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师驾驭教辅资料的能力

2017-09-19洪艇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辅减负新课标

洪艇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的今天,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应考时,获得各种教学资源的渠道非常广泛,无论是市面上的各种教辅资料还是各种学习网站所提供的众多学习资源无形中让学生又陷入了“题海”之中。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践行者,物理老师需要结合课标、教材、考纲、教参等几本教学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海量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提高自己对各种教辅资料的驾驭能力,减轻学生的应试负担。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教辅;减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7)18-0074-05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互联网+教育”逐渐走入了我们平时的课堂。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应考时,获得各年各地中考真题和各种同步练习的渠道是众多的,除了书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种教辅以外,还有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催生出来的各种网站和平台,如大家熟悉的“初中物理在线”、“箐优网”、“学科网”等。时代赋予老师的责任就是让老师们思考怎样从海量的教学资源中为学生正确甄别、合理筛选、适当修改各种练习。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自己驾驭教辅资料的能力呢?

1正确认识课标、教材、考纲、教参的作用

(1)课标。课程标准是规定物理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换言之,教材是根据课标要求来编写的。可以说课标是我们物理教学中的“宪法”。

(2)教材和考纲。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考纲,也就是每年拿到我们手里的《成都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试行)》则规定了物理中考的考试性质、考试依据及范围、考试方式、试卷结构、考试目标和要求等。换言之,教材和考纲决定了“考什么”。

(3)教参。教参是一种辅助教辅资料,就是一种教学参考书。教参是教材编写者教育教学经验的结晶。给老师们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各项教学目标。换言之,教参仅仅是为我们“怎么教”提供建议。

综上可见,课标决定了教材的编写,而教材和考纲决定了考试的内容,教参就是一本高级别的教辅。可见,在利用这几本参考资料来对教辅资料中的中考真题和各种同步练习进行选择时,最需要我们关注的是课标、考纲和教材。

2科学利用课标、教材、考纲来驾驭教辅资料

21明确教辅资料中需要删掉的习题

课标、考纲和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知识,一定不会出现在考试中。在我们利用教辅资料指导学生时,就需要删掉这些知识所涉及的练习。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及对应的中考真题,这就需要物理老师根据本地使用的教材结合本地中考说明和课标对教辅资料中的同步练习进行科学的筛选。

案例1(2012·娄底)在班上开展“生活处处有物理”的观察实践活动中,小明观察了厨房设备。在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

A打开醋瓶能闻到酸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用高压锅煮食物容易熟,是因为锅内气体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低

C不慎滴入几滴水到锅内热油中会发出“吱吱”声,这是发生了升华现象

D用煤气炉煲汤,在沸腾时调大火焰能提高汤的温度

说明:本题的B选项提到了液体沸点和气压的关系,而教科版教材和成都市考试说明中,关于液体沸点和气压的关系这个知识是没有要求的。所以,虽然这道题是中考真题,但是在对成都地区的学生进行同步训练时,B这样的选项,就应该删掉。而不是为了这个选项,去给学生加载这个成都中考没做要求的知识。

案例2(2014·兰州)(2015·盐城)(2016·北京)如图1所示,老师将废灯泡的玻璃外壳小心地打碎,留下灯头和固定两根引线的玻璃心,将与之相连的灯丝去掉,利用灯头把玻璃心与一盏灯泡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此时灯泡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发光。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玻璃心,当玻璃心发黄变红时,灯泡能(选填“能”或“不能”)发光。这时移走酒精灯,灯泡能(选填“能”或“不能”)发光。这个实验说明常温下的玻璃是绝缘体 ,高温下的玻璃变成了导体。

说明:这是一道连续三年出现在不同地方的中考真题。很多教辅资料把这道题照搬到了九年级上期第4章第3节《电阻》这一节里作为例题或课后的同步训练。但是,成都市使用的教科版的教材中并没有提及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也没有烧灯泡玻璃心柱的这个实验(这个实验是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要求),仅凭教材本节的知识学生无法判断出“用酒精灯加热玻璃心,当玻璃心发黄变红时,灯泡能发光”的结论。而且,从教科版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节只提及了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电阻与温度有关系是放在教材第五章第2节《伏安法测电阻》中通过实验探究小灯泡的电阻变化让学生体验的。所以,如果老师为了这道题将这个实验当成一个知识点在《电阻》這节新课中去讲,无疑是在给学生增加所学的知识内容的同时降低了新课教学的效率。

案例3在设计建造影剧院、会议厅等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下列关于回声现象中,不合理的是 (C)

A室内的墙壁能将声音反射

B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

C任何室内都要避免出现混响

D泰坦尼克号没有利用回声探测海水中的冰山而酿成海难

说明:这道题的选项中出现了“混响”。这一知识点在沪科版教材、北师大版教材、人教版教材中均未提及,独独在教科版教材中提到了混响这个现象。正因为此,不少的教科版的教辅资料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现象》时都会出现与混响有关的选项。但同样是教科版的教材,不同版本之间也是有微小的调整和变化。混响这个知识仅仅出现在教科版教材2003年8月第一版上。而成都市现在使用的教科版教材是2012年7月第一版,2016年7月第5次印刷的。在新版本的教材中,已经删掉了对混响现象的介绍。这样的选项出现在我们的教辅资料中,就需要删掉。同时,我们也可看出,教辅资料的更新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滞后于教材的更新速度的,如果老师扔开教材,仅仅依靠手中的教辅进行教学,难免会让自己和学生都走弯路。endprint

案例4(2014·厦门)红色三角梅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它反射了太阳光中的红色光;若只被蓝光照射,该三角梅看起来是黑色的。

说明:本题考查了“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这个知识,是一道基础题。这种类型的题在全国各地的中考真题中是很常见的。而查阅现行教材,在八年级第四章《多彩的光》第8节《走进彩色世界》里,仅仅为学生介绍了色光的三原色以及通过制造彩色影子让学生体验色光混合的现象,只字未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这一知识。所以,在新课教学时,就可以不再向学生介绍这一知识了。

另外,如果我们再研究一下课标,不难发现,现在新的课标修订版里已经把“比较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这一知识删掉了。而为了讲清光的色散,只保留了色光的混合这一知识。教材在这一点上和课标是完全契合的。这就说明,在光的色散这一节的同步练习里,涉及到物體颜色的问题都不会成为中考考查的内容了。

22教辅资料中物理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应与教材一致

由于各地教材版本不同,教材中涉及的物理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也有差异,这就造成了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中考物理真题中所涉及的物理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也各不相同。教辅资料的同步练习里出现的物理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就更是千差万别。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就需要我们严格根据自己所使用的教材版本科学筛选同步练习,让同步练习里的物理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与教材严格一致。

案例5 (1)(2015·贵港)一只3Ω的电阻和一只6Ω的电阻,它们串联起来后的总电阻为9Ω,它们并联起来后的总电阻为2Ω。

(2)(2013·漳州)引入“总电阻”概念时运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选填“等效替代”或“控制变量”)法。阻值为10Ω和40Ω的两个电阻串联在电路中,其总电阻为50Ω。

(3)(2013·兰州)将一个5Ω的电阻和一个20Ω的电阻串联,等效电阻是25Ω;若将它们并联,等效电阻是4Ω。

说明:这是3道出现在不同地区的中考真题。若用来对成都地区的学生进行训练,就应该根据教材选择例3。因为成都市使用的教科版教材在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等效电路》中并未提及“总电阻”这个名词,取而代之的是“等效电阻”。我想,教材做出这样更新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利用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去简化复杂电路的思想。同时,把总电阻的概念与总电压、总电流区分看待。既然教材做出了这样的更新,我们给学生的同步训练也就应该做出相应的更改,去掉老的物理名词,用教材中的名词进行替换。

我们在用题、讲题乃至是新课教学的时候都需要严格结合教材而不是随意的去迎合教辅。更不能凭自己的经验随意给学生加载本不应该加载的内容。

比如:人教版教材在九年级《生活用电》一章中对家庭供电线路中的两根电线使用的是“零线”、“火线”,同时指出为避免电流过大引起火灾,电路里必须安装保险装置——保险盒,盒内装的叫“保险丝”;而北师大版教材(2006年6月第2版,2006年6月第1次印刷)中就将电路里的保险装置名称更新成了“熔丝(保险丝)”;沪科版教材(2008年6月修订版)又把这个名称改成了“熔断器”;现在成都地区使用的教科版教材(2013年12月第1版,2015年11月四川第3次印刷)最齐全,既提出“连接户外的供电电路的电线一根叫中性线N(零线),一根叫相线L(火线)”,又把“熔断器”、“熔丝”、“保险丝”全都呈现在了教材中……当我们发现这些物理名词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出现更改和更新的情况时,就需要在相应的同步训练中对题目中出现的专有名词进行修改,让题目中的名词与教材绝对同步。再比如:题目中能叫“开关”的地方就尽量避免出现“电键”这样的提法;能叫“电压表”、“电流表”的地方就尽量避免出现“伏特计”、“安培计”这样的说法;题目中能叫“微小压强计”的地方就尽量别叫它“U型管压强计”“液体压强计”……

这些小小的细节,对题目本身的质量来讲无关痛痒,但是,我想,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小小的细节,微调老师的课堂教学,在使用教辅为学生选题、改题时让每道练习中出现的物理名词都与教材保持一致,这样不仅能为学生减轻负担,也能更加明确我们训练指导学生的方向,提高课堂效率。

23依据课标和考纲确定对知识点的考查方式

以成都市的中考说明为例,考纲在谈及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中对科学内容的考查时明确要求“科学内容按照教科版教材顺序,对每章内容列出考点,考点的要求用罗马数字Ⅰ、Ⅱ、Ⅲ标出。Ⅰ、Ⅱ、Ⅲ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对应课标的“了解”要求。

Ⅱ对所列知识要点要认识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初步应用。对应课标的“认识”要求。

Ⅲ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熟练运用。对应课标的“理解”要求。2017年成都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试行)

而机械效率这个考点在考纲中的要求是“Ⅰ”。也就是说,对机械效率的考查对应的是课标中的“了解”层次的要求,不是“认识”更不是“理解”。

按照2011年课标修订版后附录2里对“了解”、“认识”、“理解”这三个认知性目标水平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了解、知道、描述、列举、说出、举例说明、说明等,这些行为动词的基本特征是复述,即把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回忆,按问题的要求陈述出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年出版。也就是说,“了解”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简单的回忆,学生能够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不拐弯的原封不动的直接提取出来就行了。比如,教材中对机械效率的计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能过通过计算间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那么,题目在对物理情景的设置上“讲滑轮考滑轮”才属于契合了课标和考纲中“了解机械效率”这一要求。比如:endprint

案例6(2015·天津)利用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在5s内将重为300N的物体匀速向上提起02m,竖直向上的拉力F为125N。求:

(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答案:80%)

(2)拉力的功率。(答案:15W)

这就属于“讲滑轮组机械效率就考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了解”层次的题目。

而属于“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有理解、解释等。理解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转化,即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的本质特征。什么是转化呢?教材中在谈及机械效率这一知识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的是滑轮组这个情景,而在考查學生的时候使用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情景来考查,而考查的这个物理情景和教材中介绍的物理情景包含着相同的物理知识和本质的物理特征。比如:

案例6(2015·天水)如图3所示,一卡车车厢车底底板距地面15 m高,小张把一块3 m长的钢板AB搭在车厢底板上,构成一个斜面。他通过这个斜面,用F=600 N的力,把一个大木厢从B处推到A处的车上,已知木箱重为1000N。求:

(1)小张推木箱做了多少功?

(2)这个过程中,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说明:在学生学习机械效率和斜面的知识之后,像这样的中考真题和同步练习在教辅资料中十分常见。现行教科版教材中既在八下第十一章第4节《机械效率》中对机械效率的计算做出了要求,又在第5节《改变世界的机械》中对轮轴和斜面这两个简单机械作了介绍。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单独考机械效率的计算或者单独考斜面都没有问题。但是把这两个知识放在一道计算题中来考,就不符合课标和考纲的要求了。这个题目属于“讲滑轮组机械效率,考斜面的机械效率”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都能解决,说明他们对机械效率这个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理解”这个层次了。而课标和考纲中均没有对这一认知目标提出“理解”的要求。所以,在面对这样的中考真题时,老师就应该绕过不练,在保证学生学习能力水平达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通过前面一个又一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在选择教辅资料,筛选、修改中考真题还是在我们日常指导学生应考的教学中,课标、教材、中考说明永远应该是我们需要透彻领会的教学参考工具。考试的命题者在命题时,就是以此作为命题依据的。无论编题、选题、改题都必须严格契合课标、教材和考纲,这是命题者和应试者都需要遵守的“游戏规则”。

总之,出题人用课标、教材和考纲作为出题的依据,我们就用课标、教材和考纲作为指导学生应考的依据,这样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少做额外功。额外功少了,自然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今天,面对各种题库、平台和各式各样的教辅资料,要想拯救我们的学生于浩瀚的“题海”之中,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课标、教材、考纲的研究,提高教师驾驭教辅资料的能力,才能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帮助学生进行最高效的学习。要知道,老师一分用心的研究远胜过学生一百分无章法的努力;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幸福,取决于老师们科学教学方法的加持。在教学中,用智慧守护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是时代赋予当今老师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祖仁.义务教育教材物理教师教学用书[M].教科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M].八年级上册,教科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M].八年级下册,教科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M].九年级,沪科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M].第一册,人教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8]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6.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辅减负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非法劣质教辅须严打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新疆:不得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
教辅出版,痛并快乐着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