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Facebook草根革命相关思考
2017-09-16王梓涵
摘 要 新媒体时代媒体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文化。于Facebook而言,文化则以信息的形式存在,这种信息或隐或显的表现在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语言和行为里,彰显着特定族群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认同。它以语言符号为基础,以Facebook为平台,在新媒体发展的大潮下,以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纽带,在特定文化与族群圈之间相传,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 新媒体;Facebook;草根心理六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108-02
1 人际关系心理学达成Facebook的草根心理共建
心理学上,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即交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和平等原则。然而,已然走入自媒体时代的今天,Facebook等一系列自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的出现,正在践行并遵循着这些原则。
交互性原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Facebook成为人际交往平台的基础。相互重视、相互支持是维护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当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的行动,对别人表示接纳以后,也会产生一种别人做出相应回答的期望。因此当Facebook的一个用户发表一条动态,其好友给予回复的同时,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赞许或者抨击,都是情感的交流过程。“交互”的目的在于“交流”,“交流”的发展则是“联动”,Facebook作为人际交往的网路平台,以人际关系的交互性为出发点,提供人际情感交流平台,有沟通和交流互联网才能完成人际关系的“拓展性联动”,也才将互联网真正的意义表述出来。
互联网世界的人际联动同样是以“交换”为基础,与现实世界不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交平台并不以物质的线下实体交换为基础形式。现实社会的物质交换需要有衡量标准来进行得失平衡的标准衡量。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而在Facebook的人际交往逻辑中则能有效的规避这个问题,因为此时的交换性原则是对个体所持有信息的交换。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感”的来源,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感的维护的倾向。他人在人们的自我价值感确立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自媒体时代人们会下意识地有选择性的接纳网络中对自己有利的观点,主动进行自我价值的完善和塑造。
Facebook或类似于Facebook的社交软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长久以来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信息不对等的僵局,由古至今,在社會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社会角色、地位以及职业的影响产生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极其不对等的情况,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且受到阶级双方产生的信息链条的不对等,社会的阶级化更加明显,更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因此,互联网尤其是类似Facebook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让人际交往在平等原则方面有所回归。
2 六度分割理论,夯实Facebook草根用户群基础
Facebook的发展实践并验证了“六度分隔理论”的意义和价值。Facebook网站的用户群是以“滚雪球”的模式发展的,传播个体的社交圈会通过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而不断地扩大和重叠,并在最终形成更大的社交网络。
类似于Facebook的网络社交平台都利用了“六度分隔理论”建立用户网络,用户通过“滚雪球”的原理可以通过网页上的推荐朋友功能,找到自己认识但并不熟知或了解但并不相识的好友,以实现横向交友圈或纵向兴趣群的形成。群组成员的组成可以是由六度分隔理论起作用而形成的社交群,也可以是以兴趣为基点发展起来在长期互动和交往中形成的纵向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相似文化背景的文化兴趣圈层。然而,正是这些兴趣圈层的出现使得Facebook以草根用户为基础的一部分用户群分出阶级,他们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看似无阶级,但分出圈层,只不过这种圈层或者说是阶级与现实社会中的不同,它们不分贵贱高低,只以兴趣划分类别。从社交用户群到阶级用户群的转变过程,信息是这过程中的贯穿者,而信息的交流和互通则是过程的催化剂。
3 “长尾理论”打造Facebook成功的核心竞
争力
“自媒体”时代发展至今,网络用户开始迈入了更为主动的时代,他们回收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动权,主动承担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角色。Facebook所提供的廉价的生产工具及成本,以及Web2.0时代无限大的网络空间,共同把网络用户的主动权推向了更高的节点。与此同时,愈发主动的用户群也将“大众传播”推向了“小众传播”的浪潮。
“小众”群体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大众传播方式受到“分散型个性化”的非主流传播手段的挑战,分散了传统媒体中的“大众”群体,从而使得个性化的小众群体在网上越来越呈现出一道“长长的尾巴”,而Facebook恰好给这些个体影响力不大但数量巨大的“长尾”提供了一个滋生的平台。以长尾理论Facebook中的“小众传播现象”,“头”是大众传播,“尾”是小众传播,互联网传播中“大众传播”和“小众传播”并存,但小众传播的地位日益上升。然而,从交流平台提供者的角度来看,“小众传播”成功的原因就代表着Facebook的成功的原因。
1)用户准入门槛低。用户发表消息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就Facebook而言,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向好友展示此时的动态及心情,并无需过多的斟酌和措辞。正是这些每个网络用户都可以驾驭的低成本创造以巨量、杂芜、价值意义模糊的“微内容”形式出现,才成为Facebook价值的决定性力量。而这些正是每个网民都能以很低的成本亲手创造的。
2)用户的信息接收由“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的革命性变革。自媒体的传播形式接近散点分布式的传播,而大众传媒的传播形式或传播渠道更为官方且呈放射状,即以一对多的形式。然而,立足当下从数量用户的角度来讲,自媒体用户在数量上远超传统媒体,每个用户都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并且打造具有个性化的内容和个性化的平台,与传统媒体大众化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大相径庭。同时,在传播内容上,自媒体个体所传播的内容也将更加关注生活,信息更加个人化,很多自媒体用户将自己的生活晒到网络社交平台,并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关注度和访问量,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媲美的。endprint
Facebook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使交流双方既是传播者又是接收者,通过个性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为长尾用户提供机遇,也为草根创造平台。
4 大学生意见领袖在我国社交媒体发展中的草根能量
与国外发展趋势相当的我国社交媒体当属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当代大学生是使用这些社交媒体数量最大的草根群体。其崇尚自由、追求平等,且作为社会中接受新鲜事物最快、接触面最广的一部分群体,其相对独立的社会思考和见解,遇上呼啸而来的自媒体浪潮,进一步催生大学生意见领袖的产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2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6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0.2%、23.2%,较2015年底略有下降①。随着网民比率稳步且大幅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网民借助“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成为所谓的“公民记者”,更有甚者成为舆论大潮中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在社会舆论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对事件的敏感程度、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人际的掌控能力等多方面作用决定的。然而,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形成原因,究其根本,与其有相通且相似之处。一是拥有学识魅力的大学生,在事件发生时对事件观点的表达相较他人更有说服力,其在学术上的认知水平可影响他人对其的信任度。二是人格魅力,从发挥机制来看,人格魅力往往对意见影响程度起着积极的效应,正如微博中的大V所具有的影响力。三是人际魅力,人际魅力不等同与人格魅力,具有人格魅力未必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人际魅力的形成能够为意见领袖的形成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意见领袖”观点无疑将为其提供重要启示。
由此,以Facebook為基点,以草根革命视野反观我国社交媒体发展,更需要对受众即所谓的草根加强思想引导,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生态化发展。
注释
①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作者简介:王梓涵,东北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