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思考
2017-09-18邓优
邓优
【摘要】本文结合《角的度量》的教学设计,论述将微视频、学科互动工具、网络共享技术和移动终端互动功能、答题反馈器等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角的度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A-0064-02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在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基础上,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正确运用量角器进行度量,为接下来学习角的分类及画指定度数的角打下基础。本次教学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将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触屏交互等多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借助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微视频、网络共享技术、移动终端的影像功能等,放手让学生观察与操作,合作与交流,通过分析比较,明确目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尝试一:巧用微视频,化枯燥为生动。
“1°角的由来”和“量角器的制作原理”作为本节课的预备知识,属于概念性知识,传统课堂直接陈述难免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设计在此环节利用微视频讲授这两个相对枯燥平淡的概念性知识。微视频通过动画演示同步配以音频讲解,细致生动地介绍1°角如何划分而来,展示量角器的制作原理中追求“简化”的思想,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微视频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尝试二:运用学科互动工具,多维度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般会先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再教学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步骤,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而本次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中,突破性地设计了“在量角器上找角”的环节,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软件中的学科互动工具——活动的量角器,让学生在找角的活动中有所感悟,大胆猜想量角器各个部分在量角操作中的作用。此活动的量角器中有两条从中心出发的活动轴,相当于角的两条边,考虑到学生之前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中有过操作活动角的实践经验,因此预设在本次学习中学生可以完成在白板大屏上移动操作两条活动轴,在量角器中找出任意角度的角的新任务。找角的学习任务是基于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的,在动手操作中渗透了量角器的读数方法,让学生体会到量角器中各个部分在量角时所起的作用,可谓多维度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将传统的“教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悟到”的学习方式,课堂呈现出多变互动的生动场面,学生积极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
网络世界资源丰富,类似于“活动的量角器”这样的学科互动工具和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多学习、多开阔视野,从而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技术资源为教学服务。
尝试三:利用网络共享技术和移动终端的互动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
教学设计通过“比较角的大小”和“尝试量角”等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强化操作原理和操作步骤。传统课堂中的学生的操作独立,难以高效分享学习的所得,此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共享功能,配合移动终端的拍摄功能,将学生的规范操作在全班直播展示,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可以当“小老师”,在操作的同时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的拍摄功能,随时将学生操作中的亮点和不足拍摄下来,在讲授了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后,将学生的操作图片罗列展示,通过反复对比、判断将课堂推向高潮,这样做可以达到以下几点效果:(1)让学生在观察中再次深化本节课的重点:“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2)让学生在对比中清晰地分析出错误操作会造成测量结果错误以及出现的误差的类型;(3)学生在观察中轻松地突破“如何选择正确的刻度度数”这一操作难点。
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能够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拥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也很好地提高了合作学习、分享学习的效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只是几名学生“唱主角”,展示的平台更不只是三尺讲台,学生成为课堂名副其实的主人。
尝试四:使用答题反馈器,了解学生真实情况。
答题反馈器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工具。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举手示意或个别学生起立作答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客观上不够真实,效率上不够及时。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教师利用答题反馈器让学生参与练习,反馈器可以反馈出学生的答题进度,统计出正确率、错误类型和错误率等重要的数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督促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其中,也避免传统课堂评价方式中存在的不全面和不真实的弊端,教师能全面又真实地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授课策略有极大帮助。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让大班教学不再齐步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课堂效果表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还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不得不提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绝不是简单地将大量信息技术叠加用于课堂之中,传统教学中一些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也要保留其精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将信息技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相结合,以信息技术的渲染强化传统教学方式中难以突出的重点,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中难以突破的难点,努力做到技术丰富而不画蛇添足,让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