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康道情音乐创作中的传承和创新

2017-09-18赵爱国

魅力中国 2017年38期
关键词:道情音乐创作唱腔

赵爱国

《王钝》一剧,塑造了一个清正廉洁,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古代清官形象。

通过他带着妻女不怕艰辛步行到遥远的地方上任,表现他的乐观不怕困难的性格特点。到任后,办理康三案件来表现他的机智沉着,敢作敢当,不畏强权廉洁奉公的性格和品格。

此剧为“正剧”,根据人物形象的经历和性格,我用道情音乐中的传统曲调作为整部剧的主旋律,并根据剧中情节需要进行了变化。充分发挥并渲染了道情音乐传统唱腔的独特韵味,(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稍加变动以弥补传统唱腔的不足)。

首先是一号人物王钝的唱腔,整个剧中都采用了较为“清、直”的旋律来树立王钝的人物形象。很少用那些“道情花腔”。

第一场的开场第一句,就采用了“太康道情”最具时代的戏《前进路上》郑书记的唱腔原型旋律格式让演员唱。在这里的用意是:

1.开场的第一句要有吸引力,让人们一听就知道是“太康道情”,所以我运用了人们较为熟悉的乐句(其中也做了一点儿调整)。

2.行走在青山绿水间的景象,给人一种在空旷的山谷中行走的感觉。

3.又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丢弃传统的小气引唱的不足,以气势压倒一切。

传统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充分挖掘道情音乐的传统音乐元素并灵活运用,才创作出了让演员唱着舒服观众听着喜欢的音乐。

本剧中第三場,表现了一对恩爱的小夫妻的美满生活,开头是女主角(雪妮)对自己身世的叙述段,后转为现实生活的幸福里。前后有着对比和感情的转换,这里我开始采用了近似歌谣的旋律来做引子(幕后女独)描写诉说雪妮的身世继而带出雪妮的一段回忆。然后,把“太康道情”传统的特点——欢快、跳跃、流畅的唱法用到了这里。让人听起来摇摇欲坠、飘飘欲仙、就像坐轿一般的舒服。明快的节奏让人激动不已。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每个艺术作品的背后都会有着它那真实故事,也就是艺术作品的来源。生活中的场景可以以音乐形式表现出来,用音乐来渲染场上的气氛。

《王钝》剧中的第八场夫人的唱腔,这里表现王钝夫人勤俭持家、温柔贤惠、不辞劳苦,纺花织布周济生活。演员在场上表演纺花的动作,“手摇纺车嗡嗡响”。唱腔里我就多次运用了音乐仿声的旋律形式来作为唱腔过门,大大增加了艺术色彩。

用这个过门儿来模仿纺花车在纺花过程中产生唧唧扭扭的声音,来增强夫人在纺花时的美感和动感,通过反复使用这个过门儿,也让一些老年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同事也让观众对这一段情节有了更深的印象。

我在创作第二场里康三的唱腔时,就是把传统的唱腔形式加以变化,把音高往下调了。太康道情的男声唱腔是有待急需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又加上唱词是四、四、四格律,十二个字,(八上、四下)

远近闻名,康家庄园,少爷康三。

我父在朝,做过高官,有势有权。

牛羊成群,骡马满圈,有地有田。

金银财宝,珠子玛瑙,有银有钱。(略)

按这种唱词想要在道情唱腔里摆放得当,那就要采用传统的丑角起腔唱法了。但是传统的唱法模式随意性太强了,演员在场上要有节奏的表演动作,七个人要达到动作协调一致。我就把传统的味儿加上“框”又把音高调低到一定程度,然后充分利用道情唱腔里的衬字衬腔。这样一来,演员唱着也舒服了,场上演员的动作一致了。

在“做过高官”的“高”字上先用一个上行叠加,让他显摆到最高时,然后一落千丈,过门用了一个下行滑落的音乐。这也说明他爹现在不是现官,而是“退休”了。

在“小兰”(女儿)的唱腔上,我把原来的传统唱腔略加调整,使用较高的音,来表现小姑娘她那天真活泼的形象。让演员充分使用“小嗓”来演唱,把成人声音变成“小奶腔”。旋律结构又不复杂,这样一来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的形象就活生生展现在舞台上。

为了丰富道情音乐,增强其表现力,在音乐创作中又适当吸收了其他音乐元素。采用了山东雷琴,并让这些音乐特色融合在道情音乐中。在本剧的前奏曲里加入了“太康道情”传统的伴奏乐器“道情筒子”和太康道情最具特色的女声弹舌花腔来定格“太康道情”。雷琴的出现,用它那别具一格的音色演奏出一个乐段,带着浓厚的“河南味儿”吟唱在观众耳旁,有一种沧桑之感。

雷琴独奏的旋律在本剧的末尾时再现,是经过处理的,由主旋领奏到变奏,速度放慢来衬托场上那离别的情景。因王钝升任知府,要走了,乡亲们前来送行,难分难舍的场面,加上雷琴领奏和变奏让人潸然泪下,再一次拨动了观众心弦,进而使场上掀起了一次小高潮(请看谱例七)

以上七例,就是这次音乐创作中我力图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通过这次的音乐创作更坚定了我对传统道情音乐学习研究的信心。

猜你喜欢

道情音乐创作唱腔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义乌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关于萨蒂的音乐学分析(一)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