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探索
2017-09-18王凤群
王凤群
【摘要】本文对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出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有效策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创造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实施激励性评价。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自信心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A-0052-02
自信心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基础之上的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实现一定目标的心理状态。自信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它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础。小学生自信心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学业、工作、做人的成败。富有自信心的小学生乐观、积极、向上,勇于迎接挑战,敢于克服困难。缺乏自信心的小学生胆小、自卑、退缩,不能经受挫折,容易沮丧,做事有畏难情绪,缺乏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因地域环境、学校办学条件和家长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局限,农村小学生与城镇小学生相比,见识少、胆量小、能力弱,他们在课堂学习及与外界接触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的特点。因此,农村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满怀信心,取得成功。
一、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现状
为准确、客观地掌握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现状,本课题组在贺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年度立项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调查分析和培养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开展了对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問卷调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国内外两个权威的自信量表——《罗森伯格自信量表》和《中国中小学生自信量表》,按自信程度划分四个自信类别:过分自信(自负)、积极自信、自信不足、自卑。从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如家庭状况、教养方式、学业成绩、教师评价、人际交往、兴趣特长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对象是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田厂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188名学生。调查的结论是:(1)总体来说,农村小学生自信程度处于两极状态的,即“自负者”和“自卑者”的人数极少,绝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但是,“自信不足者”的人数和比例远远超过“积极自信者”,说明农村小学生总体处于比较自卑的状态。(2)与自信心显著相关的因素依次是:学业成绩、教师的积极评价、兴趣特长、家庭教养方式、人际交往。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状况与自信心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有效策略
根据上述调查结论,我们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了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几种有效策略。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倾注爱心,把微笑带给学生,把真诚和鼓励、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赖带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使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获得学习信心,唤起主动求知的欲望。吴正宪等名师的课堂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充满着平等和尊重,流淌着关爱与真诚,洋溢着热情与喜悦。课题组的老师以集体学习和研讨的方式,多次观看吴正宪、于永正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以特级教师为榜样,努力营造民主、和谐、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感到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教师的教学热情日益高涨,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提高。
(二)以积极的期望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要善于运用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如果教师喜爱和激励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慢慢就会建立起自信心,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学习,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教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教师的教导。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的做法让我们深受启发。她在给三年级学生上《锡林郭勒草原》时,对一位低着头、不敢举手朗读的女生轻声地问道:“你为什么不举手?”小女孩说:“我有点紧张。”“读书就不紧张了,能试一试吗?”小女孩望着老师不吱声。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说:“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王老师起了头。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地读完后,王老师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王老师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你爸妈,你敢当着四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小女孩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王老师用温情、体贴的话语激励孩子,让孩子迈上了自信的台阶![1]
(三)创造机会让成绩不良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过去的成败经验对其自信心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自信心是个体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2]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本课题调查表明:学业成绩与小学生的自信心呈高度正相关,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重点关注和帮助成绩不良的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愉,逐步获得自信。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学习的成功应该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功;有大成功,也有小成功;有课内的成功,也有课外的成功;有横向对比的成功,也有纵向对比的成功;小成功铸就大成功。对于成绩不良的学生来说,不管在哪一方面,不管课内课外,不管成绩大小,进步了就是成功了。其次,对成绩不良学生所做出的哪怕是一点点成绩,或克服微不足道的困难,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有体验成功的机会。第三,根据成绩不良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他们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设计难度和分量适当的学习任务和家庭作业。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激励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培养其学习信心的重要方法。endprint
我刚接某班数学课时,发现小亮成绩比较差。可能是因为对新任老师的好奇,我发现他听课很认真,有上进的愿望。于是,在数学课上我表扬他:“我刚到咱们这个班级,就听说小亮数学不太好,可我发现小亮学习很认真,有进步。大家看,这是他昨天写的作业,字写得很工整,虽然错题比较多,但是全部题目都做了。我想,只要像小亮那样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每一名同学都可以学好数学的。”此后,我给全班成绩不好的学生分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认真书写到独立完成作业,从独立完成作业到逐步做到正确。在他们作业本上经常写上一些激励性的话语或画上大拇指,在课堂上多给表现机会,多鼓励,课后多加辅导。一个学期之后的期末考试,大部分原来考四五十分的学生考及格了,小亮第一次考得了78分!学生就是在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满足感的,我引导他们把愉快的情感與自己的努力联系起来,激励他们多加努力,再获成功,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四)以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燃起上进的欲望
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自信形成的机制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自信来自社会比较。小学生往往以别人眼里、话语里的“我”来评价自己。比如,教师怎么看“我”?同伴怎么看“我”?如果一名学生常常得到教师的赞许、表扬和肯定,那么这名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其行为表现也会显得积极、乐观、有自信,反之,如果教师给他的都是一些否定,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在行为表现上也会显得胆小怕事。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和受暗示性的特点,在小学生心里,教师的评价带有权威性和示范性。教师对某一名学生的评价往往也会影响他人对这名学生的评价;其他学生对这名学生的评价又会影响教师的评价。所以,无论教师的评价好不好,都会对被评价的学生的自信心形成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谨慎,要具有激励性。当学生需要赞美时,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当学生需要鼓励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教师可时常对学生说:“你的进步可真大,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能大声读一遍吗?”“你不仅说得好,而且还很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错了没关系,下次努力!”“别着急,再认真想一想,相信你有办法。”对学生不足、错误之处不嘲讽、不打击。不随便对学生说“不对”“错了”“不行”等绝对否定性的话语。
总之,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信心的有无及强弱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状况,依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找到建立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把自信心培养贯穿于整个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他们自信地学习、生活、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代勋,王烈琼.有感于语文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语言[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7.
[2]陈威.小学儿童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76.
注:本文是由作者主持的贺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年度立项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调查分析和培养研究》的成果之一。
(责编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