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法提升初中数学有效性
2017-09-19白金巍
白金巍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教授,还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为把学生培育成综合素质过关的全面型人才出一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策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引入了校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巧妙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发挥其多维度教学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巧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一、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常有引人深思的故事,不经意间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鉴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數学故事来进行情境导入。这要求数学教师从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巧设故事情境,以故事之声,唤醒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数学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着重介绍关于圆周率的发展史,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祖冲之的生平,以及他是在何等艰难的环境下将圆周率的取值范围精确到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的,将祖冲之的可贵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鼓励学生勇攀数学知识高峰,向着目标不懈奋斗。
二、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初中生天性活泼、思维灵敏,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充分发挥数学的智育功能,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科学探索的数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完“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的知识点后,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论证“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的结论。首先,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演示过一点的直线不停转动的动态画面。顺势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才能将不停转动的直线固定住?成功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可以在直线上再寻找一点,就可以将不停转动的直线固定住。数学教师巧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自主学习的空间中,学生积极思索、分析、讨论,深化了学习的认知,也培养了集体观念。
三、创设唯美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是人在主观情愫的牵引下对事物进行的客观评判,数学中也不乏美的元素,严密的知识理论同样具有艺术美的气息。新课程要求将学生培育成综合素质过关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应当发挥数学的德育功能,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炼数学中美的精华,并且帮助学生内化吸收。为教学内容披上“美”的外衣,以美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激活学生的审美因子,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例如,在教学完“有理数绝对值”相关知识后,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研究课题,进行思维拓展:假设a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探究|a|的几何意义。学生初次看到这个习题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思考、分析。首先,数学教师应当对学生这种做法表示肯定。将一位学生画出的图形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对称的思想去观察、思考。“就好像水中建筑物的倒影”“就好像照镜子一样”。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浪潮,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美的一面。这种拓展训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审美因子,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在新时代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阳雪琴.浅析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 (10).
[2]郑军生.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分析[A].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