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课程应用型微课设计探索

2020-05-03孙璇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微课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地方高师院校传统的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文选《触龙说赵太后》主人公的名字是“触龙”还是“触詟”为切入设计微课,并提供相应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古代汉语:微课:触龙

古代汉语是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工具课,课程涵盖了文字、音韵、训诂、传统文化等层面的知识信息。地方高师院校在转型发展进程中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汉语言文学作为老牌师范专业,在为地方输送合格师资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本身相对艰深单调,加上信息时代高校学生固有的学习风格,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传统的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合宜教学节段或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和教学,不失为一种实际且有益的改革尝试。本文以《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选作为切入点,针对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是“触龙”还是“触詟”设计微课,并对相关要素作一阐述。

一、教学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出自《战国策·赵策四》,中华书局出版、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将其收录。在对标题“触龙说赵太后”的注释中,该版本教材将其标注为“触詟”并专门为“詟”注音为zhe。值得思索的是,教材同时介绍:“《史记》、1974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作‘触龙。”

历史上对“龙”“詟”二字的争论由来己久,其中考据最为详实者当属王念孙。而1973年12月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更是雄辩地证实了王念孙的推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于已经经由出土文献证实的文字讹误,教材仍持模棱两可的混淆态度,正如裘锡圭先生曾说:“今后我们如果再选注《赵策》这一章,就应该据帛书校正上述这些错误,不能再以讹传讹了。”

本教学节段在课程教学环节中,位于文献《战国策》简介之后、文选《触龙说赵太后》正文内容之前。从整体课时安排角度考虑,不适合长篇大论地长时间讲授。但是,对左师名字的处理方式,关系到了训诂学、校勘学等多个知识维度和思维视角,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训练科学、严谨、审慎、思辨的学术思维和求索精神,意义非同小可。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

我们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为指导,从语言知识目标、创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面将微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语言知识目标

学习本教学节段内容后,学生能够:

(1)对比《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中“触龙说赵太后”中关于左师名字的不同记载方式,并能够向小组其他同学描述其差异;

(2)归纳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分别记载为“触龙”和“触詟”的原因;

(3)从文献、语境、义理三个层面评价王念孙对“触砻”条目的考证方式。

2.创新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盛气而胥之”设计并演出情景剧。

(1)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以王念孙为代表的历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念他们为文字存真、文化建构、文明传承而持之以恒的艰辛求索,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坚定大国信仰。

根据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战国策二》中“触砻”条目下的论述,从文献、语境、义理三个维度提取和建立起一个闭环的考据系统,分析其考证轨迹和得出“龙言二字误合为‘詟”的推论过程,是微课的教学重点。而在自然展示和讲述“龙言二字误合为砻”的成因、定论得出的过程中,借助诗歌、文献资料、影音素材等多种手段自然融入情感教学元素,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民族文化感受力,则是短短十分钟左右的一堂微课面临的最大挑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坚持自然讲授与多媒体演示有机融合,理论阐述与情境体验有效结合,知识传授与情感引导深度整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例释

微课总时长约为12分钟(含片头),教学过程分为课程导入、各家观点展示、王念孙考据体系剖析、 《战国纵横家书》简况及其校勘意义介绍和课程总结五部分。在剖析王念孙的考据体系时,由于“龙”和“言”二字直行从上往下书写,稍有不慎,在传抄或翻刻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因为两个字之间的距离太近而误看成“砻”字。将“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字样设计成动画随着教师讲解以动态效果显示,更便于学生理解古书传抄过程中“误合为砻”的现象。与此同时,师生共同创作剧本,学生自主设计服饰、化妆、道具、场景,依据“左师触龙言愿见”一句作合理想象。角色按照出场顺序包括太后一、侍女一、无名大臣三、触龙,全部由学生出演,以获取“演中学”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这一部分也是微课的突出亮点所在。

本微课的选题来自于课堂教学的内生诉求。限于课时安排,关于左师的名字到底是“触龙”还是“触詟”,不能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展开太多讲解。但是在以往的讲授过程中,这个知识点曾激起学生很大的探索欲,因此,抓住“龙”这个字向深处探寻,也就抓住了一次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引导学生训练学术思维、思慕先代学者风范、重塑民族文化信仰的绝佳契机。古代汉语本身的课程性質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偏重理论讲授,选择其中一个非常微小的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一个全新的但又难度系数很高的挑战。既确保在短短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理论深度不打折扣,又要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视听呈现,基于这样的思虑来选取素材、设计流程、添加特效,才能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最大限度的融合并达成预期效益,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打造属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姚博士,再说“触詟”应为“触龙”[J].咬文嚼字,2011(02):38-39.

[2]谢政伟,“詟”实为“龙言”二字之误一一《触龙说赵太后》校勘一则[J].语文建设,2008 (09):48-49.

作者简介:孙璇(1989-).女,汉族,山东省微山县人,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微课
《北冥有鱼》注释比较研究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