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典型贫困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辨识与分析
2017-09-16周眉生
□周眉生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省典型贫困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辨识与分析
□周眉生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06)
为准确辨识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制定符合实际的脱贫方案,选择科学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径,本文选择乡村人口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乡村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两个一级指标,辅之以人口密度、乡村人口密度两个二级指标,采用综合比较法,以2014年山西省统计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全省36个国定贫困县与全省均值的比较,归纳出:(1)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人均粮食占有量两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型;(2)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型;(3)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型;(4)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人均粮食占有量两项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型等4种不同类型,进一步结合乡村人口密度情况,通过对相应县区自然生态条件等的细化分析,提出了贫困县相应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径、特色农业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精准扶贫;农业产业;贫困县
山西省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1],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省份,共有36个国定贫困县,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区和吕梁山区。历经多年的扶贫开发,全省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创造出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等许多行之有效的脱贫模式[2],各地依据自身条件,培育了一大批优势农业产业[3],粮食产量和农林牧渔产值有了明显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国家提出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部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发展潜力,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直是全社会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力图通过对山西省36个贫困县农业产业现状的归纳和实证分析,在宏观上为贫困县的脱贫提供可资借鉴的指导意见,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稳定脱贫。
1 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1.1 农林牧渔业产值状况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全部产品总量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是观测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和发展速度,研究农林牧渔业内部比例关系的重要指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是指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提供服务活动所增加的价值,为农林牧渔业现价扣除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后的余额[4]。2015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显示(表1):2014年,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乡村人口人均农林牧渔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 913.25元的12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4个,最低的方山县1 575.33元,为全省均值的32.06%,最高的神池县10 459元,为全省均值的213%,差异性很大。
1.2 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状况
2015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显示(表2):2014年,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乡村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89.48kg的16个,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0个。最低的娄烦县241.89kg,为全省均值的30.64%,最高的五寨县3 231.19kg,为全省均值的409%,差异性巨大。
1.3 人口密度状况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平均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稠密程度,适当的人口密度可保证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生产条件。由表3可知:2014年,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中,常驻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3.84人/km2的1个,为壶关县293.51人/km2,其余35个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个,分别为:广灵县、浑源县、壶关县、平陆县、临县,最高的壶关县210.13人/km2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94%;其余31个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低的岢岚县23.57人/km2,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1.81%,差异性较大。
2 36个贫困县农业产业发展分析与归类
依据乡村人口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同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较,将36个贫困县分为四种类型:
2.1 两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类型
共8个县,分别是:阳高县、大同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偏关县、隰县、永和县,人口密度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内部结构相对均衡,特色农业产业突出,农民收益基本稳定。阳高县是全国蔬菜生产基地,大同县山西省商品粮生产基地,神池县是山西省油料生产基地,岢岚县是“三晋绒山羊第一县”和“中华红芸豆第一县”,五寨县是山西省养牛和养羊基地,偏关羊肉和小米于2015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隰县是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金梨之乡”和“中国酥梨之乡”,永和县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枣乡”。农业发展潜力较大,通过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可望率先实现稳定脱贫。
表1 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乡村人口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表
表2 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乡村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表
表3 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人口密度情况表
2.2 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类型
共4个县,分别是:吉县、浑源县、右玉县、平陆县。右玉县位于山西省西北端,是半农半牧县,粮食作物以小杂粮为主,产量相对较低,但乡村人口密度低,发展空间大,增收途径多,可以通过小杂粮增产增效和畜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平陆县位于山西省最南端,乡村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山西省传统粮棉产区—运城市唯一的国定贫困县,属中条山区,山区丘陵面积占70%~80%[6],发展粮食生产受限,但光、热资源禀赋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借鉴周边县区特色农业发展经验,加大果业、畜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农业大县,但乡村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只能在因地制宜进行移民搬迁后,根据当地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辅之以必要的生态补偿,实现稳定脱贫。吉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优质苹果的适宜产区,吉县苹果为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4年水果产量19 033.8万kg,苹果产量18 925.8万kg,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县,进一步加大果业发展,提升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2.3 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类型
共8个县,分别是:天镇县、广灵县、武乡县、和顺县、河曲县、大宁县、汾西县、石楼县。除广灵县乡村人口密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余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粮食生产发展较好,其它农业产业发展不足,应重点发展多种经营,加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的综合产出水平,实现稳定脱贫。天镇县耕地面积大,宜开发非耕地资源充足,是北京市“场地挂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可以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草食畜、马铃薯、牧草等特色产业,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广灵县是国家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地方特色农副产品花样多,“东方亮”小米、葵花籽、豆腐干、黄花菜、画眉驴、大尾羊、蘑菇等农产品开发潜力大。武乡县地形、气候独特,生产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条件优越,有机谷子市场需求旺盛,开发潜力大。和顺县牧坡广阔,水草丰盛,是全国畜牧重点县之一,畜牧业生产以牛为主,改良西门塔尔牛已经成为当地当家牛种,所产肉品供不应求;和顺县宜林面积10万hm2,林产品加工和四荒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处黄河九曲十八湾,除以糜子、谷子、马铃薯、杂豆为主的小杂粮开发潜力较大外,林业、渔业也有一定开发潜力。大宁县、汾西县、石楼县均位于山西省西部黄土丘陵残垣沟壑区,大宁县土地资源优势明显,特色农产品、林产品开发尚有较大潜力可挖;汾西县是山西省的核桃产业重点县和肉鸡产业重点县,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石楼县红枣、甘草、红薯、柏叶籽羊等地方名产,应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4 两项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类型
共16个县,分别是:娄烦县、灵丘县、平顺县、壶关县、左权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保德县、兴县、临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第一种为重点生态保护县:娄烦县、宁武县,均为省内重要的水源地,只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涵养好水源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考虑发展农业生产,应重点通过争取生态补偿,实现稳定脱贫。第二种人口密度过大,生态承载压力较大的县:壶关县、临县。只能在因地制宜进行移民搬迁后,根据当地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辅之以必要的生态补偿,实现稳定脱贫。第三种人口密度不大,特色农业发展逐步起步的县:灵丘县、平顺县、左权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静乐县、保德县、兴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依托当地优势,重点发展像“岚县土豆”、“左权核桃”、“和顺肉牛”、“平顺党参”、“五台台蘑”、“保德油枣”、“方山沙棘”、“中阳柏籽羊”、“代县酥梨”等特色农业产业,辅之以山区的道地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结束语
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贫困面持续减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欠发达地区的连片分布格局仍未发生显著变化。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14个连片特困地区确定为新时期扶贫攻坚主战场,山西省的36个国定贫困县就位于14个片区中的燕山-太行山片区和吕梁山片区。周侃等对2012年国家级贫困县的分析发现,欠发达地区受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十分显著,依托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经济发展带动实现脱贫[7]。产业扶贫是带动贫困农户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2010年山西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与“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结合起来,确定重点培育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和10 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产业重点帮扶地区都取得显著效果[8]。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资源潜力得到挖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中已有20个县乡村人口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或粮食占有量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效率和效益,有望率先稳定脱贫。
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6个县,要实现稳定脱贫必须充分分析当地的生存资源禀赋,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选准特色优势产业与可持续的脱贫路径。生存资源禀赋严重不足人口压力过大的贫困县,单纯依靠发展农业生产脱贫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难度大,难以培养出可行的农业支柱产业,依靠产业发展短期内实现稳定脱贫有一定困难,应当重点在生态补偿、易地搬迁和社会保障兜底上多做文章,多下功夫,否则,很可能事倍功半。属于河流源头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贫困县,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需要移民的实施生态移民,贫困人口依靠扶贫移民搬迁,实现稳定脱贫。
[1]汪磊.精准扶贫视域下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致贫成因与扶贫对策[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6(4):29-33
[2]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107-130.
[3]刘颖琪.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优势产业培育[M].科学出版社,2010:5-10.
[4]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73.
[5]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地图集[M].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58-362.
[6]韩亚珠.运城地区出现贫困县成因及对策探析[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6(5):76-79.
[7]周侃,樊杰.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5,34(1):39-52.
[8]山西省扶贫办,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农研会联合调研组.山西农村扶贫开发实践及提高扶贫质量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6):21-23.
1004-7026(2017)17-0001-05
F249.51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0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016ZZCX-10)。
周眉生(1968-),女,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林经济与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