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相关因子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7-09-20冯伟马建文吕瑞凰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24期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血液流变学超敏C反应蛋白

冯伟+马建文+吕瑞凰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相关因子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6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抗生素静滴治疗)和试验组(抗生素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每组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2(IL-2)水平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TNF-α、hs-CRP、IL-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且试验组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中药汤剂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显著,其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2;超敏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 R711.3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8(c)-015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on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its impact on related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hemorheology. 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reated in Urumq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tibiotic intravenous dri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ntibiotic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3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CM syndrom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interleukin-2 (IL-2) and the hemorheology chang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CM syndrome effec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evels of whole blood viscosity, plasma viscosity, haematocrit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evels of TNF-α, hs-CRP and IL-2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s significant, which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s and improve the indexes of hemorheology, and it has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2;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emorheologyendprint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1]。中医学理论认为盆腔炎的病因病机与“湿、热、瘀、虚”等方面有关,多兼夹存在,且证情复杂[2]。慢性盆腔炎主要以盆腔充血、腹部坠胀、腰骶部疼痛、带下、盆腔组织增厚、粘连、包块等症状为主要特征。以往的文献记载认为盆腔炎的发病与病原菌感染有关[3],因此传统的治疗主要以使用抗生素抗菌为主。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慢性盆腔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部分学者发现慢性盆腔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并无病原菌存在[4]。该发现颠覆了人们对慢性盆腔炎发展的原有认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提示慢性盆腔炎可能将不仅限于传统的抗菌治疗,而应寻求新型的治疗药物。现代中医学继承传统理论的精华,随着中医药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其临床优势日渐凸显[5]。文献证明[6],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确切,已经受到了广泛的临床关注。在慢性盆腔炎形成过程中,炎性介质、自由基、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及细胞凋亡因子等均参与了慢性盆腔炎的发生和发展[7]。本研究通过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2(IL-2)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旨在为今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2016年1月~2017年1月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50.65±6.51)岁;平均病程(4.66±1.20)年;合并基础疾病15例,既往生育史11例,人工流产史6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0.04±6.38)岁;平均病程(4.81±1.18)年;合并基础疾病14例,既往生育史13例,人工流产史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符合《妇产科学》(第6版)[8]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9]拟定的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符合《中医诊断学》(第6版)[10]及《中医妇科学》(第7版)[11]拟定的有关“妇人腹痛”“带下病”“癥瘕”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70岁;③1个月内未使用任何治疗药物;④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过敏者;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和系统重大疾病者;③既往精神病史;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合并阴道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器质性疾病;⑥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⑦试验中不配合资料收集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0201)2 g/次,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2次/d;注射用奥硝唑(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1226)0.5 g加入1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均连续治疗14 d。试验组在静脉滴注抗生素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在林慧敏等[12]研究的基础上加用了败酱草、当归、白芍。方剂组成:五灵脂、生蒲黄、香附、当归、延胡索各20 g,赤芍、没药各10 g,甘草6 g,川芎5 g,鸡血藤30 g,败酱草15 g,白芍12 g,以水煎服,取汁300 mL,口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14 d。两组患者以4周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全部患者均空腹取清晨静脉血4 mL,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3 cm,取上层血清置于EP管中,保存条件为-80℃。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TNF-α、hs-CRP、IL-2含量。TNF-α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IL-2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s-CRP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盈公酶联检测试剂有限公司。采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血沉等指标,ZL6000i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购自雷度米特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1.6 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制订的关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的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②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症状积分减少70%~<95%;③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症状积分减少30%~ <70%;④無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参照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证候评分标准[13]评价量表包括了12项评分,分别是腹痛、腰痛、带下量多、带下色、纳呆、乳胀、疲倦乏力、小便黄、大便稀溏、舌质、舌苔、脉象,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分为1~3分,其中腹痛、腰痛、带下量多、带下色等指标根据患者的主诉进行评分,上述中医证候评分均由同一位临床医师进行评价。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16.52,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endprint

2.3 两组治疗前后TNF-α、hs-CRP、IL-2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TNF-α、hs-CRP、I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TNF-α、hs-CRP、IL-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且试验组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现代中医学的不断摸索和创新,其药理作用机制越来越明晰,与西药结合治疗疾病已经成为一种临床趋势。近年来,国内多项研究证实了中西医联合疗法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的优势。陈鸿等[14]采用活血祛瘀类中药配伍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徐祥梅等[15]采用清热活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能降低CRP水平,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尽管大量的医学文献明确了中医药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作用效果,但仍有部分医者对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存疑。本研究通过收集6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统计其临床疗效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对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影响,探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明确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妇科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一般认为慢性盆腔炎是由盆腔炎逐渐发展而来,主要的诱因是病原菌感染创面引起炎性反应,轻者仅局限于某一个部位,重者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炎症浸润至盆腔器官,可能造成整个盆腔脏器感染[16-18]。发病后患者体内的炎性介质、细胞因子水平及血流动力学均会发生改变[19]。其中TNF-α、hs-CRP、IL-2等指标对炎性浸润的敏感性较高,可在炎症发生后的几分钟至数小时内检测到明显的含量变化,而血液流变学监测是反映患者循环血量和血液供应情况改变的有效指标[20-22],因此本研究选用上述几项指标来评价药物的作用效果。中医学中没有关于慢性盆腔炎病名的记载。现代中医理论认为盆腔炎分属“妇人腹痛”“带下病”“癥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病理核心是血瘀,热、湿、瘀、寒蓄积胞宫胞络,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因瘀血内阻,故而发病。因此,我们在选用治疗药物时应考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

本研究使用的中医辨证方剂中,当归、川芎为本方君药,具有补气活血、活血化瘀的效用,赤芍、生蒲黄、白芍、没药、五灵脂、延胡索为臣药,可助君药推陈致新,散结气、通血滞、去瘀生新,鸡血藤、败酱草、香附为佐药,清热解毒、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祛瘀散寒、凉血止痛之效。

本研究在林慧敏等[12]研究的药方的基础上加入了败酱草、当归、白芍3种药物,其中败酱草清热解毒,药理学研究证实具有抑制炎症的功效;白芍具有化瘀止痛的功效,有动物实验证明了白芍内的有效成分能提高小鼠的疼痛阈值[20]。杨琪伟等[23]在报道中指出,连续使用6 d白芍和赤芍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大鼠血小板最大凝集率水平。当归活血化瘀,当归的活性成分阿魏酸和当归多糖具有调节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作用,具有免疫调节的功效。因此,败酱草、当归、白芍的加入对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减低炎性症状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特色之一,在以往的多数临床试验中均以西医诊断标准评价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忽视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的重要性。中医是通过调节机体内“证”失衡来治疗疾病的,而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则不能客观反映出“证”的改善情况,沿用西医诊断标准评价中医药的疗效是极不合适的,因此本研究引入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根据相关医学文献记载,“腰骸痛,下腹隐痛、坠胀,带下增多,色黄质稠味臭,月经不调,神疲乏力,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弦涩”等是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常见证候,采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更有助于临床上认识中医证候指标的改善,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医治疗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血液流变学水平及炎性相关因子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优于单一抗生素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抑制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IL-2等免疫因子的释放,具有抑制炎症发展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并可改善血液流变性。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慢性盆腔炎主要的诱因是病原菌感染创面引起炎性反应,机体炎症感染时TNF-α、hs-CRP、IL-2等炎症指标水平可明显升高,头孢曲松钠和奥硝唑是临床抗炎常用药物,有效性早已被证实。慢性盆腔炎的重症者局部血液循环会受阻,逐步炎症感染整个盆腔脏器,血液高凝状态亦是本病的重要病因,本研究选用的中药汤剂则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因此中西药合用能更好地抑制炎症进展,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所得结果与吴苗敏等[24]研究成果相一致,且治療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该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疗效值得肯定。

本课题入组病例人数相对较少,且未对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复发率进行随访。另外,研究期间未对患者盆腔组织内的病原菌进行收集和检查,虽然选用的西药均为广谱抗生素,但仍有可能成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将在后续的临床研究中完善上述不足之处,为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提供可靠的临床基础依据。

[参考文献]

[1] 吕晓君,何开勇,潘望平,等.赤母妇炎宁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4):23-28.

[2] 王月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0):2080-2081.

[3] 王瑞雪,杨云,张丽中.盆腔炎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7):2085-2086.

[4] 陆珏瑾.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及诊治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0(5):337-340.

[5] 王艳华.妇科千金片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37(20):3076-3078.endprint

[6] 张宁,朱慧芳.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浅谈[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11-12.

[7] 张双,高月平.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4,34(3):497-499.

[8]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0] 刘华生.中医诊断学[M].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12] 林慧敏,王英,潘一红.中医辨证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分析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2):3030-3032.

[13] 周小琳.65例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216-217.

[14] 陈鸿,赵煜,赖玉琴,等.银藤合剂配合温针灸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92例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5):66-70.

[15] 徐祥梅,何晓燕.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4):1017-1019.

[16] 陈海霞,谷晓芬,刘雁峰.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现代中医临床,2013,20(5):40-43.

[17] 张合民,魏静,欧晓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129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5):112-114.

[18] 王明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2例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4):108-110.

[19] 王丽,刘金星,张师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2):5169-5171.

[20] 张利.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9):25-26.

[21] 刘春泥,廖鑫波.中西医结合治疗瘀阻胞宫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7):54-56.

[22] 余露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38例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6):151-152.

[23] 杨琪伟,杨莉,熊爱珍,等.赤芍与白芍抗血小板凝集作用的UPLC-MS代谢组学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6):698-701.

[24] 吴苗敏,韩璐,刘娜.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響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5):658-659.

(收稿日期:2017-05-18 本文编辑:张瑜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肿瘤坏死因子血液流变学超敏C反应蛋白
宫腔镜治疗慢性宫颈炎患者对改善hs—CRP、TNF、IL水平的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25、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与LVEF的关系探究
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关系
妊娠期糖尿病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研究
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强化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不同温度的造影剂粘度对CAG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