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无为”教育

2017-09-20叶思思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无为老子家庭教育

叶思思

【摘 要】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当今的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新问题的基础上倡导“无为”的教养方式。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老子;无为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们都有共同的体会: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支持和引导奠定了孩子的基本的人格特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就像一栋大厦的根基一样,它决定了这栋大厦可以盖得多高多稳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当今的家庭教育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传统教养方式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在文化素质水平较高80后们父母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给孩子完美的爱,在孩子出生之前,80后父母的脑袋里常常已经装下了好几本育儿书的小贴士。在孩子生命的初期,他们对于孩子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认识,再加上舆论对于中国传统育儿的否定和西方文化的宣传,80后的父母常常面临传统育儿方式与西方教养方式的冲突,这些冲突体现在育儿过程的方方面面:饮食、睡眠、大便小便等等。

第二,家庭结构变化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空间。以前的家庭中常常是一个大人带几个孩子,孩子基本处于放养的状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长时间的趴在地板上观察一只小蚂蚁而不被打扰。而现在的家庭中,基本是一对一或者二对一,甚者三对一、四对一,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大人的眼皮底下,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大人管得太多:孩子专心地玩玩具,大人一边问:宝贝,你要尿尿了吗?你要喝水吗?这个拼图不是这样拼的,应该这样拼……这样的行为不单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更是剥脱了孩子自由的空间。失去空间的孩子会更容易体验焦虑,不利于其自主行为的产生,进而限制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功利的教养方式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我有一个来访者的父亲是高校的教授,母亲是企业高管。可是这孩子却呈现出很多的问题:身体脏兮兮、上课长期趴着睡觉、逃学。深入了解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望子成龙”的家庭状态:小学一年级开始,这孩子明天都要早起长跑,至少800米,目的在于锻炼意志力;孩子一犯错误,就会被关进黑房子面壁思过,向古代哲人忏悔。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面对新的发展特点,家庭教育该如何发展?本文认为如今家庭教育很多的问题都源于“为”,这里的“为”指的是违反孩子的真实状况和发展规律,人为地将大人认为对的好的强加于孩子。而与“为”相反的,便是老子提出的“无为”。

“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无为”的这个含义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经典中也有表述。比如:《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不先物为”就是事物发展尚未到某一步,人切莫先加干预。如揠苗助长、杀鸡取卵、孩子尚小急于催补。“因物”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违反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因物之所为”就是顺应规律的作为,这样做事就会见成效。因此,“无为”是“不违反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不凭主观意志为所欲为”的缩写或特指。什么是无为之教?是指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要自觉地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和认知规律来教育孩子。

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一种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道”的追寻。细细地去思考后来的很多教育思想和心理治疗理论都根源于“无为”。比如卢梭的自然教育法。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毫无作为的教育。”他和老子一样提倡自然主义教育,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求,反对对儿童进行约束、束缚。

如何在家庭中进行无为教育呢?举个例子来说,日本著名的教育家、画家鸟居昭美在《培养孩子从学画画开始》这本书上提到:幼儿期是培养孩子最基本的感性、想象力、表现力的关键时期。艺术的感受力不是能够用金钱买到的。如果有绘画班指导孩子的绘画方法,告诉孩子“这个地方要这样画”,奉行“成绩主义”的话,最好还是不要让孩子去了。如果有个绘画班重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为孩子提供伙伴、用具和材料,并且对以孩子为主体的绘画活动只是在旁边欣喜地关注的话,就是一个理想的绘画班。

本文认为,鸟居昭美的观念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首先,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6、7岁的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活动是以表象为媒介建立符号系统和进行思维的。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的应该是更加丰富的、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帮助孩子建立更丰富的表象。其次,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处理的心理危机为:“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其认为在幼儿期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处理这个阶段的冲突,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

幼儿画画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幼儿期的孩子画画的指导也应是“无为”,具体表现为:不要教给孩子具体的形象指导;孩子在画画时成人切勿在旁边指指点点;不要用好坏来评价孩子的画画;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判别和鉴赏孩子的画;教孩子绘画最好时期是6岁以后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无为”对家长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开始送孩子去学画画。我觉得背后的原因可能有:第一,孩子对画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第二,周圍的孩子都在学;第三,学出来的孩子画画真的不一样。从外在的成果来看,有经过学习的孩子总是能画出更多符合成人要求的作品。从内在的心理机制来说,学习画实物的幼儿进行的是模仿,而自然画画的幼儿在做的事情是想象、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这应该是每个家长在育儿路上必须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否太着急而忽略了更加重要的东西。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育儿过程中最难的就在于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经常反思自己,勇于面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育儿即育己”,最美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能够与孩子共同成长。

如今,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快节奏的生活步调、突发的危机事件,人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本文认为家长应该提升自身的觉察力,将向外控制孩子的能量收回,回到自己的身上,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影响孩子。家长自身不要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更要时时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不一,简单地说就是家长先做到希望孩子做到的,成为孩子行为上的榜样。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呼唤更多家长的陪伴,陪伴需要智慧,需要我们在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俯下身子,去看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同时,也需要家长更客观真诚地面对自己,勇敢地超越自己。唯有如此,家庭教育才能够化成春雨,滋润孩子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日)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为老子家庭教育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