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深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策略

2017-09-17李玉秋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史铁生儿子母亲

研修背景:

以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研修主题,采取“大问题下的单元备课——双师同堂(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的研修方式,备课组内教师在大问题教学思想指导下,先进行个人备课,然后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研讨。此处的大问题是相对于应试和对课文烦琐的分析而提出来的,旨在以学生整个生命成长为着眼点,以一种教学主张为贯穿教学发生发展的主问题,或以学生基本素养的某方面体现为主线,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过程:

一、解读大问题下的单元教学目标

毕雪飞:本单元的课文《秋天的懷念》(史铁生)、《散步》(莫怀戚)、《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是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在亲情这一主题下还可以挖掘出什么样的大问题?细读文章,我们从母亲对儿子说“好好活”一句,可以看出“好好活”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这种尊重是一种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积极乐观的豁达心态。所以,我们可以把亲情这一主题放在生命意识这一大问题背景下来探讨,这样的课会越发厚重,也避免了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的弊端。

二、“隔着生死的怀念”——“秋天的怀念”文本分析

李玉秋:本文的主旨是母爱和对生命的热爱。文中的“我”瘫痪了,20岁就被禁锢在轮椅上,因此我的情绪很糟糕。文章开头就写了“我”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疾病给“我”带来了痛苦和绝望,“我”沉浸在病痛中有些自私。而母亲因肝痛整夜无法入眠,又怕触怒和惊扰了儿子,隐藏起了自己真实的感情,她承受着双倍的痛苦。而这一切都在母亲去世后发生了变化,“我”因不知道母亲的病情而自责难过。怀念母亲最好的方式是好好活着,于是“我”到北海赏菊,菊花开出各自的颜色,“我”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我”的作品发表了,也有了幸福的家庭,“我”坦然地接受了自己,还幽默地调侃:“职业在生病,业余是写作。”

经过疾病的痛苦和沉淀,“我”变得淡定从容,可以淡定面对苦难,豁达看待挫折,超然对待生死。在人生的四季中,“我”此时经历的是饱满的秋天。疾病让人痛苦,但因为痛苦又让母爱显得如此伟大,让人看清了生命的本质。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教学重点:母爱和生命的坚强。

教学方式:以“疾病”为设计主线,链接作者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阅读文本,实现“三情(作品情、教师情、学生情)合一”。

教学环节:

(一) 说说“我的病”

1.说说“我的病”:学生读课文找出写作者患病后表现的句子。

2.读读“我的病”。出示PPT,男女生分别朗读。体会语速声音轻重的变化。

3.猜猜“我”的内心。此时的我真 (在横线上填表现“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二)说说“母亲”的病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三) 说说“母与子如何面对彼此的病”

1.阅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思考:此时的母亲真 。(板书:坚强、乐观、慈爱、细心、无私、坚忍、睿智。)如果你是母亲,想怎样劝说儿子……链接张洁写在女儿书扉页上的名言。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参与的情境中理解母亲的坚强与隐忍,理解儿子的病加上自己的病是几倍的痛苦。)

2.面对母亲的病:“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学生朗读,体会此时儿子的感情。(板书:自责、悔恨。)

(四) 说说“隔着生死的怀念”

学生找怀念字样的句子,阅读描写北海菊花的字句,补全省略号后面的话,说出想对妈妈说的话。用这些话替换对菊花的描写好不好,为什么?总结景物描写的好处:把“我”对母亲怀念的心情衬托出来了;把“我”热爱生活乐观的性格表现出来了;把母亲对“我”的影响暗示出来了。

(五) 说说“秋天”

1.关于秋天的描写前后有什么不同?

2.秋天仅仅是季节吗?还是什么?

(六)再说说“我的病”

作家20岁患病,59岁去世,从最开始双腿瘫痪到后来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一生几乎都在与病魔作斗争,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让学生朗读,体会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七) 链接材料:一书一鞋,一问一拜

他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特别羡慕用双脚奔跑的人,如飞人刘易斯。他无法用脚奔跑,就用手书写,让他的文字去飞翔。1985年,他将自己的文集托人带给了刘易斯,刘易斯回送给他一双耐克跑鞋。2001年,两人才真正见面。史铁生说:“你送给我的鞋子我没法穿呀!”刘易斯也调侃道:“你送给我的文集我也看不懂啊!”

三、组内共研

金晶波:这个教学设计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但是在重点词句的咀嚼和品析方面涉及得较少,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呢?

毕雪飞: 我们需要在课文圈点批注方面进行长期训练,例如本文中语言动作描写与景物描写的语句就是需要学生重点关注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教师要先设计批注范例,让学生当堂做批注笔记,并且分组交流。每学期的重点课文都要进行这样训练。(教师达成共识:设计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与作者对话,做评点批注。做批注的关键段落:“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endprint

赵杰:本课教学设计和环节过多,显得有些细碎,没有给学生的思考设置更多的空间,这样到后半节课时,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建议在“母与子如何面对彼此的病”这一环节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分组自主阅读。

(问题:1.母亲如何对待儿子的病?2.儿子如何对待母亲的病?3.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做?4.有人对母亲的做法和儿子的做法都有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5.母亲去世了,儿子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是怎样的?你能揣摩出来吗?用词语概括。)

杜德敏: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可以用集赞的方式进行创新,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集齊3个赞为优秀、2个赞为良好、1个赞为合格。标准如下:1.能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点1个赞; 2.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点1个赞; 3.能从人物的内心出发思考问题,点1个赞; 4.能规范完整地书写答案,点1个赞。

毕雪飞:通过大家的交流,我还觉得阅读的深度不够,缺少能让学生沿着问题路径深入到对生命和苦难的认识的问题,所以能不能再优化一下?

四、再次优化

(一)解题:《秋天的怀念》怀念的什么人?

(二)比较语句,体会作者情感的不同。

1.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的诀别。

2.看着三轮车远去,也没有想到是永远的诀别。

(三)引导学生思维深度的阅读。

1.师生质疑:母亲已经病入膏肓,为什么儿子之前就没发现?引导学生阅读“没想到……”“也绝没有想到……”等段落。搭建解疑的三步阶梯:

(1)说说“我” 的病:作者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2)读懂母亲:母亲真 ,填入表现母亲性格的词语。

(3)“我”后来的想法,链接材料:

①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②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2. 师生质疑二:文章里始终没有“怀念”二字,这篇文章是不是不扣题?搭建读懂“怀念”一词的阶梯:

(1)在文中找到蕴含怀念深意的景物描写,学生品读。如:“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在横线上填词:“我”眼中的菊花是 的;赏花的人真是 的人。

(2)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此处省略一些字, 请写出史铁生想说而没说出的话。

(3)怀念母亲,链接材料:

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3.师生质疑三:本文题目为什么不是《秋天里的怀念》《怀念我的母亲》,而是《秋天的怀念》?

链接材料搭建阶梯:

作家20岁患病,59岁去世,从最开始双腿瘫痪到后来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一生几乎都是在与病魔作斗争,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生前留下遗嘱:捐献自己的肝脏给病患者,捐献自己的脊髓与大脑用于医学研究。

课堂实录:

师: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有一个人叫史铁生,他生了一场大病。(用PPT展示作者简介。)瘫痪后他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就来说说“我”的病。

(学生朗读“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一段。然后再分男女生朗读。)大家比较一下这两次朗读,哪个更好,为什么?

生:男生能用浑厚的声音表现暴怒,女生的声音则表现出沉静。形成对比反差。

师:好,我们再朗读“我”瘫痪后的表现一段。(学生读“不,我不去!”一段。)同学们注意“狠命”和叹号,看看怎样能读出其中的感情。(学生读得生硬,看来没有体会作者的痛苦。教师继续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师:从“我”的种种反常表现中,大家猜猜“我”那时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

(出示幻灯片:此时的我真 。让学生填表现“我” 内心情感的词语。)

生:惊讶、痛苦、难过……

师:“我活着什么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很失望,不想活了,“我”的病让我如此绝望,那母亲的病呢?(学生朗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一段。学生朗读时把“睡不了觉”读成“睡不着”。)endprint

师:刚才有同学把“睡不了觉”读成了“睡不着”,大家想一想这二者有什么区别。

生:睡不着是自己睡不着,睡不了是因为别的什么事不能睡。

师:好,那是什么事让母亲睡不了觉呢?

生:母亲肝疼的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师: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可为什么儿子之前就没发现?“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生:因为儿子只想着自己的病,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而忽略了母亲。

师:而此时的母亲呢?

生:她心里只想着儿子,而忽略了自己,这么严重的病都一直挺着。(再请两位学生朗读,用真挚的感情读出母亲的痛苦,儿子的难过和悔恨、内疚。)

师:儿子一直没发现,母亲有机会告诉儿子,可她却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如果母亲说“儿子你不要这样,妈妈也生了重病,你是妈妈的依靠,咱俩要相依为命啊,妈妈好好照顾你”,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这样儿子压力更大,更不想活了。

师:母亲病得很重,还要承受儿子生病带来的压力,那是双倍的痛苦。她独自一人承担,目的就是不想让儿子再承受压力。 (PPT出示:此时的母亲真 。让学生填入表现母亲性格的词语。)

生:绝望、难过、痛苦。

师:“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是什么意思?

生:乐观地活。(学生再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总是这么说”一段。)

师:大家注意几个叠词:悄悄、偷偷、悄悄。这说明母亲的什么品质?

生:大度、宽容、无私、坚强。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词——“隐忍”,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品质。(链接材料: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不会?”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节选自史铁生的《合欢树》)

师:请同学们在全文里找儿子怀念母亲的句子。如带怀念字样的。

生:没有。

师:“我”如此怀念母亲,文章里始终没有“怀念”二字,这篇文章怎么不扣题?文章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啊?

生:“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一句写的就是对母亲的怀念。

师:她說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PPT出示:有此赏花心境的人真是 人,填写表现人物内心和性格的词语。)

生:乐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师:“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请大家补全省略号后面的话,用它来替换对菊花的描写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太直白了。没有了对母亲怀念的真挚感情。

生:景物描写让读者充满想象。

生:借物喻人。

师:本文不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中的物和人要有相似性,而且先写物后突出人,比较隐晦。那么景物描写有哪些好处呢?(生讨论。)把“我”对母亲怀念的心情衬托出来了; 把“我”热爱生活乐观的性格表现出来了;把母亲对“我”的影响暗示出来了。(链接材料: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师:本文题目为什么不是《秋天里的怀念》《怀念我的母亲》,而是《秋天的怀念》?(链接材料:略。)

师:通过以上材料,大家想一想本文中的秋天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生:秋天的收获就像人经历过苦难,变得自信和坚强,变得越来越成熟。

师:经历了严寒霜雪的冬天,在春天发芽,在夏天孕育,在秋天成熟。只有经历了这些,看待人生才有了高远的境界和淡定从容的心态。有了这些,对母亲的怀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遗憾也都是哀而不伤,而变得深沉。秋天还是一样的秋天,“我”的人生态度和心境却发生了变化。我的病好了吗?没有,不仅没好还多了一样病。(链接材料:略。让学生讨论作者所说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是怎样一种人生态度 。)

生:对病魔的藐视,还有快活与搞笑。

师:应该是一种幽默。

生:对,是乐观与调侃。 (链接材料:一书一鞋,一问一拜。)

师:这就是刘易斯读不懂的书,史铁生穿不了的跑鞋。再来对比一下照片,看看作者20多岁和50多岁的笑容,有什么区别?

生:50多岁更乐观开朗,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是一种状态,虽然中间会遭遇疾病与苦痛,但是内心决定了它的品质。

反思:

哪种教学设计更优化,实际上取决于学生的认知程度,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深度解读的基础是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以情感切入,用朗读理解情感:作品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在此基础上设计看似矛盾的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深度理解作者情感:不怨不伤才力透怀念,更见坚强和从容的生活态度,实现了母亲的殷切期望:好好儿活。在深度阅读中学会语文技能:概括人物性格,理解词语,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史铁生儿子母亲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史铁生:心魂之思
儿子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