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师角色转换与素养提升

2017-09-15梁国英

魅力中国 2017年24期
关键词:创新素养创新创业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背景时代,作为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自觉传统教学观念和角色定位,强化自身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提升自身素养与能力,创新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将创新创业精神在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逐渐普及并推向新的高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用人文精神点燃广大学子创新创业的青春之火。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角色转换;创新素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创新创业成为当前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了多部有关在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在此新形势下,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师如何转换传统教学观念和角色定位,提升自身能力素养,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对教学基本模式和相关实施环节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是每一个承担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的教师面临和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关于创新与创业问题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英美国家就已经开始关注。1974年,美国首先兴起创业研究,在哈佛大学成立了一个创业历史研究所,负责人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旨在研究创业者的特质,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署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并要求高等学校将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对于传统知识应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是思考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人才。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不是两者含义的簡单叠加,而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对创新内涵和创业内涵拓展和延伸,产生了新的内涵。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从“知识的接受继承”为主转向以“知识的发展创新”为主的育人理念,包括意识激发、理论传授、模拟演练、实操实践等多个核心环节,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赋予其拥有不重复于前人的创新的人文本质。

二、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观念转换

(一)角色定位的转换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在专业与市场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的红红火火。但是,要实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不是某一个专业,某一个学科的教师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相互配合,需要包括专业课、人文素质课、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等在内的课程教学相互支撑与配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与合力。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张健、姜彦福等指出:“创业是一个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涉及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每个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进行观察和研究”,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不应置身于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之外。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的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与定位,在自身领域开展创新思维的育人工作,以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合力环境。

(二)教育观念的转换

教师作为教学理念与教学活动的践行者,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核心元素。温家宝总理深刻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作为教育环节的执行者,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和理念的认识和把控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水平等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如果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淡薄、创造能力不强,所教内容毫无己见,是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高创造能力的人才。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语言、图像和文字的数字化、云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手段、方式相比以往已经发生很大改变。这个变化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受到极大的挑战。另外,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较,多数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人文素质类课程对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对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不甚重视。在信息化的创新时代,如果人文素质课程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忽视创新思维的学习引导与培养,那么,这门课程就会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时代的需求,无法让学生喜爱这一门课,无法达到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初衷与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师的创新素养提升和转换

(一)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根据教材备课、设计教法讲授、学生听课记录,布置课后作业”的模式,这种僵化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因此,要求教师学习新型的教学模式,更新课堂组织与管理理论知识,以获得教育实践的创新素养,提升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使高校教育教学面临新的环境、新的观念、新的实践。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师要跟进创新时代的要求,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水平,运用现代教育科技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设置、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技术保障。

(二)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的选用教材与教学内容存在理论性强,通用性强,内容陈旧等问题,缺乏与本校育人目标相结合所需要的针对性、实践性,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也不重视。人文素质课程应打破所有院校使用同一教材,使用同一教法讲授同一内容的简单僵化局面。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专业的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编写校本教材。例如,我校的人文素质通识课程《国学精粹》是根据我校立德树人的博雅育人目标需要,对教育教学内容独具匠心的安排,融合各专业的育人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将儒学为核心的诸子百家思想、古典文学作品赏析、中国艺术鉴赏、传统生活民俗等内容,编写校本教材,设计教案,使该通识课堂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人文情操的立体动态的人文素质课堂,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形成育人合力。endprint

(三)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改变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不受学生重视的局面,任课教师要打破原来满堂灌的教授方式,对教学基本模式和相关实施环节进行教学改革。例如,在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创新创意的教育方案,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包括采用情景教学、任务问题驱动、活动教学、自主研究教学等教学组织手段,将培养学生的做人做事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学生自主融入教学环境,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中学”、“ 学中做”、“ 做中成长与领悟”,感受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魅力。

(四)创建新型的教学辅助平台

人文素质类课程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用创新思维和途径进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包括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等网络平台,以用于辅助校内课程教学。例如我校的《国学精粹》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门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网络课程学习、参加国学知识挑战赛、组织校园民俗活动等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改革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竞赛活动项目、网络课堂等相结合。其中,网络在线课程包括精美的ppt演示、教学视频、网络在线测验、作业、论坛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由学生自行在线学习、讨论、答疑,实现课堂与课外的融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所设置的各个教学环节相互牵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打破同一性的静态化教学,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多种媒介和途径学习人文素养知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需要,给学生以人文的熏陶和学习,最终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的目标。

(五)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双师型教师

人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教师的要求,事实上,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师也应该努力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教育观念变化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双师型教师或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组织课堂教学;课后能进行教研工作,根据学生编写教材和教学内容;能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能熟知企业与市场的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的指导等等。

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背景时代,对所有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素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自觉转换角色,强化自身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提升自身素养与能力,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技术、资源与平台,将创新创业精神在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逐渐普及并推向新的高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用人文精神点燃广大学子创新创业的青春之火。

参考文献

[1] 柴蕾. 创业教育下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3).

[2] 程晉宽.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新视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 李春琴.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4] 李亚平,邹波.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5] 李慧清. 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高教探索,2015(11).

[6] 马光波,李靖平.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4(7).

[7] 周敏.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7).

[8] 丁越勉. 高校创业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再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

[9] 庄丽娜,邹晓红,李娟.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的建议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10] 赵冬鸣,李瑾.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职业道德[J].教师发展,2009(8).

[11] 毕娟.高校教师在大众创新创业中的定位与作用[J].亚太教育,2016,(17).

[12] 张嘉,倪杨栋. “众创时代”对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新要求 [J].科教文汇,2016(9).

作者简介:

梁国英(1973—),广东罗定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素养创新创业
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问题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路径分析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基于创新素养下的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巧用“应答评价” 发展创新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