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人和非专人穿刺对动静脉内瘘扣眼形成的对比观察

2017-09-18罗连华连敏玲汤光化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专人针眼内瘘

罗连华 连敏玲 汤光化

专人和非专人穿刺对动静脉内瘘扣眼形成的对比观察

罗连华 连敏玲 汤光化

目的观察钝针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扣眼形成过程中由专人穿刺和非专人穿刺的区别。方法选择2015年1—10月在我科进行维持透析首次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形成固定皮下隧道即“扣眼”过程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锐针专人穿刺和非专人穿刺。结果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扣眼形成所需锐针穿刺的次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扣眼形成后改用钝针穿刺期间观察内瘘的40次穿刺情况,对比一次穿刺成功次数和透析过程中针眼的渗血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扣眼形成期间,只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接班,专人穿刺和非专人穿刺对扣眼形成无明显影响,减轻了扣眼穿刺法对护士人力资源的挑战。

动静脉内瘘;扣眼;钝针;专人穿刺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生于各种肾脏疾病的末期,且逐年增长,呈上升趋势。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患者延缓生命的主要替代疗法之一。建立一条有效的动静脉血管通路,既可以保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又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1]。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透析患者最理想、最为常见的透析血管通路,被认为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2],对保证血液透析和维持患者长期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3]。常见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有区域法、绳梯法、扣眼法[4]。美国肾病基金会血管径路临床指南明确推荐钝针扣眼穿刺法,并认为是目前预防内瘘闭塞及血管瘤形成的最佳方法[5]。扣眼穿刺法是用锐针反复穿刺8~12次形成皮下固定隧道—扣眼后改用钝针穿刺[6],每次穿刺都是相同的进针点、进针角度和进针深度。经典的做法是固定1名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直到扣眼成熟即皮下固定隧道形成。我国透析中心普遍存在治疗护理任务繁重,护士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该方法是对护士人力资源的巨大挑战。我院透析中心根据使用锐针穿刺扣眼形成过程中由专人穿刺和非专人穿刺对扣眼形成的差异性进行了一项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0月在我科进行维持透析、首次进行内瘘动静脉穿刺的患者50例(共100个扣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5.30±14.69)岁。在患者形成固定皮下隧道即“扣眼”过程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均为25例,两组扣眼个数均为50个,分别采用锐针专人穿刺和非专人穿刺。两组均为规律透析患者,每周3次透析,透析器均为费森尤斯FX60,透析液流量均为500 ml/min。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龄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透析中心的护士都通过了扣眼穿刺方法同质化技术培训并经过扣眼穿刺质控管理小组的严格考核。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由当班护士完成。负责对照组穿刺的护士跟随患者的透析时间上班,接下来的穿刺都由首次穿刺护士完成并在透析记录单中记录穿刺的次数,直至扣眼形成改用钝针穿刺。负责实验组穿刺的护士正常排班,患者接下来的穿刺不固定专人,而是随机由当班护士完成,直至扣眼形成改用钝针穿刺。在穿刺前都对患者进行彻底祛痂和扣眼穿刺相关知识宣教。

实验组要求患者首次穿刺后牢记熟记穿刺时的肢体摆放姿势、扣眼的具体位置、穿刺针的方向并体会穿刺的深度,及时反馈穿刺时的感觉、压迫止血的情况等,主动配合提供给不同的护士穿刺。对照组和实验组都遵循扣眼穿刺的“三同”要求(即每次穿刺都是同一进针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为了做到“三同”操作,保持操作的一致性,除规范化操作培训,要求操作者放弃个性化的穿刺方式,始终遵循初始的穿刺方式外,要求做好透析记录,详细记录每次的穿刺方法、角度及方向、次数和穿刺针种类,并通过护士口头交班、床边操作交流、患者主动参与[7]和建立扣眼穿刺小组微信群等方式,分享扣眼穿刺的心得体会,让不同操作者尽可能了解患者扣眼穿刺的信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动静脉内瘘扣眼形成专人穿刺和非专人穿刺分别所需锐针穿刺次数;扣眼形成改用钝针穿刺后,每位患者观察40次扣眼穿刺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次数平均值、透析过程中针眼渗血次数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扣眼形成所需锐针穿刺次数对比

所有患者动静脉内瘘在经过锐针的持续穿刺后形成了固定皮下隧道—扣眼,并成功改用钝针穿刺。实验组最短的在穿刺6次、最长的15次后扣眼形成,并顺利改用钝针穿刺。对照组最短的在穿刺5次,最长的13次后扣眼形成,并顺利改用钝针穿刺,两组患者锐针穿刺平均次数分别为(10.45±3.20)次和(9.32±2.80)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动静脉内瘘扣眼形成所需锐针穿刺次数对比

表2 动静脉内瘘扣眼形成所需锐针穿刺次数对比

?

2.2 一次性穿刺成功次数和透析过程中针眼渗血次数

扣眼形成后改用钝针穿刺,每位患者观察40次扣眼穿刺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次数平均值、透析过程中针眼渗血次数平均值,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一次性穿刺成功次数和透析过程中针眼渗血次数对比表

表3 一次性穿刺成功次数和透析过程中针眼渗血次数对比表

?

3 讨论

血液透析中心作为一个特殊专科,其专科化护理的建设不容忽视[8]。我国2012年的数据提示CKD的发病率为10.8%,患者人数达到1.195亿[9]。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和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renal disease,ESRD)透析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各地血液透析中心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断扩大和增多,对血液透析护士人力配备带来巨大挑战,而专人穿刺护理对透析护士的人力配备又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扣眼形成期间,让患者熟记穿刺时肢体摆放姿势、扣眼的具体位置、穿刺针的方向,体会穿刺的深度,及时反馈穿刺时的感觉、压迫止血的情况,并主动提供给不同的穿刺者;护理人员做好交接班,利用护士微信群,将扣眼穿刺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始终遵循初始的穿刺方式,专人穿刺和非专人穿刺所需锐针穿刺的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扣眼形成改用钝针穿刺后,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针眼的渗血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钝针穿刺扣眼形成期间非专人穿刺的方法不仅减轻了血液透析护理的人力资源压力,还让患者参与到自身管理中,不断促进护患关系的持续和谐发展。但因对比观察时间尚短,远期对动静脉内瘘流量的影响、动静脉内瘘血管瘤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1] 张英,韩咏梅,李小萌,等. 持续质量改进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1721-1723.

[2] 陶明芬,王翠珍,许燕,等. 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2):198-199.

[3] 姚红. 持续质量改进在减少血液透析永久性导管血栓形成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8):1086-1087.

[4] 徐珍珍. 钝针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与体会[J]. 医学信息,2013,26(23):501.

[5] 邹丽华,杨柳. 三种内瘘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4):20-22.

[6] 沈卫利,沈丹琴. 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4(3):126-127.

[7] 余美芳,徐青,张青春. 动静脉内瘘钝针与锐针扣眼法穿刺技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4):73-74.

[8] 张庆来,张慧,张朝霞. 血液透析专科护士职业认同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2,12(1):61-63.

[9] 周晓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群及症状负担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D].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464-467.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Puncturing or not in the Formation of Buttonhol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LUO Lianhua LIAN Minling TANG Guanghua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3,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puncturing or not in the formation of buttonhole of arteriovenous fstula.Methods50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ialysis for the frst time with arteriovenous fstula puncturing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In the formation of buttonhole, they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using sharp needle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puncturing or not, respectively.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sharp needle cannul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buttonhole with arteriovenous fstula (P> 0.05).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buttonhole, observing 40 times puncturing of the fstula with blunt needle, there was no signif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ccess rate of a puncture and the needle eye bleeding situation during dialysis (P> 0.05).ConclusionIn the formation of buttonhol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puncturing or not, as long as doing well the patient's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handover between staff.

arteriovenous fistula; buttonhole cannulation; blunt needle; specially-assigned person

R734

A

1674-9316(2017)18-0072-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8.035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福建 厦门 361003

连敏玲

猜你喜欢

专人针眼内瘘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代哭丧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打针后如何避免皮下瘀青
针眼
——破溃
专人全程陪伴分娩护理模式对分娩影响的观察
猫之旅
树荫下的绣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