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交流让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2017-09-18蔡小红
蔡小红
【摘要】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是生成。对于课堂生成需要教师既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又能根据文本价值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收获知识和感动。
【关键词】对话 交流 生成
质疑 挑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A-0079-02
【案例背景】“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教育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交汇中,从情与情的交撞中滋生出来的。生成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鲜活、具有挑战性的新特点,出现了智慧闪烁、人性跃动的精彩。
【案例描述】《月光曲》是一篇情感性文章,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我们在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博爱所感动。
课堂上,我们正在学习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的部分。“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我深情地朗读着。让学生练读了盲姑娘说的话以后,我又继续引读贝多芬的话:“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
突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这里会有什么问题呢?该不该让他说呢?想了一下,我决定给他一个发言的机会。
“老师我觉得这里有错误,‘您爱听吗?刚才姑娘对贝多芬说话时用的是‘您,这里怎么也用‘您呢?我觉得应该用‘你更好。”
学生在挑战书本!课堂开始一阵骚动,显然其他学生好像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
“‘您表示对长辈的敬称,这里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那么小怎么可以用‘您呢?”“这里贝多芬对她尊敬呀!”“盲姑娘只是一个贫寒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
听大家这么一嚷,“您”字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个细节确实是我课前没注意到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挖掘文本的好时机,应该放手让同学们自己去探讨个究竟,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精彩对话——
师:同学们,到底是“你”还是“您”,老师课前也没细想过,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异常兴奋。于是,我把他们分成正反两个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同学们个个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1:“你”是代称,对对方的一种称呼。
生2:我查到“您”的意思是对长辈或对人的一种尊称。
师:那么应该是“你”而不是“您”了?
生3:我觉得,贝多芬是为知音而弹曲子,更是他情到深处的自然倾诉,应该用“您”。
生4:我也认为,贝多芬为穷兄妹俩、为音乐、为美丽的灵魂而感动。
生5:我觉得用“您”比较合适。家庭贫困的盲姑娘身残志不残,她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这深深触动了贝多芬的心弦,他觉得小姑娘的形象瞬间高大了起来。
生6:从“您”字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位热爱音乐、富有同情心、平易近人的音乐家,我很感动。
生7:他想为真正欣赏自己音乐、热爱音乐的人创作,用音乐表达自己对盲姑娘的理解。
……
这时,我顺势把话题引到了月光曲创作画面中去……
【反思】这堂课,因为一个学生对文本的质疑使教学离开了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一个“您”字引起了学生们一系列的思考、讨论。课堂因这个学生对文本的挑战,说“不”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
学生在探求用“你”还是用“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情感。简单的一个“您”字,却引发出这么多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再次为文中所流露出的盲姑娘对音乐的熱爱而感动,更为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那份情怀而感动,为“音乐无阶级,无贫富”平等博爱的精神所动容。可谓“您”字激起千层浪。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智慧的闪烁、人性的跃动。在这样的课堂中,通过生生之间情感的释放、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汇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孩子的思维活跃,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如同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当学生说出“我觉得这里有错误”,向文本发出挑战时,教师十分珍视这一“生成”,根据文本价值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学生敢于表达自我理解。这样的课堂架设了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桥梁,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点燃了学生的智慧,呈现了学生是“活”的,课堂是“活”的新的教学境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相互讨论,互相争辩,促进思考,共享收获,达到心灵的互通,思维的共振,从而对文本有了深切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使课堂精彩不断。最重要的是,当教师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新生代时,内心的激动是不可言喻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可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比较强,他们比较容易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与复杂性,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学生每一次对文本说“不”的契机,善于利用,不拘泥于原先设定的固定程序,要随时做好接纳那些“始料未及”的意外;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运用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使自己善于抓住生成于课堂上的每一个“活”的材料,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散发个性的舞台,使其率真的思想摆脱层层束缚并得以张扬,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是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学生思维、情感绽放的过程,不应是预设的直线走路的固化程序的完成。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教师只有巧妙地启迪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多彩,触摸作者的内心,体验文本的意境,才能让学生读出灵气,说出想法,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感。这才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真实的教学写照,这才是生机盎然的课堂生成。上述案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敢于让学生说“不”,给予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时机与时间,从而使阅读达到了最高境界。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所感悟到的对“你”和“您”等字的理解,既是对教材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挑战!它不正是我们新课改所要求的吗?其实,新的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出了较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的机会,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允许学生挑战,并敢于接受学生的挑战,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我们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责编 黎雪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