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培养中职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

2017-09-12郝丽萍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语感风景经验

郝丽萍

摘要: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途径中突显出来。

关键词:语感能力 听 说 读 写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常会出现这类现象:一篇要教授的文章,教师一遍范读,有的学生就理解大意了,而有的学生又自读一遍,还是弄不明白文章所写的内容,最后只得听老师讲解才豁然开朗。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体的语感能力不同。因而,语感训练已成为语文教学中迫不及待的任务之一。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学生对书面语言敏感的感知力”。中职语文大纲对阅读问题要求是速度快,理解得比较深透。这就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强的感悟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拿来一篇文章,总要逐字逐句地品味分析,不但要花费时间长,而且理解的还不深。就不能适应这个飞快发展的社会,要拿出一篇陌生的文章,浅显的一遍就懂,深点的二遍就能懂,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办不到的。这里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这种语感有什么途径和方法呢?

一、在听中培养语感能力

一般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感情是借助于语义的形象化和语音的语气化而得到传递的,而语音的语气化又表现为语调的高低、强弱,声调的变化,等等。这些可以通过“听”来感受到,从中可以领悟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在教授鲁迅的小说《药》时,讲课之前让学生听一遍这篇课文的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华老栓去买药的路上“跨步格外高远”的神态,把钱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的细节,在刑场时“蹩进檐下”,在康大叔面前“恭恭敬敬垂着手”的动作,无不使一个愚昧落后,对造反的革命者不理解的封建思想受害者的形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听到夏瑜的一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语气坚定,声音洪亮,一个革命者无私无畏、顽强、大义凛然的形象赫然在目;康大叔那种狡诈的语调,沙哑的声音,蛮横不讲理的语气,把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刽子手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听”,把信息从听觉感官传到大脑。又通过人的思维,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段,变成一个新的信息,对作品的人物有了感知的印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感知印象的形成,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这种“听”后的不假思索地直觉思维的效果,比教者死板的去归纳总结要好得多。

二、在读中培养语感能力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又一途径。“读”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精读,也可以速读(略读、浏览)。

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时,可以调动多个感官的功能,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的不同属性,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作品中的人、事、物,从而把握作品的思路,体会语言的魅力。《风景谈》这篇散文,是最能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名篇。本篇表面上谈的是自然的“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文章共描绘了六幅画面,都落笔于绘景。有的写荒景,有的写美景,有的是大场面的铺叙,有的是小镜头的雕琢,但其意并“不在乎山水之間”,处处着眼于人。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让学生从声、色、形诸方面感受人在风景中的作用,“那纯然一色”“寂静”的大沙漠,有了“一杆猩红的大旗”,有了“大小叮当和谐”的声音,就变成了风景。读着读着,那荷锄晚归的种田人的山歌,仿佛飘入耳鼓;那身披霞光,如雕像一般的挺立在山巅的小战士,似在眼前。在这种感受中,每幅画面上的风景已经不那么重要,更不那么美了,而“人”成了各幅“风景”的主宰,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而当读到“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人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等表现中心主旨的议论时,心理感受就顺乎自然了。

这种读的方法,运用到古代诗词的教学中,效果更好。我们欣赏古代诗词,要培养学生对作品意境美的体会能力。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学生要在读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在思想感情上和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读陶渊明《归园田居》会看到一幅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田园生活图;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那“如急雨”“似私语”的乐声在耳际萦绕;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想象由“清风为伴,明月相随”的自然景物之美,到光怪陆离,奇异迷蒙的仙境世界,从中体会作者憎恨封建社会,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

三、在说中培养语感能力

学生在说话时,是思维迅速活跃的过程,它迅速查找记忆,进行分析、归纳、选择、组织语言。中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说话能力,但在社会人才需求的大视野下,还要加强训练。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的又一条途径。在说的训练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解训练到综合训练的原则。如:易指的是凭借文字材料的复现型的说,即复述、描述、解说、评述、命题演讲。运用说来再现文字材料的内容,它不是凭借文字材料的说的基础。难指的是不凭借文字材料的说,即交谈、即兴演讲、论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在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说出材料的思想。这样久而久之的训练积累,学生的语感就提高了。例如,我们组织关于“中职学生是否可以化妆”的辩论,让学生分成正反对立两个阵队,自己准备材料,有实例有证据有条理有情感地进行辩论,不求结果对错,只是在辩论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记忆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以及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而达到语感能力提高的目的。还可以经常性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平时课前五分钟讲故事训练,等等,做到常规化的说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在写中培养语感能力

写作文章是一项创造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它和生活积累、情感经验、观察感受、想象联想、构思谋篇及作者的素质修养紧密联系。学生在写作中,不断的把生活经验、观察感受、想象联想付诸笔端,在情感经验的作用下提炼主题,完成构思。这一过程需要文字的锤炼,是增加文字、删改文字、替换文字、还是前后移动文字。这些文字的最后成型都是一个语感提高的过程。比如,给学生一幅或多幅图画,让他们看图作文,然后,对图讲解。再如,讲莫泊桑的《项链》,让学生续写,按故事的思路,按自己的想象给马蒂尔德安排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天马行空写出来,再让他们读出所写,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通过写作体会出来。

当然,语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它还有许多途径和方法,有待于同仁开发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海霞.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14,(10):4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感风景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