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教育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7-09-20胡树煜王琢
胡树煜+王琢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移动教育学习理论,对移动教育的特点和传播方式进行了介绍,并将移动教育应用到计算机课程中作为实例进行讲解,反映出移动教育的优势和潜在的实力,移动教育不但从时空上取消了条件限制,而且是终身教育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是当今教育行业应积极推广的一种教育模式,值得得到重视。
[关键词]移动教育;计算机课程;教育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125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4-0-02
移动教育是以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移动的终端设备为工具,进行的教与学的研究活动。移动教育是在远程教育和数字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比远程教育和数字教育更具灵活性,更加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移动教育的终端设备主要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为主。
计算机的大部分相关课程都可以在智能终端上进行实现,所以,选择计算机课程作为移动教育的实例,最为合适、贴切。
1 移动教育学习理论
1.1 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过程。移动学习中,学生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具有自觉意识,能够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辅助者。自主学习理论是移动教育行为的指导理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原则。
1.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学习过程都是有意义的构建,不是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相应的情境根据原有的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移动教育正是在这种创设虚拟现实的情境下,建立知识结构,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的过程。
1.3 泛在学习理论
泛在学习理论是指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只要有相应的网络资源和移动终端就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泛在学习理论使移动教育更具有广泛性。
1.4 非正式学习理论
非正式学习理论是与传统的正式学习理论相比的,是指非课堂教育而言。移动学习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进行的一种教育、学习模式,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但具备课堂教学必要的理论、知识、协作、测试、反馈等相应的环节和功能。
1.5 个性化学习理论
学生根据所学的侧重点不同,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学习的一种方式。移动教育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理论,不需要设定完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学生只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 移动教育的特点
移动教育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学习的及时性、交流的方便性和选择的差异性等特点。内容的丰富性,是指网络资源丰富,通过移动终端即可进行查找所需的内容知识;学习的及时性是指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可以立即使用终端设备进行查询,不受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交流的方便性是指在互动交流时,提供的及时回应,不需要过长时间的等待,且设备的便携也为交流的方便性提供了保障;选择的差异性是指学生在移动教育中进行学习时,按需选择,不再接收已经熟练的知识内容,节省了学习时间。
3 移动教育的传播方式
3.1 平台模式
平台模式主要以专有网络平台和慕课平台的形式出现。专有网络平台主要针对于课程建立的专用平台,而慕课平台是指具有开放的、规模化的相应慕课网站。在平台上具有相应的系统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
3.2 交流软件模式
交流软件最常用的是QQ或QQ群,其不但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学习指导,还可以共同从QQ群中进行系统化学习。在这种方式中,交流互动形式的体现最为突出,即时性的答疑,更有利于攻克难点和完善知识。
3.3 微信公众平台模式
现在最流行的移动教育方式是微信公众平台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平台模式和交流软件模式的优点,不但交互有利,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界面操作简便,以片段式视频为主的微课形式进行呈现,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学会知识点。
4 移动教育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4.1 微课程学习模式
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学生基本每人手里都是智能手机,所以这也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方便。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模式是微课程学习。微课程简称微课,是一种根据知识点建立的网络教学短片,一般不超过10分钟,以5~7分钟为主。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将应知应会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进行录制微课,而这些微课是片段性的,每个片段都是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这些看似独立的短视频,其实组合起来仍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并没有改变课程的知识体系。
4.2 学习目标的定位
移动教育和传统的课堂教育一样,在学习前都要确定学习目标。而移动教育的学习目标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确定。从教师方面,教学目标是通过知识点的规划进行确定的,从学生方面讲,学习目标是根据学生需要学习知识的目的决定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再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课程理论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水平,具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3 师生角色的定位
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移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型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严格的自律性要求自己来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起到因势利导、辅助干预、因材施教的责任和作用。
4.4 移动学习的流程
(1)课程导入:创设情境教学环境,通过问题引入课程。
(2)课程内容:引入相关微信公众平台,指导学生操作学习。
(3)布置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布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4)学生学习:学生选择自己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5)知识总结:学生根据原有知识点和所学知识进行重新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系统。
(6)测试测评:学生针对测试问题进行回答,由系统给出相应的评分。
(7)教师指导:教师根据测试得分,分别指导学生或根据统计数据,对典型性问题进行说明。
(8)教师总结:教师根据移动教育学习情况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9)教学反思:教师根据移动教育的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学生根据成绩反馈情况进行反思,查找不足和差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并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5 结 语
移动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些课程中已经开展了移动教育模式,但只是把简单的知识点进行了推送,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测试考评和统计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的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不断深化移动教育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更优化的教育模式,填补课堂教育的不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进行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少杰,刘金兰.微信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
[2]回蔷,左云飞.移动教育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
[3]秦學礼.移动学习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3(10).
[4]占莉娟.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3).
[5]李利杰.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