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微课创新设计

2017-09-13朱梦霞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高中生物微课

朱梦霞

摘要:高中生物知识具有抽象性、微观性和系统性特征,教师利用微课电子课件,在不同教学阶段投放给学生,为学生独立学习提供便利条件。课前微课设计投放、课中微课执行、课后微课拓展运用,都需要教师给出针对性设计,以提升微课运用的实效性。微课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突破,还能够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全面塑造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微课;创新设计

微课进入课堂教学成为大势所趋,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时引入微课技术,与学科特点契合度更高,自然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微课是利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对教学知识点进行单独解读,针对性极强,强化作用更为突出。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分不同阶段展开设计,课前预习、课中引导、课后拓展,都需要微课介入,如何能够达成微课应用效率的最大化,这是我们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课前微课设计,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课前微课设计时,教师要做好教情和学情调查,提升微课制作适合性。微课适时投放,给学生预习创造条件,也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供助力支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优化微课制作

微课制作原则是给学生以定向性启发,帮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实现知识点内化突破。为提升微课品质,教师在微课制作时,需要对教材知识点展开梳理,并做好筛选工作,将学生最为关心的认知点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对突破措施进行优化,力求微课视频展示更为直观,引导更有条理,帮助学生快速矫正思维方向。微课是微视频,长度不宜太长,要考虑学生接受观看条件制约,让学生抓住微课重点。在课前投放微视频,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预习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教材文本有先入认知,还可以成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二)抓住投放时机

课前预习阶段投放微视频,教师需要做好多重考量,微视频制作要精良,投放时机也需要筛选。学生对教材文本展开自主阅读时、学生出现认知障碍时,都是微视频投放重要时机。教师在投放时间上要作出一定考量,学生预习新课内容不会提前太多,一般是学习前一天,甚至是前一节课,教师在微视频投放时,需要稍微提前一些,给学生观看视频留下足够的余地。微视频时限较短,但学生接受、观看还有一些制约因素,这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学习前一天,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投放微课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记忆相关知识点。视频主要对细胞中的元素种类和数量,以及所占比重等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微视频观看后,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学习认知。微视频比较短小,内容也比较单一,学生通过看图示,基本记住了组成细胞的元素。课堂预习检查时,学生大多表现比较出色。有学生给出简单归结:组成细胞的元素共有20种,其中C、H、O、N、P、S,占比重为97%,还有K、Ca、Mg等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占比重的55.99%,H、O、N为基本元素,P、S为主要元素,K、Ca、Mg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Fe、Mn、B、Cu、Mo、Zn。学生对细胞构成元素有了明晰认知,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良好基础。

教师利用微视频引导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展开课前认知,由于内容单纯集中,学生学习方向比较明确,很快掌握了相关记忆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支持。微视频利用图片信息形式,为学生提供直观学习机会,学生学习认知顺利完成。

二、课中微课设计,激活教学多向思维

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直观感知机会,也能够对文本知识点展开分解性认知,在知识巩固基础上完成重点、难点突破。微课以小视频形式呈现,对知识点展开对应性解析,突破效果显著。

(一)知识点巩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生物学相关概念和生物现象展开解读,对生物实验进行分析比对,对生物知识点展开巩固回顾,这时介入微视频,往往可以发挥“轻骑兵”的作用。为提升微视频启迪效果,教师需要对微视频进行优化处理。首先,要提升微视频针对性,针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制作、展示、引导,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感知,其认知也会更为集中高效。其次,教师要对微视频展开跟进解析,在微视频播放时,教师及时给学生以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顺学习思维,形成有效学习认知。再次,微视频运用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在制作方法、投放形式、引导方式等方面要有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维,提升微视频运用效果。

(二)重难点突破

生物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处理至关重要,微课运用往往可以发挥重要助力作用。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认知建立重要制约因素,实现重点难点突破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达成目标。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提升微课制作品质,切准学生学习思维坐标,适时展开思维引导发动,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比对、整合、归结中,完成认知突破。学生学力基础不同,教师重难点突破措施设计也要呈现多元化特征,让更多学生从微课中获得学习启迪,这是我们的重要追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执行时,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微课投放时机和微课解读进行科学设计,以提升微课应用效率。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主要学习目标是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认同生命遗传物质是核酸,实验观察,判断DNA和RNA的分布情况。了解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是教学重点,教师播放微视频,视频内容主要是介绍核酸结构和功能的。在视频结束后,教师给出几个思考问题:核苷酸的化学组成是什么?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主要差别是什么?核苷酸之间是怎样连接的?DNA和RNA分别有什么碱基?学生拿到问题后,纷纷给出自己的理解,逐渐厘清了问题内涵。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性总结:核苷酸的共同特点是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碱基组成的。组成DNA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是核糖核苷酸。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和五碳糖交替连接而成的。

因為有微视频介入,学生有了观看经历,所以对相关问题有了一定认知基础。教师给出认知梳理,促使学生逐渐理清认知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习认知。微视频对重点难点突破形成一定辅助支持,特别是比较抽象的生物学概念,需要视频直观展示来传递,以降低学习难度。微视频不仅具有直观性,还有良好的启迪性,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其思维逐渐与文本形成多点对接,学习品质自然升级。endprint

三、课后微课设计,延伸课堂教学长度

课后给学生提供微课视频,促使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学习生物,也为开展生物实验操作提供良好条件。课后微视频,是对课堂教学长度的延伸,并促使学生拓展学习维度,构建完善生物认知体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

高中生物与学生生活认知有多重联系,利用生活认知积累学习生物学,可以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利用微课形式,给学生布设一定量课外学习任务,或者是联系学生生活展开认知拓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尽快实现学习认知内化,还能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以提升学生学习认知品质。学生生活中生物现象、生物信息众多,教师有意识加以整合,并以微视频形式展开,对激活学生生活认知思维有特别促进作用。

(二)实现学科跨界

生物学不仅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联,与其他学科也有诸多联系。教师利用微视频展开横向联接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学习认知视角。生物学知识具有系统性,课后延伸性学习非常有必要,微视频短小精悍,操作便捷,直观性极强,教师课后学习阶段介入微视频投放,势必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感知机会。生物学具有学科跨界性特征,教师有横向联系意识,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特认知契机,让学生在学科认知共融中形成崭新认知。

课后微视频设计时,教师要观照课堂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认知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提升微视频的针对性。如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盐》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微视频,主要以材料问题形式出现:事例一:小蝌蚪或其他幼小植物体内,当自由水的比例下降了,机体代谢强度降低;当自由水的比例增大时,机体代谢会加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事例二:黄豆在黑暗条件下萌发成幼苗,湿重情况下:直接称重,种子为160克,幼苗为750克;干重情况下:种子138克,幼苗118克。灰分:种子为2克,幼苗为2克。分析:和种子相比,幼苗质量增加,增加的是什么物质?和种子相比,幼苗干重减少,减少的是什么物质?灰分代表的物质是什么?种子和幼苗相比,哪一种核酸较多?哪一种脂肪较多?学生根据微视频提供的训练内容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多重比对,翻阅相关资料,逐渐形成学习认知。在教师检查学习效果时,很多学生都能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利用微视频给学生布设了课外学习任务,因为任务非常明确,学生操作顺利展开,学习效果比较显著。这说明微视频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微视频具有灵动性特征,教师将微视频当成知识点记忆辅助工具、当成重难点突破手段、当成训练习题布设载体,都能够发挥出独特效果,微视频进入生物教学成为教师重要选择,也为课堂教学带来多重辅助和帮助,其启迪效果显著。

微课又叫“微课程”,是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重要手段。高中学生占有信息更为丰富,智能手机覆盖率非常大,都為微课技术运用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借助网络传递微课信息,让学生在课前、课后都能够参与学科学习,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重要帮助。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高中生物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