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问题和解决对策
2017-09-20步小阳
步小阳
摘要:根据国家的学生资助工作要求,从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包括奖、助、贷、补、勤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有效缓解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解除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帮助贫困生树立起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观念,帮助学生丢掉贫困带来的思想包袱,注重心理疏导,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关爱,愉快学习、幸福生活、全面发展。
关键词:资助工作;面临问题;解决对策
一、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资助工作流程过于生硬
在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缺乏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的考虑,主要是采取学校布置任务,学院负责分配任务,统计人数、报数据、做材料、审核材料等。有部分辅导员反映大一新生存在对于这种资助不解,有些经济困难学生甚至自身不能正确看待贫困问题,把贫困看作一种耻辱,不愿被他人知道。而资助工作在满足了学生的物质方面需求之外,没有真正考虑到对于学生内心感受的关注,无法达到情感方面的支持,也无法形成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这种硬性的指标性工作,必然产生“施恩”“受恩”的心态。
(二)贫困生学生等级认定问题
公平性问题一直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从低保的申请,还是高校的学生资助,也存在这样的弄虚作假现象,有些家庭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将学生资助申请中的所需材料准备齐全,这一方面加重了学生资助审核人员的鉴定困难,另一方面也违背了当下国家在保障困难家庭子女能够完成学业和教育公平的理念。
(三)资助效果差,学生主体责任、诚信缺失
近年来,在办理助学贷款等资助过程中,银行对于学生贷款普遍产生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尤其是当学生毕业以后,屡屡发生违约情况,高校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一直通过人防、物防的方式来减少违约情况,如高校会利用扣押毕业证,银行会将违约学生拉入黑名单等方式,但是总体来看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主体责任错位和诚信意识缺失不断使问题重复发作。另外,其实也是资助过程中无法约束,但是现实中也是存在的,学生在获得奖学金的过程中,奖学金的最终使用方向也是存在问题,这部分资金该如何使用,使用的效率如何?是不是资金只是发下去就算作资助了还是需要探讨这部分资金该怎么用?
(四)学生功利心理严重
在调查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会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资助申请中,投机取巧心态严重,以哪种奖励方便申请或者资助数额较大为选择依据,而不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者正如前文所述,完全是弄虚作假的形式进行申请。在这部分投机心理的影响下,将申请上作为“运气”和“人情”的结果,甚至很多同学干脆拿奖助申请的资金请客吃饭,大摆筵席。由此,不仅违背了奖助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奖助支持的学生更加加深了不满情绪。
(五)缺乏感恩之心,不能在班级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由于部分学生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个人道德层面无法认识到感恩,对资助者态度冷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热情,缺乏最基本的回馈和感恩之心。
二、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一)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细化认定标准
在新生入学之初做好助学相关政策宣传工作,并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一般从刚入学新生处所获得的信息其真实性较后期获得的要高。辅导员对于所获得信息进行甄选,初步确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并对上交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必要的且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进行实地走访。在认定体系中,如基本情况类似的条件下,贫困地区的学生权重更高;家庭基本情况中,如属于孤儿、单亲、军烈属、特困、低保、残疾等情况的则权重更高;家庭成员情况中,如劳动人口占家庭总人口数不足某个百分比,有重大疾病人口占家庭总人口数超过某个百分比则权重更高;不断的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细化认定标准的同时,人性化解决学生资助工作特殊情况与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贫困生信息动态库
以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建立个人信息动态库,结合出勤、卫生、日常表现、参加活动比赛及获奖情况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同时及时对情况改善或不符合条件或是虽贫困却不思上进的学生进行调整,帮助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学生,努力实现资助资金的效果最大化。
(三)创新勤工助学制度
现有的勤工助学岗位多为一般辅助性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因此,可努力探索在现有资助体系下,增设创新型、能力型、专业型勤工助学岗位和项目,如勤工助学超市、勤工助学修理点、勤工助学作品集市以及其他符合学生特点、专业性且切实可行的项目,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受助”向“自助”的体验中更充分的提升对社会的感恩、对人生热爱,从而实现进一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最终育人目标。
(四)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外,还因根据其性格、品格、心理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加强诚信教育,增强诚实守信意识,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切实履行相关承诺和义务;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受助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增强责任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鼓励参与学校、社会公益活动中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同时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针对他们较易出现的自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定要给予特别关注,通过谈心、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敞开心扉,战胜自我,引导他们逐步走上“受助一自强一助人”的良性轨道上来。开展励志教育,宣传资助工作的意义,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