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9-14苗恩文王梦蕾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5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人才

苗恩文 王梦蕾

摘 要 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对大学生“才”的培养与“人”的培养相结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实施方面存在对通识理念认识不清、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管理考核不严格等现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从通识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改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践行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應用型 人才

作者简介:苗恩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德育;王梦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082

一、通识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系

教育依附于社会发展,按照社会需求来限定人的发展,确定教育目标、课程,并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价值尺度来评价教育似乎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定律。因此,不断强调专业化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定位已成为高校发展的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运而生。从战略定位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属于省属或地方型院校,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向导,为缓解就业压力,迎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偏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基本功能就是透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高深、复杂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这一工具,形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 通识教育积极弥补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弊端,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其基础性课程。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的发展需求的客观要求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人只有迎合了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彰显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个人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需积极向社会需求靠拢,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彰显自我价值。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性、渐变性的特点,而社会对个人需求亘古不变的一点是,要求每个人具备基本的社会道德修养,知识文化修养,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实现基本的和谐共存。因此,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成为一名满足社会需求高级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具备良好的公民道德修养、思想道德素养,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个人在社会中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与他物相联系的个体存在,个体应懂得在社会中如何保持这种联系,具备基本的认识自我、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通识教育是人的发展需求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要求。

(二)社会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当今世界是个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随着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现实的困难面前,许多问题变得复杂难懂,这就对工作者看待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高标准,此外,还要求工作者拥有融会贯通不同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再强调单一的专业对口就业,对求职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等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再者,在当代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又表现出对忠诚、正直、团结、诚信这些品质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注重对他们的能力及品质辅导,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教育奠定基础,满足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通识教育认识不清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定位不清。专业教育侧重对学生就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而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求真精神、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及独特的人格气质。通识教育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动力源,让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专业教育则强调培养具有专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理性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教育也可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目的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高度融合。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口径越来越窄,片面的知识结构造成人才素质的分裂,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各素质的综合发展。

2.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素质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实现教育目标也主要是通过开展教育课程来实现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高校两课”、外语课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等,也包含传统文化类、哲学与思想道德修养类、科学与环境类与艺术与审美类选择性通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知识视野,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应用型本科院校过分偏颇专业化教育的弊端。然而,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认为加强通识教育就是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对于课程目的设计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期望。一些院校为了给专业必修课程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长度,采用减少文化素质选修课的方法来增加专业必修课程的数量。文化素质选修课是学校根据教师的专长自主设定公共选修课或者是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购买高校知名教师的网络视频课程,让学生通过选修本校老师的课程或学习外校老师网络视频课程来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但开设这些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却忽略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

在文化素质选修课的遴选上,有些学校往往只是从选修课程人数的多少及学生课程考核结果的好坏作为下一次选修课程弃和留的参考性数据。作为通识教育课程难免会有些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缺乏趣味与娱乐性的课程,但这些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和正确的三观。学校却以学生人数的多少及课程考核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课程弃与留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教授通识课程的积极性。此外,有些教师为保证自己申报课程的成功开设,迎合学生的需求,选取一些娱乐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由于课程遴选制度的不够完善,使得通识选修课达不到预期设想的教学目标。endprint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的建议

(一)加强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教育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没有正确清晰的通识教育理念,就难以形成正确有效的通识教育实践。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部分教师和学生通识教育理念的缺乏,因而在实践教学中,通识教育的课堂实效很难达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高等教育在绝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中转站。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加强通识理念的宣传教育时,可采取上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自上而下通识教育模式是指校级领导对待通识教育在态度上更加重视,在行动上更积极,主动,在管理上更加严格,缜密。自下而上的通识教育模式是指,校级领导在对通识教育各个方面做出决策时,广泛调研师生对通识课程的态度和想法,从教育主体师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管理、模式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期许,实现通识教育效果理想化。此外,学生接受课程教育的时数是有限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除了开展通识教育显性课程以外,也可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通识教育的隐形课程,如,开设学术讲座,举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使得通识教育在悄无声息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显性与隐性课程加强通识理念的宣传。

(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

1.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遴选制度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面对学校各种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识课程设置不宜只注重数量之多,还应关注课程的质量,开设的课程内容应有大量的知识内容,兼顾人文、社会、科学三大知识领域,需体现知識结构的贯通性、基础性和拓展性的特点。首先,学校应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传统、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对现有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调整,适当删减本校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其次,要改革通识教育选修课的遴选标准,不再单一地按照学生数量的多少及课程考核结果的好坏为标准,而应把关教师的教案设计、教学管理及教学过程,对教师所申请的课程进行竞课招标,组织专业人员对竞课教师的教案设计、授课环节设计、教学效果进行审查。此外,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各个方面调动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热情与信心。

2.完善通识教育的管理考核制度

对通识教育的管理和考核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不能单一采用以学生课程分数的高低来判断课程效果的好坏考核方式,可采用试卷检测、活动表现、能力测评等多种方式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通识教育管过程涣散的现象,学校领导和师生应从理念上转变对通识教育的看法,将它与专业课的重要性一视同仁,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严格要求师生的出勤率和课堂的纪律性。对学生的通识课程的考核,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第二十七条,制定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要求学生的退学标准,健全学生学业预警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和干预机制,结合本校实际,对学生的通识课程的考核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对课程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给予重新选修的决定,增加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及使命感。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专业划分不同的教学单位,为保证通识教育有效、有序地开展,需建立弹性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应建立一个统一的通识教育管理中心与各二级院系直接建立上下级领导关系,这样可以直接将学校关于通识教育的理念、制度、文件、精神直接传达给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快速的信息传达链。

注释:

倪昕.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学理论.2013(14).2.

张慧敏.迷失与追寻——现代性境遇中人生价值观问题的哲学与反思.郑州大学.2006.44.

曾智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改革开放.2011(22).180-18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