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实现规模和品质双跨越
2017-09-13焦映王成周
焦映 王成周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把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民生工程,全州学前教育初步实现了量有突破、质有提升的历史性跨越,方便就近、形式多样、多种层次的服务体系初步构建,“保基本、廣覆盖、多形式、有质量”的目标初步实现,“入园难”问题有效缓解,“上好园”需求逐步得到保障。
创新机制,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见》和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由州政府统筹规划全州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每年将其列入年度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十项惠民工程以及州级机关目标责任部门三项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全州建立了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社会参与、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确立了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方向和办园体制,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师资达标、办园规范,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加大投入,学前教育呈现形式多样的发展态势。州级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县(市)设立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投入,大力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利用富余公共资源改建幼儿园或增设学前班,加大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力度。五年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亿多元,新建改扩建90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将250多所闲置校舍改建成幼儿园或增设学前班,为237所幼儿园配备玩教具等设施设备,公办幼儿园从2012年的20所增加至210所。五年共安排资金3 067万元,扶持民办幼儿园449所,保障了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以及教师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权利。强化监管指导,一批园舍简陋、师资薄弱、隐患突出的民办园被兼并或淘汰,民办园资源实现大整合、大提升。
强化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采取事业单位招考、招聘特岗教师、小学教师转岗、招募志愿者、安排公益性岗位、接收退伍军人、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逐年补充和增加教职工。支持大理大学、大理技师学院、大理财校、大理市中等职业学校等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为学前教育发展培养多层次后备人才。成立8个名园长工作室,命名首批学前教育学科带头人50人,评选首届幼教“教坛新秀”30人,研究前沿理论和先进理念,探索和改革保教方法。制定《大理州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计划(2015—2020)》,依托云南开放大学开展学历教育,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在名园长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下,大批品德优、敢创新、业务精的园长和教师队伍迅速成长。
强化监管,规范办园行为,彰显办园特色。州教育局率先在全省成立学前教育科,统筹管理全州学前教育,县(市)教育局设立学前教育股,乡镇中心学校配备专兼职幼教专干,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编印《大理州学前教育管理手册》,规范办园行为。成立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方案,开展保教活动设计和环境创设大赛及贯彻《指南》防止“小学化”征文活动,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健全机制,有效破解“入园贵”问题。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园原则,经州级发改、财政、教育等部门广泛调研和论证,2015年出台《大理州公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完善了政府投入、举办者投资、家长合理分担的成本分担机制。结合教育精准扶贫,健全贫困家庭幼儿资助制度,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幼儿获得同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五年来,全州累计投入1 911.61万元资金,资助贫困幼儿73 687人。
强化帮扶,缩小城乡和幼儿园之间发展差距。建立完善省一级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对口帮扶农村幼儿园和薄弱幼儿园制度,安排奖补资金104万元,定期不定期组织开放观摩、学习交流、互派教师、园长挂职等帮扶活动,共享优质园办园理念和经验,引领和带动薄弱园共同提高,从根本上扭转“小学化”现象,保障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