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问题探究

2017-05-22陈鑫薛冰

科技视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创新素养医学生

陈鑫+薛冰

【摘 要】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对于个人成长、学科发展和大学建设至关重要,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历史使命。综合性大学为医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学习实践资源,使他们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在创新素养培育视阈下,医学生也存在一些典型问题:知识结构单一,思路相对闭塞;职业规划明确,创新动力欠缺。综合性大学应健全课程体系、加强师资保障,更新育人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优化管理模式、鼓励创新实践,以科学的路径提升医学生的创新素养。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综合性大学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深刻阐明了改革创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动力[1]。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关于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应该“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研究较多,但有关综合性大学医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创新素养的研究则相对空白。着眼于医学教育规律,探讨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问题,对于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医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1 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实必要性

1.1 創新是当代医学人才的核心素养

在当今时代,随着疾病谱、人口谱、人类生活环境与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2],医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日益增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深入,致使新知识、新案例呈几何级数增长,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成果的发明与转化也呈现出周期骤减、范围扩大的特点。伴随着这一趋势,医学人才不仅要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要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着眼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新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探索知识、更新理论、革新技术、引领发展。因此,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医学人才的核心素养,直接决定着其能否在医学从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取得成就,实现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

1.2 创新是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学学科的本位是探索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解决科学问题,服务人类的健康[3]。唯有创新才能实现医学学科的本位价值,而学科的创新归根结底要依托创新的人才。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与解读,而应该思考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其推动学科发展、服务人类健康的潜能[4]。高等医学教育一方面要着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价值观,使学生自觉成为引领、传播创新理念的主流力量,促使创新理念渗透到医学从业者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中,提升整个学科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高等医学教育更要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学生成为推动医学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1.3 创新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导向

在“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进程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历史使命已经向综合性大学发起号召。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5]。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 。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综合性大学必然承担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这是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的办学层次目标,也是综合性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学科的时代导向。

2 创新素养培育视阈下综合性大学医学生的特点分析

2.1 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

综合性大学办学实力较强,高考录取分数较高,尤其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一般在各专业中居于前列。因此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普遍成绩良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学习基础。由于医学学科实践性较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之后,不仅需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参与实验课程,在高年级还会经历长达1-2年的临床见习及实习训练,这造就了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医学生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知识资本,而较强的动手能力则成为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独特优势。

2.2 知识结构单一,思路相对闭塞

医学专业学制长,课程设置多,考试难度大,致使医学生普遍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虽然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为学生提供了多领域的知识学习平台,但由于在当前的医学高等教育中,高校普遍为医学生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需要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必修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课业内容的自主选择空间很小,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涉猎较少,对社会时事了解不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同时,由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记忆为主,学生缺乏对新问题、新现象的探究和思考,考虑问题的思路相对闭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2.3 职业规划明确,创新动力欠缺

医疗行业严格的准入制度决定了医学高等教育必须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方向性,因而与人文类、理工类专业宽泛的就业方向相比,医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较为单一,几乎所有的医学类毕业生都要到各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只有很少的学生会从事研究工作、销售工作或到政府机关部门就业。明确的职业规划推动着医学生主动提升学业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动力。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多局限于取得成果、发表论文、申请课题、辅助导师,以便为将来的毕业求职增加砝码,却很少有以兴趣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学生的创新投入和创新质量,阻碍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3 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

3.1 健全课程体系,加强师资保障

课堂教学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创新素养培育的主要渠道。综合性大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医学生特点,建设专门的医学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有针对性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另一方面,综合性大学还应借助多学科平台,为医学生提供更多人文、科技、时事、互联网相关的选修和通识课程,帮助学生丰富前沿知识,拓宽交叉学科视野,为创新素养提升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目前综合性大学中专职创新教师数量较少,创新教育多由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兼职负责。这些“兼职”老师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在创新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较少。而且医学生的创新一般集中于医学相关领域,没有扎实专业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一般难以为学生提供高水平、有针对性的创新指导。因而综合性大学医科应该建设一支有医学专业背景、兼具创新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创新导师队伍,并通过绩效奖励、职称晋升等激励方式,保障教师对创新教育工作的投入。

3.2 更新育人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仍占主导,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这导致医学生缺乏探索和创造的主动性。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应当更新育人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提升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例如,目前已经被众多世界医学院校采用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自我引导式学习,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6]。

创新的过程始于问题的提出,而这些问题大多来源于实践,而且最终要靠实践去解决。在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均设有实验课程和实习训练,但由于院校重视程度不足、学生考试升学压力繁重等原因,实践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尤其在本科阶段,实验课一般是“老师领着做、学生照着做”,临床实习也一般局限于病案整理、资料递送等简单重复工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较为有限。

3.3 优化管理模式,鼓励创新实践

医学学科的总体氛围趋于严谨沉闷,学生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综合性大学应当积极开展医学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强调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成果,构建科技化、信息化、人性化的学生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和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促使学生在自由常新的成长环境中养育创新情怀。

学校还应将创新素养纳入医学生评价体系,搭建创新竞赛平台,设立创新专项奖励,将创新表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营造充满创新热情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主动提升自身创新素养。

总之,创新素养培育在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学校应当结合学生现实特点,采用科学路径对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系统培育,以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精神引向深入[N].中国教育报,2017-01-13(01).

[2]凌保东,李春平.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应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0-21.

[3]刘昕璐.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谈“十三五”愿景:让医学院成为交大跻身世界一流的“排头兵”[N].青年报,2016-03-04(A08-09).

[4]黄睿彦.现状与未来:论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9):18-19.

[5]国发〔2015〕64号.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Z].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综合性大学创新素养医学生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巧用“应答评价” 发展创新素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