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触龙说赵太后》的劝谏艺术

2017-09-13刘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触龙

刘娴

内容摘要:先秦历史散文著作《战国策》,记叙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这些纵横家们,能说会道,长于论辩说理。其言论,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其劝谏、说理的艺术性让人回味无穷;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启迪。

关键词:触龙 劝谏 赵太后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战国策》,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这些纵横家们,能说会道,长于论辩说理。其言论,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今,还放射着灿烂的艺术光芒。《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细细研读,其劝谏、说理的艺术性让人回味无穷;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启迪。现就文章的劝谏、说理的艺术作简要分析。

一.避其锋芒、欲擒故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承了赵国的王位。因年幼,于是由赵太后执政。此时的赵国,新旧更替,动荡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国又乘机攻赵,连克三座城池。赵国祸不单行,处于危难之中。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拒秦,赵太后只得求救齐国,共同抗秦。而齐国提出条件,让赵太后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方才出兵。作为母亲,赵太后心理的天平倾斜到了个人的私情一边。国难当头,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劝谏,均遭斥责。赵太后甚至蛮不讲理的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劝谏赵太后”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面对此情,老臣触龙自愿担当此任,出面劝谏太后。太后得知触龙进见,知道他为劝说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来,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准备。她怒气冲冲,专等触龙提出此事,骂他个狗血喷头,吐他一脸唾沫。心里话:好一个大胆的家伙,竟敢顶风劝谏,自找没趣。然而,当老臣触龙迈着急促而蹒跚的步子进见时,太后等来的不是劝谏之辞,而是从行走、饮食、身体等方面亲切而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这出乎她意料之外,也使她大为感动,“太后之色稍解”。随之心里那根绷得很紧的警惕之弦不自觉的放松了,怒气也渐渐消除了。岂不知,此时的赵太后正中了触龙的欲擒故纵之计,这也是触龙劝谏策略的第一步。

二.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触龙和太后接上了话,此时还不能步入正题,因为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时如果谈及人质问题,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必定会唾触龙满面。但谁都知道,触龙晋见太后不可能只是为了问寒问暖,谈话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让谈话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自然会引到人质问题上呢?触龙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向太后提出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差使的请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时为儿子作长远打算。自己虽然脚有毛病,太后虽然怒气冲冲,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进宫求见太后,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觸龙和太后谈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尽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这一请求非但未遭拒绝,而且还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亲人不爱子?于是她爽快答应了。而且她好象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让长安君做人质”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她哪里知道,这实际上是迈进了触龙的圈套。

三.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应当说,触龙问候起居、关心孩子,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动赵太后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触龙的一句话,“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赵太后溺爱孩子,众人皆知,触龙从请托孩子谈起,欲擒故纵,故意诱导赵太后谈及“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从而自然引到赵太后疼爱孩子问题上,这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当两人就“爱子”问题不谋而合的站到同一战壕里的时候,触龙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发了太后的反驳“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千回百折,终于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后说的一句话。此时,他才可以正八经地谈论他的爱子观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且从容回顾往事曰“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计久长”的明智之举,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左师公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2、从对燕后的态度看,太后是深明大义,懂得是非,很讲道理的;3、事实证明,父母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而且就拿太后本身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自已的女儿燕后;4、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使理智战胜了感情。凡此种种,恰好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照。而造成这个鲜明对照的并非别人,恰好正是太后自已。由于触龙不是像其他大臣那以太后送女儿燕后出嫁时,担心女儿的长远利益的事实,使太后深深认识到:要真心爱子女,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太后承认了这一观点。紧接着,触龙步步进逼,从赵国的历史说开去,列举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实:“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候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他们都不存在了。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触龙顺理成章的指明了其中的原因:“岂非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丰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至此,言归主题已到火候。触龙便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的危害。从而也解释了他认为太后爱长安君不若爱燕后的理由。这样,就使赵太后陷入了既疼爱长安君,又不让他出使齐国,为他作长远打算的这种自相矛盾之中。使她深刻地明白了自己对长安君的爱只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溺爱而已,这种溺子骄子就等于杀子。于是,赵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应“诺”。触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赵国。

五.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触龙之所以能说服赵太后,与太后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固执任性的老太太;而是一个深明大义、懂得是非、很讲道理、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有密切关系。但是,能让一个此时此刻位高又气盛的老太太心悦诚服,这与此刻来进谏的人劝谏的技巧是息息相关的。

而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十善业道经》说,“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意思是说,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说话的前提要讲一个“理”字,触龙的话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说话是一门艺术,为人处事离不开说话,要想把话说好,不妨多跟古人学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触龙
《触龙说赵太后》中劝谏言语行为的规律
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课程应用型微课设计探索
触龙说赵太后
从商务谈判的角度分析《触龙说赵太后》的谈判策略与谈判语言魅力
情理兼容进谏辞 赤诚感人爱国心
谈《触龙说赵太后》的劝谏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二议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语言的兵法,艺术的智慧
触龙的劝说艺术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