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对台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
2017-01-03卢国能
卢国能
[提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对台经济融合发展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对台经贸合作;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两岸关系理论漳州研究基地课题(课题编号:TB16039S)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深化对台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漳州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1日
一、对台经贸合作基本态势
从漳州市情况看,漳州市相继出台了《保护台胞权益的暂行规定》、《扩大漳台经贸合作的若干规定》、《鼓励投资和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台商创业和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为台商台企营造了投资发展“暖环境”。全市对台、外经等有关部门也都面向台商,加快职能转变,创建高效的服务机制。随着越来越多台企项目落地建成,漳州食品、机械、电子、电力四大主导产业,石化、特殊钢铁、汽车汽配、船舶修造四大战略产业日益成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实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已有160多家台企入驻,致力打造与台湾深度对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创业园,已有250多家台资农业企业、7家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入驻。
二、当前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对台经济工作政策优势相对弱化。海峡两岸直航与签署ECFA之后,经济合作在海峡两岸全方位展开,两岸贸易自由化有了新的发展,大陆逐步对台湾同胞实现“国民待遇”,各地享有的特殊政策相对减少,政策优势有所弱化。“先行先试”逐步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新举措,开始在大陆多个经济开发区或实验区推广,不再是个别地方所独有的政策特权,对台经济合作的政策优势明显弱化。如何扩大与深化对台经济合作,就需要有新的思路与新的政策选择。
(二)各地对台经济合作呈现全方位的发展态势,漳州市面临的竞争更激烈。两岸经济合作全面开放之前,漳州市在对台经济工作尤其是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中一直走在前面,然而在台湾当局两岸经济政策逐步开放与两岸经济合作全方位展开的情况下,其他地区纷纷加入到两岸经济合作的行列,形成一种新的多元发展格局,不少内地省市领导赴台考察活动引起的关注程度及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数量、规模超过漳州。
(三)两岸关系出现新的不确定性,增加对台经贸合作难度。台湾“大选”之后,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提高,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与严峻的挑战,对台经贸合作将可能出现新的困境或障碍。
(四)利用台资的规模不够,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近年来台商对大陆投资呈下滑趋势,而同时期台商对其他海外地区投资连年大幅增长。受美国主导的“重返亚太”战略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凭借其更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正在吸引一批台商的注意。同时,传统台资集中地对台商的政策开始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挑商选资”;另一方面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涉及的行业有了明显拓展,新增台资企业已经扩展至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新兴行业。
(五)深化对台经济融合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日益浮现。一是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微降,大陆对台进出口所占比重则持续下降;二是以前台湾制造业向大陆梯次转移、在大陆从事加工出口并拉动两岸贸易的传统发展方式,正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日益严峻的挑战与制约;三是两岸经济互补传统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局部产业出现竞争性。尤其大陆产业体系日趋完整的态势下,两岸在制造业领域由过去高度互补转向局部领域的竞争性发展,对两岸经济合作带来的政治经济消极影响不容低估。
三、深化对台经贸合作对策思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培育两岸共同产业。近年来,福建处于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阶段,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主导力量。台湾已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阶段,电子信息、数控机床、石化、精细农业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两岸生产要素重组分工具备条件,必须以宏大视野对两地产业链条做深入细致的梳理,进一步明确各自在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与要素保障能力,强化分工协作与资源整合,把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做好,合力提升共同的产业链、产业群在全国、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要着力推动现有制造业和农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实施对台产业对接转型升级计划,推动两地分工由产品生产阶段的分工走向研发与创新、营运、制造、营销等功能性的分工;另一方面力争在技术研发合作上迈出新步伐,引导民营资本、国有资本与台湾高新技术人才对接,打造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研发平台、创业园区,使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有机结合。
目前,漳州市按照食品、机械、电子、电力四大主导产业,石化、特殊钢铁、汽车汽配、船舶修造四大战略产业的规划产业布局。要大力引进台湾的文化创意、休闲养生、精致农业、现代金融等产业,依托区位、资源、交通和产业链条等基础条件,扎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搞好区域环评、项目包装等基础工作,认真梳理筛选和推介包装一批符合台商需求、切合台商投资意愿的招商引资项目和产品采购信息等,通过大型涉台活动和专门招商洽谈等介绍给台商,增强对台招商的针对性,提高对台经贸合作的成功率。
(二)创新对台合作载体,推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漳州市目前正加快建设古雷开发区、厦门港南岸新城、漳州高新区、环东山岛经济区域等四大经济增长极,持续巩固和提升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漳州)花卉集散中心、海峡两岸(东山)水产品加工基地、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等平台载体,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努力吸纳更多台资项目落户。对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石化产业的深度对接。石油和化学工业是两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行业。台湾地区油气资源匮乏,但石化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石化产品出口基地之一;大陆存在石油和高端化学品依赖进口、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发展中补足“短板”已成为两岸石化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古雷台湾石化园区享有台资项目核准的特殊政策,成为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合作的一个重点园区。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主动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努力在规模化、一体化、差异化、高端化上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要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切实做好安全环保工作,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化工园区。
2、高新科技深度合作。高新科技产业是对台深化经济合作新的着力点。首先,盘活人才存量。加快两岸人才市场和人才机构的衔接,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共享系统,完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如探索两岸学历、资格证书互认办法,先行先试便利人员往来的管理办法;其次,扩大人才增量。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培养发展高科技产业所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储备人才。有针对性、有步骤地相互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努力解决编制以及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最后,增加研发投入。重视人才激励制度,完善引进台湾高科技人才项目奖励制度,增强人才支撑效应。
3、深化文创产业合作。推动文创产业合作不仅可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可以为实现两岸最终和平统一构筑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经济合作中加快情感交流意义重大。首先,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漳州市的开漳圣王文化、侨乡文化、关帝文化等独具特色,民间工艺蔚为壮观,但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深入挖掘,民间工艺产业链尚不完整,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与之相比,台湾文创产业发达、设计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创意人才培养经验,将台湾的创意设计理念注入漳州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将为深化经济合作提供新的成长点。还可以发挥祖地文化连接闽台同胞感情的特殊纽带作用,拉近闽台同胞的心理距离,增进彼此感情,从而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创产业优势,提高文创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创新营商环境。要强化为台商服务意识,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台商投资情况个案处理制度,以项目带政策,一个项目一个政策,做到特事特办、灵活处理,急事急办、讲求实效,结合漳州实际,创新服务举措,复制厦门自贸区政策,制定出台更大力度的惠台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持续营造亲商爱商扶商的浓厚氛围,为台商创造更加优质的发展暖环境。
建议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和企业投诉处理中心。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改革超前,管理方法领先,是全国先进单位,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建议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全方位、多渠道、不拘形式充分听取投资者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探索项目审批一个窗口接件,相关部门无缝衔接,内部传递,最后由一个窗口出件的封闭审批运行体系,以解决投资者每个环节都要审批的困惑,同时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时间。营商环境改善需要一个过程,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和企业投诉处理中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吸收国内外有效办法,引领营商环境的快速优化。
充分利用企业服务中心或联谊中心建立“外资企业沙龙”、“民企沙龙”等服务载体。营商环境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要听政府的,要听群众的,核心是要听企业的。只有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企业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扰,政策的制度和执行才会有的放矢,真正见效。政府要紧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目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四)推动在台设立办事机构,搭建更加直接便捷的招商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在漳台商的作用,通过以商引商,争取更多台资大项目、好项目在漳落地发展。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是沟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相互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承担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标准,协调和处理同行业企业纠纷等职能。广义上的台湾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主要包括职业团体、社会团体中的经济业务团体、国际经济团体和同乡地缘性商会组织等。当前,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已成为进一步推动厦台产业深度对接的重要平台。为此,首先应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组织联盟,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形成一个长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切实推动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的良性互动;其次要借鉴台湾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的发展经验,进一步理顺政府与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的关系,真正把一部分政府职能通过“购买服务”、“委托职能”等方式交给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通过完善立法,激励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提升治理水平;再次应努力构建漳台行业协会、同业公会交流协作的互惠双赢机制。
(五)鼓励台企转型升级
1、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支持台企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机器换工”,加快台企转型升级步伐。首先,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促进台资企业快速转型;其次,加强科技产业合作,推动了台资企业就地转型和产业对接,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共赢发展;再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加快建设。
2、要充分把握“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当前大陆推动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对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的十大重点突破领域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与“台湾生产力4.0”的诸多“领航产业”内容趋近,其中蕴含着重要合作机遇,为台湾适当参与预留空间,有助于实现两岸经济合作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
3、以创新合作作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今后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应将产业合作创新作为重点内容,共同应对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一是鼓励两岸重点创新产业与项目开展合作,推动两岸创新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发挥互补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在合作方式上,以产业链合作带动创新链合作,加强两岸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合作与整合,重点在关键零组件加强合作,加强两岸智能制造重点领域的合理分工布局,如数控机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二是加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升产业合作水平。台湾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对高于大陆服务业,大陆市场是台湾服务业推动外向型发展的重要腹地与机遇。重点开展两岸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合作;三是加强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增进社会公平分配,并以园区合作、电子商务、互设采购平台加强两岸各类企业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毅瑜.“海丝”与自贸区框架下闽台产业深化合作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15.4.
[2]江清萍.深化闽台经贸合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5.10.
[3]张冠华.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形势与思路[J].台湾研究,2015.6.
[4]李宪建.新时期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策略探讨[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