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研究

2017-09-13霍雨佳周子铭孙雪晴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0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霍雨佳+周子铭+孙雪晴

摘 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三农”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过程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农产品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以此提供农民需求的生产和经营服务,提高生产者组织化程度,最终达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标准。为此,将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供给和需求;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0.055

1 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其中包含的一方面是以结构调整的方式实现在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其中,通过供给侧改革形成高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经营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业合作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农业经营体系。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各类服务主体对服务对象所提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于提升。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发展中的短板之一,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十三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任务。

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童永华(2011)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质是农户小规模经营在市场机制引导下,把不适合自己完成的生产环节交给专门的服务组织去完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周珺、车裕斌(2013)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的各类服务的总称。陈曦(2015)对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概念的界定,用一句话归纳起来,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三个环节,为其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科技指导以及信息等服务。

学者们根据所研究的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定义,我们在研究中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在供给侧视角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逐步满足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以此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服务体系。

3 外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3.1 美国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第一,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已经实现全程覆盖;第二,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形成明确的分工组织体系。政府和公共机构把重点放在长期性、基础性的领域,合作社側重于应用性领域;第三,市场机制在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发挥着调配资源的作用。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所以能够稳定高效发展,主要在于政府、合作社、企业、公共服务组织以及农民等在农业发展中的有效配合、合理分工。因此,我国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过程中,需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对服务主体合理分工,充分调动各方服务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各个环节、多个领域中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3.2 日本

农协是日本提供农业社会服务的主体力量,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之中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业金融服务等。农协在组织结构上从中央到地方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高度综合性,通过农协系统内的各种业务进行互补,发挥“乘数效应”,有利于小规模生产经营的日本农户。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农协这种产业化组织形式,把农业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农户不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环节,而是要进入农产品市场,逐渐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最终发展成优质、高效的农业模式。在该服务体系中,是由农协直接面对市场,避免农户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形成了一种利于农业发展的“公司+农协+农户”的模式。该农业产业化模式在确保农户合理收益的基础上,也保证了农业企业的原材料来源渠道,为农业的平稳发展提供保障。

4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国情及当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农民数量庞大,单一力量很难承担起农业综合服务的功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更是需要多重供给力量共同发展促进农业的不断进步。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服务功能,具有服务主体和生产主体的双重任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它的发展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且服务领域逐渐由产中环节向产前和产后环节进行延伸,农业生产领域有逐渐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之中的趋势,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农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很多地区都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适应当地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化的加深和生产行为的日益专业化,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与服务供给出现了矛盾,这种供需的不对称导致了服务效率低下,影响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满意程度。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失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仍需不断完善,使其有效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5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5.1 供给主体多元化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供给主体多元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的重要对策。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政府、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农户共同参与、合理分工并且有效的进行配合,是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供给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多个领域、各个环节中协作配合,共同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5.2 服务供给高效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看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就是让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对接,了解农户需求,在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需求意愿的基础上,增加有效服务供给,因地制宜,创新供给方式,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服务对象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服务供给高效化。

5.3 体系管理统一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系统的管理。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统一进行管理,使各个要素协调发展,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使要素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所包含的供给主体之间、供需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需要进行统一的规范,将权力、责任、义务明确,各司其职才更有利于整个服务体系的运作。管理上统一化是对服务体系运行环境的一个基本保障,影响着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的高低。

参考文献

[1]童永华,潘慈敏. 打造新农民之家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J]. 上海农业科技,2011,(01):2-3.

[2]周珺,车裕斌. 浙江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3):39-40.

[3]陈曦. 山东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4]高峰,赵密霞. 美国、日本、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比较[J]. 世界农业,2014,(04):35-39.

[5]沈军. 日本农协在农产品流通中服务农民[J]. 农村实用技术,2007,(08):12-13.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