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相融合浅探

2017-09-18茹晖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融合语文课堂教学

茹晖

【摘要】基于现代社会对公民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等基本能力的要求,本文论述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相融合的途径,即在语文教学中激趣,实现课外活动的升华;了解教材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探究;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并在课外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课外科技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A-0089-02

小学语文和小学科学新的课程标准都提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多方面基本能力。”这段话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呢?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相融合,一方面充分挖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教育资源,把它延伸到课外科技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交流、探究与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激趣语文教学,实现课外活动的升华

兴趣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做好这件事情的活动中去。小学语文课程中有很多涉及科技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课外活动中促进学生科技能力的形成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如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小树死亡的成因》是一篇调查报告,主要介绍“一条街道上,很多小树都长得很好,唯独有一棵小树却死亡了,同学们经过调查研究明白了小树死亡原因的整个过程”。学习了这篇调查报告,学生初步了解开展调查研究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把课堂中学到的调查方法,运用到课外科技调查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分别确立一个调查主题并开展调查活动,把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调查报告。最后,将每个小组的调查报告进行展示评比,写得好的作品可选送参加市、县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让学生实现合作探究、交流,更主要的是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为他们将来的学习以及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调查研究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科技调查报告的知识,再把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调查活动中深化了课堂知识,学会运用课堂知识,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探究,增强了课外阅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二、了解教材中的科学知识,促进课外活动探究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科学知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深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阅和交流,有的放矢地将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科技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丰富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主要介绍了植物们是靠什么方式让种子离开母体,到别的地方去生根发芽的。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对植物的种子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植物的发芽、生长特点,各种植物器官(根、茎、叶、花)的结构等情况了解得还不多。为了拓宽学生们的认知视野,提高学生对植物学的兴趣,笔者亲自带领学生到公园里观察植物的根、茎、叶和花,并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比分析、交流各种植物器官的外部形态和结构特点。最后,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由语文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观察活动,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融合。学生在观察植物各种器官特点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自身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植物的兴趣,还培养了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细心观察的习惯。此外,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和观察报告及观察日记的撰写,学生们培养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从语文学习中得到启示,在课外活动中创新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发明创造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是语文课程以及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深化语文课堂知识,才能在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语文S版教材第四单元安排了几篇有关发明创造的小故事,如《鲁班造伞》《听诊器的由来》等。《鲁班造伞》介绍了鲁班由于被雨淋萌发了造伞的想法,以及从荷叶得到启发,设计了雨伞的原型,最后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创造了雨伞的过程;《听诊器的由来》介绍了雷奈克如何从肺炎病人的痛苦中产生设计听诊器的想法,后來又从孩子们玩跷跷板,从跷跷板中听声音这些生活细节得到启发,发明了听诊器的过程。通过学习这些发明创造的小故事,学生明白了:发明创造是从生活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改进得来的道理。

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在学生对发明创造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大量查找有关发明创造的资料,让他们观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现实生活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尝试自己设计并制作各种新的作品。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先后完成了《一种保健床》《一种布料》《一种具有增减储物空间的多功能桌》《一种防潮防虫储物桶》《一种多功能自救书包》《一种多功能保健药枕及其制作方法》《一种具有防身保健功能的背心》《一种具有保健按摩功能的鞋垫及其制作方法》等十多个发明创造成果。这样教学,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有关发明创造的案例后,激发了兴趣,点燃了创造的火花,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实地观察、亲自设计并动手制作、展示、交流以及参加各级竞赛等环节,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有效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时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的融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好这种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真正落实新标准要求,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

(责编 杨 春)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合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