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2017-09-20徐雅鑫江泽慧
徐雅鑫 江泽慧
摘要:高校教師是知识分子中“合金量”较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科教兴国的社会责任。对生活质量的深入调查与剖析,改善高校教师所处的微观与宏观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社会人身份中更大的实现高校教师角色,创造更大的多维度效益。本调查分析生活质量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个人因素,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研究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教师;生活质量
当今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日渐提高受人尊敬,但高校教师背后的生活质量问题却被高速发展的时代忽略。作为“社会智库”的角色,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不尽如人意,困扰他们精神层面的自我效能感,物质层面的生活水平,工作中能力与任务是否合理分配等因素。而本文就针对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调查研究与分析,从多个层面分析,对教师个人,高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体制完善都有重大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江西中医药大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由调查人员现场发放,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收回,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72份。采取问卷调查方法,问卷主要由个人资料、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三部分组成。从性别、年龄、婚姻、教龄、职称、学历等个人资料变量来分析工作特性,从薪酬分配、身体健康状况、饮食睡眠状况等变量分析物质生活,从负面情绪、生命质量、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等变量剖析精神生活。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个人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性别
单独考虑性别因素,在抽样调查中高校教师的生命质量的平均值为79.31分,其中男性平均值为78.49分,女性平均值为80.12分。
2.年龄、婚姻与学位
3.教龄与职称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年龄在31-40岁和职称为讲师的群体在高校教师不同的结构层次中占到了约半数,所以提高这两组人群的生活质量最为行之有效,学历要求和职称评定是影响高校教师仕途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更专业和精确的培训,有针对性的满足高校与教师的双向需求,观察与帮助其改变微观环境,用相对有限的资源与成本换取学生、高校、甚至宏观社会受益,促进教师专业更大化发展。
4.调查分析
首先,年龄在31-40岁,是婚姻家庭趋于稳定,主要精力投入在工作上的阶段,对薪酬的需求会高于人生中的其他年龄段,适当改变绩效方式,利用人是经济人的特性,例如老师与学生双向选择,高校教师也会努力提升自我业务与技术能力,将市场和企业中的原理合理的运用其中,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其次,职称为讲师。讲师是高校教师中半壁江山,不管教育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还是作为“智库”对各个领域的深入探索与研究,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申请课题难、经费难。让有想法有能力的讲师有机会有平台,毋庸置疑可以提高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第二,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与学生的配合程度低。中国高考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主修的可能并非喜欢的专业从而产生懈怠的情绪,现在电子产品乱入课堂,信息的零碎化,快餐文化越来越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无时无刻都存在低头族,影响老师精神与心理状态,并不愿意精心备课,课上也无人问津,孤独又寂寥。然而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大学教育必定在不久的将来被普及化,如果由此恶性循环,将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不能强有力的为社会带来高水平人才,高校教育的学历会贬值、泡沫化,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生活质量必将下降。
(二)物质生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当代社会知识分子,高校教师是否拥有与期望相匹配的薪酬,而这些收入能否达到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调查样本中有41.52%的教师对自己的薪酬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
1.薪酬分配
从数据中存在大部分高校教师不满意自己的薪酬分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但相比较与预期收入的差异明显影响了高校教师对生活质量的期望,而由于经济问题带来一系列的“绊脚石”,例如结婚买房,孩子上学,老人赡养等一系列经济问题,这就给很多现象提供了温床,为了达到想要的物质生活寻找适当的机会进入第二职业。第二职业使高校教师的“面包”欲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同时可以带来更为完整的社交,改善高校教师单一的社交生活方式,满足一些高校课程教学的实践的需要。例如教企业管理学的老师不熟悉现代企业的层次、文化、机制、管理理念、营销手段等,只是单纯依靠教材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也将带来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与保证。对高校教师的责任心、创作力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
2.调查分析
高校教师大量的第二职业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对本职工作的不负责任。当教师在第二职业的发展中遇到挫折,例如经商失败或工作量不堪重负,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导致身心俱疲,降低了生活质量。
所以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不仅需要教师个人,更需要高校以及社会与国家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制度之内的规则与自由,所以研究和改善高校教师所处的微观与宏观环境,显得十分必要。
(三)精神生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情感枯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都是在精神层面里存在,并影响和干扰教师生活质量。一些学生对准备不足、经验匮乏的年轻高校教师的不配合与不尊重,产生心理影响,以致有消极情绪或压力,再或学校要求教师教授自己陌生领域的课程知识,或者单一的社交生活方式等原因都容易造成精神生活的压抑。
1.负面情绪
从下表中看到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都会偶尔存在负面情绪的现象,而缺乏适当体育锻炼的人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经常锻炼的。而因负面情绪,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心理与生理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高血压、糖尿病、神经性皮炎、不明原因眩晕以及癌症等。而高校教师的隐形职业病的范围变广,例如慢性咽炎、颈肩腰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胃病,女性教师中宫颈炎,乳腺增生较为普遍和高发,高校教师中较为常见的职业病以及衍生类疾病,症状隐匿或被忽略,都是亟待被社会高校注意并及时解决的问题。
样本中存在这样一组数据,下班后每周的运动锻炼少,很少或不注意饮食,均有睡眠不好的情况,认为生活质量一般,自我保健能力差,这些人的年龄恰好分布在31-40岁,约占这个区间百分之十五,他们的生命质量平均值为73.57。
2.睡眠情况
单独从睡眠情况方面考虑,有接近半数的高校教师都存在不满意自己睡眠状况的现象,30岁以下的占到了1 7.40%,其中有半数以上每周锻炼次数0-1次,数据可以看出运动锻炼与睡眠和情绪调节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高校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生活工作方式,从饮食,睡眠,运动锻炼等方面做出改变。睡眠不佳的提前出现,会严重影响生命后期的生活质量以及健康状况,增加了维护健康所需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生命质量的提高。
3.建议对策
我校应利用医学类院校优势,卫生资源丰富,专业技术人员支持,可以做到定期分批对教师队伍体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每次体检信息,建立健康管理档案追踪长期健康状况,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另一方面得到了真实可靠、长期有效、而非碎片式的数据提供给双方,教师个人可以更了解自己,高校也可以将其作为健康疾病研究的依据可以更了解这一群体。
应该倡导学校利用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高校人口密集,所处地区偏僻安静,但都有较为完善的运动场地与设施,而场地的利用率参差不齐,学校应当有号召和政策倾斜性的引导师生共同参加体育锻炼,鼓励老师们走到学生中去,努力消除对彼此的陌生感和有色眼光,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没有差异性,更能有效的改善教师的亚健康状况。松弛有度的工作环境有利于缓解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种种原因带来的负面情绪,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使其社会人身份中更大的实现高校教师角色,创造更大的多维度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