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2017-09-18李丹萍

成功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

李丹萍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0

慕课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李丹萍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0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其独特的网络在线大规模教学方式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力量。从教学模式、支持系统、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分析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慕课”模式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

慕课;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近年来,慕课这种大规模、在线、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掀起了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热潮。随着国外慕课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国内学者了解和认知,并于2012年正式将其引入中国。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设了MOOC课程,开展本土化的MOOC平台建设工作。对此,2015年中国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意见》,充分肯定了慕课在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鼓励高校制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将通过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制定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这给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两种教学模式现状解析

(一)慕课模式应用现状

2008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即“慕课”),被首次提出,当时仅有2000多人注册了其第一门课程。随后,慕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至2012年,形成了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注册人数超过100万。2013年“慕课”阵营不断壮大,英国、德国等相继推出本国平台,慕课发展进入活跃期。至2014年,“慕课平台已有近200个国家的注册生,其中2/3来自美国和西欧地区、6%来自巴西、5%来自印度、4%来自中国。”[1]另外,各种优秀课程也不断上线,且向着系列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对于慕课虽然还存在着诸多的质疑与批评,但这只能归因于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走向成熟。

在中国,2012年“慕课”才被正式引入。至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才纷纷加入“慕课”行列。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并开展本土化平台建设工作。目前较为有影响力的国内MOOC平台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北京大学的华文慕课、网易云课堂的中国大学MOOC等。

(二)传统教学模式现状解析

我国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利用教材多媒体等媒介在固定时间、地点当面向学生讲解与知识学生在座位上听讲的教学方式。教师都接受过专业训练,按照教学论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学习。国外教学则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都倾向于向学生展示问题或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讨问题和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许多高校教师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出发,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积极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讨论式教学、学术沙龙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并将之引入教学。同时,教学手段上也不断引入先进技术,逐步向现代化教学转变。

二、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比较分析

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基本行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指几千年来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讲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慕课”模式的引入对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强调接受学习和机械式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性差。“慕课”模式改变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转变。教师的教学也由依靠教材、多媒体等媒介转变为了与团队共同录像,制作视频,与学生互动等。教师除了讲解知识还要通过平台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与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

学习形式的差异主要是单个个体的学习形式与多人互助、团队合作的学习形式的差异。传统学习形式是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课下单独练习。“慕课”模式的学习是由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团队合作完成的,学生不仅要参与学习,还要参与其他同学的讨论,对同学答疑、评判等,个性式学习充分体现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二)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内容与深度上又受到课堂学时的限制,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较困难,而难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因此,学习效果相对较差。而慕课模式在学习形式上灵活多样,内容上知识点单一,也更加注重学习者能力的发展,相对减轻了学习负担。[2]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通过平台向老师提问或与同伴讨论来解决,可以更加透彻的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慕课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分析应用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表1:两种教学模式支持系统的差异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支持系统比较分析

支持系统即实现条件,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包括人力条件、物力条件、动力条件等。如学校的组织机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学设施、教学空间或时间等。它是对操作程序的必要补充,能为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供指导性意见。两种教学模式支持系统的差异如表1。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的比较

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校组织机构逐渐趋于完善。据性质和职能,分设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图书馆、食堂及其他;“慕课”的组织系统相对比较松散,没有明确的部门划分,以课程的开发与完善、平台的维护与运营为主,并且其课程一般由多个高校联合开发、共同分享,多个主体共同合作,系统平台统一运营,但是对管理人员或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

(二)参与者表征的比较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始终贯穿其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居于教学中心地位,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习者主要是在校学生,充当被动接受者的角色。[3]在“慕课”模式中,教师的工作不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在网络课程的背景下设计或开发课程和信息资源,充当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则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课程、选择教师、自我安排学习内容,甚至脱离教师来自评。学习者不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是汇集了全球各行各业人士。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比较分析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

(一)评价类型不同

传统教学模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它注重考察对于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整体水平的提升,过于偏向学生行为的结果而忽视了其行为过程。“慕课”教学模式以动态评价为主,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相比之下,通过客观试题和教师主观评价来判定学生等级是传统评价的较大弊端。“慕课”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其评价则多注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互评为主,教师只需关注学生动态,就几个关键问题或学生提问较多的问题做出解答,减少了工作量。“慕课”这种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互动。

(二)信息反馈方式不同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过“学生预习--老师讲授--学生练习--老师讲解--学生答卷--老师评定”,来完成师生的及时交互,教师的评价对象是固定及有限的。“慕课”模式下的学生通过网上交流平台、e-mail等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进行交流。从效果上看,传统教学的信息反馈十分严格且回馈效率较高,对学生在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及时给予指导;“慕课”模式的信息回馈相比下会较为复杂,教师难以根据个人特点进行个别的深入指导。

五、引入“慕课”模式改进传统教学

目前,高校亟须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应结合新的教学形式,吸取更先进的教学经验,为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扫清思想障碍,以构建新的教学方法体系,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4]然而,以“慕课”这种网络在线教学模式来颠覆高校教学传统并不现实。因此结合传统的教学,吸收“慕课”的先进教学理念,对高校传统教学进行改进方为目前各种教学模式及新技术的冲击下高校教学的应对之策。

学校将“慕课”模式引入传统教学,可以形成一种更加合理高效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也更加充实。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各个要素间的互动,激发创新思维。在支持系统上,高校组织体系应该从行政化特征体制中抽离出来,减少教师的行政压力,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另外,混合教学模式对于教学媒介依赖性更强,各高校和技术部门在教学上应该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

[1]TheTrusteesofth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MOOCs4D: PotentialattheBottomofPyram id[DB/OL].www.moocs4d.org, 2014-06-08.

[2]陈吉荣.国外慕课研究最新发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01:118-127.

[3]斯蒂芬·哈格,王保华,何欣蕾.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05:92-99+112.

[4]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07:22-26.

李丹萍,1992-,女,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