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的问题与策略
2017-09-20李芳玲
李芳玲
摘 要:高职院校推进“双证融通”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一种方式。文章介绍了高职院校推行“双证融通”的重要意义,指出了高职院校推进“双证融通”存在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不一致、实训基地无法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要求、师资力量与双证融通的要求存在差距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体系内容的对接与融合、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人才培养改革策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双证融通 课程体系 实训基地
所谓“双证融通”,是指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取得过程高度融合、无缝衔接和优化配置,即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结果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以学历证书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这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相互认可、相互沟通和相互转化,其实质是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应与衔接,逐步构建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融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1]。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实施“双证融通”,积极推进“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通过实施“双证融通”,加强了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推进“双证融通”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双证融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双证融通”的实施,就是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行业或职业能力需求的风向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以职业证书、学历证书为纽带,实现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2]。高职院校推进“双证融通”,有意识地使学生的培养工作向专业技能化人才目标靠拢,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行一些相关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接触到与职业紧密相关的知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双证融通”,使得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得到加强,有利于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可以从企业、行业获得大量来自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需求信息和行业规范信息[3]。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双证融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围绕地方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人才培養目标,完善办学方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高职院校通过实施 “双证融通”能够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还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加强了学校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结合岗位所需的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高职院校推进“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不一致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主体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为主,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科为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更加重视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往往无法较好地满足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教学内容也没有能够包含职业资格证书应该具备的内容。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开始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也开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涵盖了较多的职业资格标准,内容较为分散,没有集中到某一个课程之中,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带来了困难。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不一致,不利于双证融通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实训基地无法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要求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要求。一是,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较为陈旧,没有企业的新式设备,无法与企业的技术相衔接,学生很难真正学到与企业技术相关的实践知识。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一般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最基础简单的实践操作训练,无法满足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二是,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开始把实训委托给企业,依靠校外实训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但是,企业的承受能力有限,无法接受大量的实习生,再加上企业工作人员技能水平存在差距,传授能力较弱等造成了学生的实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师资力量与双证融通的要求存在差距
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实现双证融通,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团队。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与双证融通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大多仍然主要从事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研究,直接从企业招聘的同时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教师较少。招聘的以应届毕业生居多,他们虽然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但是很少能够参与生产实践,缺乏实践经验,对生产的全程并不是很了解,也就无从指导学生。二是,虽然职业院校派遣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但是时间较短,收到的效果甚微,并不能达到“双师”标准,无法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实习指导教师不足,影响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双证融通的顺利实施。
三、高职院校推进“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的策略
(一)实现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体系内容的对接与融合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顺利实施“双证融通”的基础。实施“双证融通”,要实现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体系内容的对接与融合。第一,在课程的开发与整合上,可以将职业资格标准与相应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了解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依据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适当合理地改革课程体系内容。第二,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将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点与本专业确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逐一对应,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形成“双证融通”课程体系[4]。第三,高职院校还可以积极邀请相关的课程改革专家以及企业中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课程体系内容的改革中来,能够使课程体系内容的改革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与培养方案的可行性。endprint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顺利实行“双证融通”的重要条件。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上,及时更新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技术相衔接,向着建设设施齐全和环境真实的实训基地的目标而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的软件建设上,高职院校需要借鉴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科学合理地管理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操作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维持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够进入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了解企业的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实现“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顺利实施“双证融通”的关键。要在教学中能体现两个证书的水平,必须要有一支既能胜任理论知识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技能教学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5]。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要实行“走出去”的策略。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定期指派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接触企业的新技術,了解产品研发的过程,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要实行“引进来”的策略。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加强产学合作的力度,拓宽师资渠道。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相关人才,为学生教授实践课程。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专业的需要,而且还能培养出更加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平平.高职教育双证融通实施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6):36-37.
[2] 杨劲松.“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3):26-27.
[3] 唐冬生,罗敏杰,等.高职院校“双证融通”的瓶颈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8):122-123.
[4] 周玉蓉,赵计平.高等职业院校“双证融通”的探索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30):27-28.
[5] 马立泉.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实施策略探讨[J].成人教育,2011,31(4):96-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