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2017-09-20王波闫刚杨建林高昌炎

关键词:采矿工程卓越产学研

王波,闫刚,杨建林,高昌炎

(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601)

基于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王波,闫刚,杨建林,高昌炎

(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601)

工程教育;采矿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一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与改革,在系统分析了当前教育模式中的弊端之后,提出了基于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旨在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采矿工程师。

科教兴国的关键应当是学以致用。科学家进行的高端研究,必须由工程师加以运用改造才会有改变社会生活的力量。而学校,作为科研、人才、社会的一个融合点,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畅通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学以致用的高端人才便是其职责所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不是天生由学校完成,学校却天生有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使命。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是人,一方面当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要。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实施的大背景下,我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而采矿卓越工程师则是其中的一种。另一方面则当以培植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为要。欲谋求卓越工程师的百花齐放,就必须有恰当的教育模式为土壤,同时革故鼎新,不懈追求,自我完善。

近年来,华北科技学院通过对具有采矿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调查和高校采矿专业毕业生质量的反馈,发现本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不足,由此反映出目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本文结合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多年积淀的专业发展基础和"卓越计划"的目标要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构建具有华北科技学院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一、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概述

李庆丰[1]等人将合作教育模式分为以下三类:以培育国际国内一流人才为目标、以培育设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育操作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合作教育模式;翁史烈[2]通过分析西安交大、上海交大与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总结出了四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即三明治模式、继续工程教育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及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秦旭[3]等人将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辛辛那提大学为代表的重视技能提升的合作教育模式;一类是以安提亚克大学为代表的创建在全人教育基础上的合作教育模式。朱正国[4]等人认为加拿大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高校的师资队伍社会化,即高校派出老师到企业实践学习同时聘请企业界精英到学校任教。他们提出师资社会化既提高了学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又加强了产学研合作的紧密性。骆大伟[5]指出日本在学习美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属于他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即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制度,组建了类似于美国科学园的科技城。

二、华北科技学院基于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一)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概况

我校采矿工程专业于1993年招收专科生,于2002年招收首届本科生,2006年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第一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2008年采矿工程专业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本学科被列为河北省级重点发展学科。

采矿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2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0.8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约占73.91%。近几年来,采矿工程专业共主持科教研项目19项,引进横向项目资金总额700余万元,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校级科研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篇。正式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采矿新技术》、《爆破工程与安全技术》为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其中《采矿新技术》获得煤炭高教规划教材一等奖,并被列入高等教育(矿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三项。

采矿工程实验室为2008年学校遴选的校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并与开滦集团共建河北省矿山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新增综掘工作面仿真实训系统、综采仿真实训系统以及现代化矿井三维仿真立体模型等。在满足本科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成为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实践基地,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二)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知识更新速度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不断涌现,而采矿专业的教材却达不到及时更新,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技术脱节。

2.实践教学不合理

学校虽然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但对于学校外的专业发展动态、能力素质要求、职业道德等方面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专业指导。并且由于每个学生的受教育环境、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性,当前教育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只是根据所学专业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满足新时期矿山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结果实习与现场严重脱节。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已然不能适应现代煤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教学方式落后

学校还是沿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安排片面追求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性及系统性,过分强调基本原理而忽略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在课堂学习中,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没有注重对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我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强的安全理念、采矿精神、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固体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固体矿床开采特别是煤矿开采领域从事设计与施工、经营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我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培养模式

采用"3+1"的四年制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累计3年"校内培养",累计1年"校企联合培养"。

校内培养阶段,贯穿"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的培养;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将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工程设计相结合,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全过程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参与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

(五)我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

1.校企合作

基于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设计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有效对接是关键。校企合作,有效避免了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避免产生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不适用,而企业又找不到需要的实用人才的尴尬局面。目前,通过学院领导的不懈努力,我校采矿专业和企业已经联合建立了数个实习基地,解决了学生到企业的实践实习问题。我校与开滦集团(下属12个矿)、潞安集团、冀中能源集团、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煤炭行业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与麦吉尔大学、越南地矿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培养学生的关系。

表1 采矿专业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信息表

表2 采矿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新模式信息表

2.学以致用

在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扩充学生的专业信息量。同时,要紧密结合矿山企业,了解矿山企业需求,及时更新教学任务,合理优化教学课程,本着学以致用的教学态度,灌输正确的企业观念。而且要尽量获取企业的赞助,举办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学校提出由之前的"3.5+0.5"模式改成"3+1"新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投身到企业的建设当中去。在这种新模式中,前3年着重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后一年则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能力。

3.课程体系设置

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以现代采煤技术为主线,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以力学知识为基础,以机电知识与能力为关键,以现代化管理为手段,以煤矿实际工程为背景,以适应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强化数学、力学等课程的基础教学,使采矿学生具备扎实的力学功底;进一步融入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精神层面的修养;进一步拓宽专业课程的教学平台(煤矿地测、机电、灾害防治及救援),使学生的行业面向更为宽广。

4.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逐渐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例如参加像"挑战杯"、"采矿工程专业课外实践创新大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并且对获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兴趣,结果是参赛的人数由之前的寥寥无几到现在的济济一堂。

表3 我校近两年来学生参加竞赛的一部分获奖情况

三、结束语

从专业角度来看,采矿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我校采矿工程专业作为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试点专业,在之前一直坚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大量工作和改革尝试,形成了一套基于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当前华北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基于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现进行了探讨,希望这种教育模式与当前教育模式相比更合理、科学,使接受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毕业生能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得到企业的认可,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1]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70-72.

[2]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7-9.

[3]秦旭,陈士俊.美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3):78-82.

[4]朱正国,朱桃杏,孙明磊.国外学-研-产合作教育分析与启示[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3(3):103-106.

[5]骆大伟.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J].今日科苑,2009(24):28-29.

StudyonCooperativeEducationModel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BasedonCultivationofExcellentEngineersforMining

WANG Bo, YAN Gang, YANG Jian-lin, GAO Chang-yan

(College of Safety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1601, China)

engineering education; mining excellence enginee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education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step for China to achiev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playing a pivotal ro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model,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of cultivating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of produc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of mining, aiming at cultivating a group of students who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mining excellent engineers in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as to cultivate theoretical basis, stronger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strength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high-quality mining engineers.

2095-2708(2017)05-0124-05

2016-12-01

:2017-03-27

本文系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HKJY201402);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GJXH2013-106)。

王波(1981-),男,山东阳谷人,博士,副教授。

G642.4

:A

猜你喜欢

采矿工程卓越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采矿工程项目成本超概预算原因和控制策略
采矿工程中采矿技术和施工安全分析
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