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处理对策分析
2017-09-15李敏,王静,蒋琳*
李 敏,王 静,蒋 琳*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急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处理对策分析
李 敏,王 静,蒋 琳*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目的 了解急诊科日常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性因素,再总结专业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3年02月~2015年02月因患病进入本三甲医院急诊科的患者101例,重点了解其不安全性因素,予以制定专业性处理措施,再于2015年03月~2016年03月间展开,并且选取患者105例护理资料进行比较,观察两个时间节点中不安全性事件的临床发生情况。结果 针对不安全性诱因展开专业处理后,不安全性事件的临床发生率已从5.94%(6/101)降至0.95%(1/105),(x2=3.9023;P<0.05)。结论 当急诊科展开日常干预工作时,不安全性因素随处可见,因此要重视对各类型因素的专业处理、防范,以确保护理工作安全开展。
急诊科;护理工作;不安全性因素;不安全性事件;处理措施
急诊科临床护理对象表现出特殊性特征,护理工作中,一旦任何患者存在纰漏或者不足,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所以要深入了解干预工作中不安全性因素类型,通过对其进行专业处理,以确保干预工作的严谨性与可靠性。为了解本院急诊科日常干预中潜在的不安全性因素,重点选择因患病进入本三甲医院急诊科的患者206例展开专业研究,旨在规避各类型不安全性因素,确保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02月~2015年02月因患病进入本三甲医院急诊科的患者101例,年龄39~82岁,平均年龄(59.2±6.52)岁;男60例,女41例。再于2015年03月~2016年03月间展开,并且选取患者105例护理资料进行比较,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58.8±5.41)岁;男61例,女44例,两阶段病例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综合统计2013年02月~2015年02月所选病例护理资料,在对其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了解其中不安全性因素,观察对象涉及:(1)规章机制临床落实情况;(2)法律意识;(3)护理资源结构;(4)护患沟通质量等。再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出专业性处理措施,并于2015年03月~2016年03月在急诊科内展开,同时选取患者105例展开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统一选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针对不安全性诱因展开专业处理后,不安全性事件的临床发生率已从5.94%(6/101)降至0.95%(1/105),见表1。
表1 两阶段急诊护理中不安全性事件的临床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其接收的患者大多表现出病情急促、病情严重等特征,不仅对护理工作严谨性、及时性提出高要求,而且还要重视对各类型不安全性因素的充分规避,以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及其安全性。本次所选研究病例中,潜在的不安全性因素涉及规章机制缺乏强制性;法律意识缺乏有效性;人力资源缺乏充足性;护患沟通缺乏亲密性等。
针对上述情况,急诊科展开干预工作时,要重视:(1)严格落实科室内各项规章机制。护理人员展开日常工作时,除了要严格落实查对机制以及抢救机制外,还要重视交接班工作,并且总结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此为依据酌情调整、制定规范性工作机制,并且对护理人员工作行为展开专业监管,以确保各项规章机制均能充分落实。(2)致力于提升护理工作者法律意识。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其患者疾病类型表现出复杂性、严重性以及多样性特征,若护理人员存在缺乏法律意识的情况,就可能会加大纠纷事件发生风险。鉴于此,临床干预工作中,要充分提升护理工作者法律意识,通过组织学习各项法律及法规,在提升其自保意识、自保能力的基础上,严格遵照法律规定展开日常干预工作,除了能规避不安全性事件外,还能提升其干预工作实践质量,进而为急诊科病例提供更为优质的干预技术。(3)提升科室内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急诊科护理工作还表现出繁重性特征,一旦人力资源结构缺乏充足性,就可能使干预工作无法有序开展,所以要进一步提升科室内人力资源结构的充足性。鉴于此,急诊科除了要提升护理团队储备力量外,还要予以合理搭配,在实行“以老带新”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推行弹性排班机制,适当增加晚班值班人数,并且鼓励科室内护理人员充分规范、优化自身干预技术,在主动学习新型干预方法的同时,充分提升其干预技术水平,以规避不安全性因素。(4)加强护患沟通间亲密性。受疾病因素直接影响,急诊科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结构多处于慌张状态,对于护理质量也提出高标准,一旦护理工作无法满足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就可能会有纠纷出现,所以要重视护患沟通的亲密性,在详细介绍疾病信息及其干预程序的同时,以温和语言、合理手段劝解患者及其家属,避免于其正面冲突,并且尽量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合理要求,以规避纠纷。本次通过对各类型不安全性诱因展开专业处理,科室内不安全性事件的临床发生率已从5.94%(6/101)降至0.95%(1/105)(P<0.05)。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工作中,如果有规章机制缺乏强制性、法律意识缺乏有效性、人力资源缺乏充足性、护患沟通缺乏亲密性等情况存在,就可能会引起不安全性事件,所以在临床中,建议护理人员重视对各类型因素的专业处理、防范,通过规避上述因素,以充分提升护理工作安全性,进而确保护理工作安全开展。
[1] 王松玲.急诊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与防范对[J].医药,2016(8):00033.
[2] 吴桂珍.急诊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151-152.
[3] 张淑英.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世界临床医学,2015,9(9):78-91.
本文编辑:吴宏艳
R47
B
ISSN.2096-2479.2017.11.144.02
蒋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