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7-09-20潘中洪
潘中洪
摘要: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有助于小学数学的学习与拓展思维的养成。老师在授课的时候首先要基于事实求是的原则,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授课:其次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化的学习方式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课后的作业环节和评价环节要注重实践性,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育
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创新型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小学教育是义务中重要的基础教学阶段,小学数学更是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更是重点课题。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技能以及综合素养,更能培养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一、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一系列知识、技能的集合,这些技能主要包括掌握知识的技能,融入社会以及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发展,帮助个体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与变化。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因此获得的在社会生活的情景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与思维来进行分析的能力,进而解决问题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实事求是进行授课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是小学生在面临数学问题和挑战时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进行创新,摒弃完全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增加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念。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情况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得教学过程能够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在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时要结合实际进行发散性思维,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与书本上一成不变的问题不同,所以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从而主动去获得知识。情景教学法是较为常见的学习方法,通过情景教学法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更好地投入感情在学习中,从而更加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去,能使注意力集中程度更高。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与图像的插入来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便于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小学生往往对图片视频等形象化的物品产生较深的印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使得数学知识能够借助现实案例更好地被学生记住与运用。
(三)课后评价机制的完善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完善,传统的课后作业大多以试卷习题的形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通常而言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小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也多是理论知识,对知识的应用很少。所以课后的学习实践就要求能够做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最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布置课本与习题册上的作业外,还需要实践课程来检验与评价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到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像时,可以要求学生去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同的物品,借此来加深对不同形状特征的记忆。传统的评价机制多为试卷与考试的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在答题与考试上,更多地在學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上。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人际交往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灵活应变的思维方式,使其不仅能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也能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做到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达到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习不仅是义务教育的重点内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之外,还能解决跨学科的各类问题,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进行授课,除了能够教授基本的课本知识外,还要能够进行拓展教育。老师首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基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其次老师授课的方式要多样化,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课堂动手实践,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最后,要采取相应的评价机制,如布置作业或者进行手工操作实践等课程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