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糖酶治疗小儿乳糖不耐受临床疗效观察

2017-09-14苑赟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22期
关键词:乳糖酶乳糖继发性

苑赟

250032山东黄河医院(济南)

乳糖酶治疗小儿乳糖不耐受临床疗效观察

苑赟

250032山东黄河医院(济南)

目的:探讨使用乳糖酶治疗小儿原发性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乳糖不耐受的小儿232例,分3组。A组使用乳糖酶治疗,B组使用无乳糖配方奶治疗,C组原饮食结构不变;3组均使用金双歧、整肠生、蒙脱石散、复方丁香开胃贴等治疗;对于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的患儿使用抗病毒的药物,对细菌性感染的患儿使用抗生素,观察疗效。结果:乳糖酶治疗小儿乳糖不耐受疗效显著,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两组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乳糖酶治疗跟无乳糖配方奶治疗相比,患儿的依从性高,更易于接受。

乳糖酶;乳糖不耐受;效果分析

小儿腹泻与小儿乳糖不耐受密切相关。乳糖酶缺乏是加重腹泻并使腹泻迁延不愈的关键因素[1]。王爱华等报道,在所有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的患儿中,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占46.9%[2],张强英等报道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占55.5%[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和小儿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对有效治疗小儿腹泻,缩短腹泻病程,降低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障碍等营养性疾病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到我院儿保门诊健康体检的0~36个月小儿618例,符合以下条件:以母乳喂养或含乳糖的乳制品喂养,添加或不添加辅食,大便次数5~6次或以上,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泡沫多,有奶块。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到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腹泻患儿315例,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标准[4],病程1周以上2周以内,也以母乳喂养或含乳糖的乳制品喂养,添加或不添加辅食。两部分小儿都采用尿半乳糖测定试剂盒进行测定:首先让小儿排净尿液,然后喂奶(母乳或配方奶、鲜牛奶),奶量 2 g/(kg·d)或 8 mL/(kg·d),收集1~2 h内的小儿尿液,进行检测。健康体检的618例中经尿半乳糖测定阳性的小儿62例;腹泻的315例中经尿半乳糖测定阳性的小儿170例。将所有尿乳糖测定结果为阳性的小儿232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A、B、C 3组。3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脱水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方法:A组在原饮食的基础上服用“滋味滋缘爱宝乳糖酶”,<6个月半包/次,≥6个月 1包/次,喂奶前0.5 h/次温开水冲服。B组停母乳或含乳糖的配方奶或鲜牛奶,改用雀巢AL 110无乳糖配方奶,30 mL水加一平勺奶粉冲调,奶量按月龄定。C组为对照组,按原饮食不变。3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对所有患儿均给予金双歧、整肠生等益生菌调节胃肠道,蒙脱石散保护胃黏膜、复方丁香开胃贴贴脐部等治疗;对于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的使用抗病毒的药物,细菌性感染的使用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疗;对于脱水患儿,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判定。①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病年龄及发病率比较,见表2、表3。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6个月与6个月~1岁小儿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5,P>0.5);1岁以上无发病人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6个月与6个月~1岁小儿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8,P>0.5),但与1~3岁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与 1~2岁 χ2=16.91,P<0.05;≤6个月与1~3岁χ2=24.63,P<0.05;6个月~1岁与1~2岁χ2=10.93,P<0.05;6个月~1岁与1~3岁χ2=18.827,P<0.05)。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病率的比较,见表4。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病率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6,P<0.01),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病率远远低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病率。

3组疗效比较:A组患儿83例中显效35例,有效40例,无效8例;B组56例中显效24例,有效26例,无效6例;C组93例中显效26例,有效24例,无效43例。3组疗效比较,见表5。

3组疗程比较:A组疗程平均(4.32±0.65)d,B组疗程(4.21±0.78)d,C组(7.00±0.45)d,应用方差分析,F=25.66,P<0.01,3组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两两比较,使用q检验,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与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

表1 3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n)

表2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病率(n)

表3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病率(n)

表4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病率比较(n)

表5 3组疗效比较(n)

表6 3组疗程比较(±s,d)

表6 3组疗程比较(±s,d)

组别 例数 疗程A组 83 4.32±0.65 B组 56 4.21±0.78 C组 93 7.00±0.45

讨 论

乳糖不耐受,指由于肠道黏膜乳糖酶缺乏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以腹胀、腹泻、腹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又称乳糖酶缺乏症,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常常发生乳糖不耐受性腹泻。众所周知,婴幼儿时期最适合小儿的营养最丰富、最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是母乳,无法母乳喂养者则可使用婴幼儿配方奶。但母乳和婴幼儿配方奶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小肠尤其是空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时,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乳糖,部分乳糖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二氧化碳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加肠蠕动,使儿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偶尔还可能诱发肠痉挛,出现肠绞痛。乳酸的增加还使粪便的pH值降低。所以,乳糖不耐受的小儿往往大便次数多,肠鸣音亢进,大便有酸臭味,可因肠绞痛而哭闹不止。乳糖不耐受在婴幼儿时期可分为两种,即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多见于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的小儿,由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发生率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不同,患儿症状的轻重不一,可随年龄的增加和辅食的添加而见腹泻减轻或好转。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因为小儿腹泻时,小肠黏膜损伤和功能障碍使位于小肠绒毛刷状缘位置表浅的乳糖酶损伤或活性降低,从而引起继发性乳糖吸收障碍,即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研究表明,乳糖不耐受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多见于<1岁的婴儿;其中,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多见于<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可见于<3岁各个年龄段,但以<1岁的婴儿多见。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病率远远高于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发病率(fffffe±s)=5.916,P<0.01。

乳糖酶可有效治疗小儿原发性或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王宝西等报道[5],乳糖酶能有效改善乳糖吸收不良,显著减轻腹泻症状,本次研究与该报道一致。

乳糖酶治疗小儿乳糖不耐受,患儿的依从性明显高于无乳糖配方奶治疗。使用无乳糖配方奶也可有效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但需停母乳喂养1~2周。对于母乳喂养的小儿,使用无乳糖配方奶治疗,改变了其饮食结构,导致食欲下降,患儿长期不吃母乳,导致乳汁分泌下降,影响了母乳喂养。还有一部分患儿不肯食用无乳糖配方奶,家长不得不放弃治疗。而使用乳糖酶治疗小儿乳糖不耐受,不需要停喂母乳,患儿原饮食结构不变,同时,母乳中含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因子能增加患儿的免疫力,有利于腹泻的恢复。因此,同无乳糖配方奶相比较,乳糖酶治疗小儿乳糖不耐受依从性和疗效好。

另外,母乳中的乳糖是婴幼儿主要的能量来源,乳糖在肠道内经发酵产生的乳酸可增加食物中钙、铁、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利用[6];乳糖分解产生的半乳糖是构成脑、神经系统中脑苷脂类的成分,是婴幼儿大脑发育的必须物质,因此,减少乳糖的摄入不利于婴幼儿大脑的生长发育;乳糖酶还可在人体内通过转糖苷作用生成低聚糖,在肠道内作为增殖因子仅被双歧杆菌利用却不会被腐败细菌利用,如此可大大减少肠道有害毒素的产生,对预防便秘和腹泻有很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乳糖和乳糖酶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增加体内乳糖酶含量是解决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根本措施[7],也是治疗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主要方法。

本次研究还表明,乳糖酶治疗小儿腹泻能明显缩短腹泻病程(F=25.66,P<0.01),降低治疗费用。

总之,乳糖酶治疗小儿原发性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疗效显著,优越性明显高于无乳糖配方奶,而且饮食结构不变。由于小儿腹泻发病率高、病程长、危害重,使用乳糖酶治疗小儿腹泻以来,其疗效得到小儿家长的认可,吸引了更多的小儿到我院门诊就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1]陈建惠,张育苗,王招定.继发性双糖酶缺乏症与轮状病毒肠炎的关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5):426.

[2]王爱华,张维东,黄宝梅.小儿乳糖不耐受临床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3):154-156.

[3]张强英,招钜全,余咏文,等.200例小儿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临床探讨[J].中原医刊,2005,32(1):3-4.

[4]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5]王宝西.小儿慢性腹泻并乳糖不耐受及其治疗对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9):1286-1287.

[6]岳玉林,程成,郁飞,等.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婴幼儿微量元素检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0):1653.

[7]陆茹,刁志英,徐小祥.乳糖酶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2):23-25.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lactase in the treatment of lactose intolerance in children

Yuan Yun
Shandong Yellow River Hospital(Jinan City)250032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actas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lactose intolerance in children.Methods:232 children with lactose intolerance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hree groups.The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lactase;the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lactose free formula treatment;the original diet structure of the group C was unchanged.The 3 groups were used Jinshuangqi,Zhengchangsheng,Montmorillonite powder,compound dingxiangkaiwei paste for treatment.For infectious diarrhea,patients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were used antiviral drugs and the use of antibiotics in bacterial infections,and we observed the curative effect.Results:The lactase treatment of lactose intolerance in children was effective,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lactase lactose free formula milk treatment group(P>0.1).Th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lactose free formula,the treatment of lactase in children have high compliance,which is more easily accepted by children.

Lactase;Lactose intolerance;Effect analysis

10.3969/j.issn.1007-614x.2017.22.46

猜你喜欢

乳糖酶乳糖继发性
乳糖不耐受的人真的不能喝牛奶吗
号称能告别“乳糖不耐受”的牛奶靠谱吗?
加拿大批准一种乳糖酶用于酶制剂与部分乳制品
加拿大批准一种乳糖酶用于酶制剂与部分乳制品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舒化奶能缓解乳糖不耐?
继发性青光眼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舒化奶“终结”不了乳糖不耐症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