致细胞凋亡,所以,MDA水平下降,能够降低过氧化损伤;SOD是一种抗氧化损伤物质,能够表达出机体细胞抗氧化损伤效应。相关研究表明,应用ASV模式后患者体内SOD水平明显增高,可改善氧化应激反应[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刘苗苗和孙凤皇[7]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应用ASV模可以促进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氧化应激反应;观察组Ppeak、RAW均低于对照组,且Cst高于对照组,与连芳秋[8]的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ASV模式可有效提高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优越性较高。此外,PO2是间接反映通气、血流相匹配情况的指标,也反映通气、CO2产生量的一种指标。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PO2、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通气模式对患者动脉血气无明显影响。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 ASV模式的安全性、可靠性较高,适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

综上所述,针对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予以ASV模式,便于血氧应激反应与呼吸功能的改善,安全可靠。

[1]黎小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5):2361-2363.

[2]秦建强,任倩,苏鹏飞,等.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9):40-41.

[3]杨静兆,曹海燕.不同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疗效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464-1465.

[4]秦志强,谭毅.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9):909-912.

[5]李凤芝,王蓉美,王珠红,等.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1):42-43.

[6]蔡明文.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3):474-475.

[7]刘苗苗,孙凤皇.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结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6):852-853.

[8]连芳秋.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2):47-48.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9.058

辽宁省丹东市解放军230医院,辽宁丹东 118000

猜你喜欢

动脉血呼吸衰竭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浅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