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点没”结构研究综述

2017-09-13李欣然

魅力中国 2017年31期
关键词:语义

李欣然

摘要:本文是对“差点没……”结构的语义、语用角度的初探。针对以往的“企望说”、“积极、消极说”和把“没”看作否定羡余成分等的一些前人研究进行了一些总结与探究,并且分析了“差点没……”结构中“没”的特殊语义指向和其在语法化过程中语用功能的变化。

关键词:“差点没……”;语义;语用角度

我们都曾经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以下的这些句子:

(1)脚伸出去太猛,差点没踩着对面坐着的老太太的小脚尖,于是赶快把腿收回来,同时把跳车的心也取消了。(老舍《二马》)

(2)豆儿和田平都是首次受此厚待,自是豪兴大发、痛快淋漓地喝了个尽醉,险些没在回家的路上撞倒电线杆。(方方《白雾》)

(3)到这条街上来的时候……还有点美中不足的地方,早晨给车夫摆饭的时候,祥子几乎没和人打起来。(老舍《骆驼祥子》)

以上这些句子中的共同特点可以抽象表达为“差点儿(几乎,……) + 没 + VP”式,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不相配,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了意义表达的需要。

传统语法学家把句(1) 到句(3)中的语言现象称为羡余或冗余否定。吕叔湘在讨论该现象时把这种现象称为“否定作用的模糊化”。毛修敬称这种现象为“对立格式”。石毓智针对此现象首次使用了“羡余否定”名称。戴耀晶把此现象称为“冗余否定”。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某些形式不同,意义相同的句法结构。“差点没……”结构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类。以下四个例子中,(1)和(2)虽形式不同,所表达的却都是否定的意义,即“没摔死”。(3)和(4)形式不同,表达的意义也相反,前者是“没及格”,后者是“及格了”。(2)与(4)相同的形式却能表达出肯定或否定两种相反的意义,这种形式与意义的不对应关系,十分值得探究。

(1)差点摔死 (2)差点没摔死

(3)差点及格 (4)差点没及格

朱德熙先生于1959年提出了“企望说”,即通过说话者的企望来判断“差点没+VP”结构的肯定或否定义。朱德熙在研究“差点儿———”和“差点儿( 没) ———”这类格式时,曾总结出了以下两条规律:

1)凡是说话人期望发生的事情,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義,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比如: “差点儿没办成”≠“差点儿办成”;

2)凡是说话人不期望发生的事情,不管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都表否定的,比如: “差点儿没闹笑话”=“差点儿闹笑话”。也就是说,“差点儿———”和“差点儿没———”

这类格式在表示说话人不期望发生的事情时表意是一样的,加不加“没”这个否定词都一样,

“没”是羡余成分。

但是,“企望说”是朱先生从说话人角度提出的,企望不企望往往因人而异。比如,甲乙两方足球比赛,球踢进甲方球门这件事是乙方企望实现的,甲方不希望它实现。因此甲方说“差一点踢进去了”或“差一点没踢进去”,两句话意思一样,都是说没有踢进去。同样的两句话由乙方来说,意思就不一样:“差一点踢进去了”是说没有踢进去,“差一点没踢进去”倒是说踢进去了。(袁毓林2013)因此,“企望说”对“差点没+VP”结构的解释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石毓智提出了“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说,希望用此来代替“企望发生的事”和“不企望发生的事”,并指出,此说似乎对含有“差点没……”的句子具有很大的解释力,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他将词语按其表达的褒贬意义的区别分出了表示积极意义的积极成分如“办成”、“修好”、“考上”之类,以及表示消极意义的消极成分如“摔倒”、“修坏”之类。但是,我们发现,“差点没……”结构构成的句子中有一部分是无法区分是积极成分还是消极成分的。比如说“他差点没去北京”,我们并不确定“去北京”是积极成分还是消极成分,还需要语境或是上下文帮助我们判断。石毓智还认为,在“施事无法控制行为动作或过程”这一消极型述补结构前,“没”和“差点儿”各自分别否定整个述补结构。他证明了“差点儿 +没 + 述补 = ( 差点儿 + 述补) + ( 没 + 述补) ”。由于( 差点儿 + 述补) ≈( 没 + 述补) ,两部分否定结构几乎相同。因此,要么“差点儿 + 述补”是个冗余部分,要么就是“没 + 述补”成为冗余部分。这似乎有力地为“没”的冗余称谓提供了理据。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厘清羡余否定的认知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界的大多数看法是把“差点没……”结构(例2类结构)看作是一种“羡余否定结构”,内嵌“差点”与“没”双重否定词项,但依然表达一种否定意义而不是肯定意义。“羡余否定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或短语中 ,否定标记成分的出现与否不影响句子的语义,羡余否定现象也可以叫做“正反同义”现象。

近十几年来,国内有沈家煊、石毓智等人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关注并研究语言中的羡余否定现象。沈家煊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羡余否定结构中的动词与说话者的期望值上。他分析了

“差点儿”的语用意义及分布情况。

其中的“没”是个羡余否定词,因为它并没有与“差点”一起构建双重否定功能,因此认定“差点没”与“差点”具有相同的语义真值。(钟书能,刘爽 2015)但不难发现,在类似例2的这类羡余否定结构中,人们在表达否定意义的时候,往往认为“差点”不足以强调事情没有发生(或状态没有出现),所以又加上一个具有否定意义的“没”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色彩,具有夸张丰富的表达效果。所谓的羡余成分“没”,其实可以看作全句的焦点标记,“没”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表达否定意义而是起到了一种近乎于语气副词的功能,表达强调事情并未发生的语气。沈家煊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羡余否定结构中的动词与说话者的期望值上。他分析了“差点儿”的语用意义及分布情况。

关于例2与例4中“没”的语义指向差异也是造成其意义差别的原因。

(2)差点没摔死 (4)差点没及格

在例2这类句子中,“没”具有双向的语义指向,既指向“差点”又指向后面的事件,因此最终的语义就是“没摔死”。例4中,“没”后指事件本身,“差点”又对“没及格”加以否定,因而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吕叔湘等也持类似观点,认为“没”是一个羡余标记。

然而,在功能语言学家看来,语言是有层次的,对“意义”的选择( 语义层) 体现于对“形式”( 词汇语法) 的选择,即一定的语言形式体现语义关系,语言形式的变化也必然导致语义的变化。语法结构与语义存在“自然的”( natural) 关系,而不是任意的关系。

黄国文也认为,不同的语言结构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使用限制,语义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某一语言形式的变化必然与一定的语义关系变化相关联。如果说,“没”作为羡余成分之说是一种“约定俗成”,无需也无法论证的话,这显然与“语言经济原则”相悖逆行。

结论

汉语中的“差点儿没 VP”是一种所谓的“羡余否定结构”,内嵌“差点儿”与“没”双重否定词项,但依然表达一种否定意义而不是肯定意义。按照传统语法,其中的“没”是个羡余否定词,因为它并没有与“差点儿”一起构建双重否定功能,因此认定“差点儿没 VP”与“差点儿 VP”具有相同的语义真值。

关于“差点没……”结构的“企望说”、“积极、消极成分”说和“羡余否定说”都有其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文重点聚焦其中“没”的认知功能,研究发现,“差点儿没 VP”是一种具有完型特征的语法构式,有其自身的特殊语用含义,其中的“没”经过漫长的语法化后,在其否定功能之外还衍生出“离散性”和“主观移情”双重标记功能。因此,汉语羡余否定构式中的“没”是个不可或缺的多重认知功能标记,并非是个可有可无的羡余标记。本文从语用功能及语义指向两方面对“差点没……”结构进行了初步探索,“差点没……”结构中同样的形式可以是两个相反义,这与“没”的不同语义指向是分不开的。此外,在语用层面上,“没”作为焦点标记起到了强调的语气,也表达了一种夸张的修辞效果,从而使得简单的一个句子有了丰富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说“差一点”[J].中国语文,1959。

[2]袁毓林.“差点儿”中的隐性否定及其语法效应[J].语言研究,2013。

[3]钟书能,刘爽.汉语羡余否定构式中的“没”真的是个羡余标记吗?[J].外国语,2015。

[4]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石毓智.對“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汉语学习,1993。

[6]朱迪.“差点没……”结构的考察研究[D]2010。

[7]毛修敬.汉语里的对立格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8]李小玲.北京话里的“差点儿”句式[J].汉语学习,1986。

[9]周一民.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P”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

[10]沈家煊.“差不多”和“差一点”[J].中国语文,1987。

[11]王还.“差(一)点儿”和“差不多”[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

[12]周一民.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 VP” 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

[13]王灿龙.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J].中国语文,2004。

猜你喜欢

语义
基于街景图像视觉影像语义分割的街区绿视率研究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形式
国内语义偏离的研究现状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
英汉“走” 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