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围术期应用联合术中聚维酮碘宫腔擦洗预防剖宫产感染的临床分析
2017-09-12胡永丰
胡永丰
【摘要】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围术期应用联合术中聚维酮碘宫腔擦洗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160例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 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对照组单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术中进行聚维酮碘宫腔擦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及白细胞计数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热11例, 发热率为13.7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热24例, 发热率为30.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进行血常规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 d切口感染情况, 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11.25%, 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2.5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联合术中聚维酮碘擦洗宫腔对预防产妇剖宫产术后感染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应当临床推广并继续深入研究。
【关键词】 抗菌药物应用;聚维酮碘宫腔擦洗;围手术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5.090
近年来随时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以及人民观念的改变, 產科临床上剖宫产率日益增高, 而术后感染是剖宫产产妇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因此通过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剖宫产术后感染率是产科医师关注的重点之一[1]。近年来有报道称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联合术中聚维酮碘宫腔擦洗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 为此作者对本院2016年1~12月的剖宫产产妇进行联合用药治疗, 取得不错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在本科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160例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3~45岁, 平均年龄(28.6±5.5)岁, 平均孕周(39.1±0.9)周;对照组产妇年龄
23~45岁, 平均年龄(28.9±5.4)岁, 平均孕周(39.0±1.1)周。
两组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排除妊娠合并慢性内科疾病、产程异常、宫内感染等患者, 且术前均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征象。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产妇在术前根据产妇过敏史等个体情况, 在做好皮试前提下选择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如注射用青霉素等进行预防性用药, 在结扎脐带后立即用药[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选择术中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擦洗宫腔[3]。两组术后均静脉滴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2 d, 2次/d。
1. 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发热情况。术后3 d内每天测体温, q.6 h., 如连续2次超过38℃则判定为发热。②术后48 h后抽血查血常规, 检测白细胞计数。③观察术后3 d的切口情况, 如明显红肿、压痛为轻度感染, 明显脓性分泌物或有波动感则为明显感染。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术后发热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热11例, 发热率为13.7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热24例, 发热率为30.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及切口感染情况比较 术后48 h进行血常规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 d切口感染情况, 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11.25%, 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2.5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产科剖宫产病例的增多, 如何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成为产科医师的关注的重点之一。虽然随着无菌观念及消毒技术的发展, 对切口感染的认识逐渐加深, 但因产妇宫腔与阴道相通, 阴道及宫颈内本身就有一定量细菌, 同时各种妊娠并发症降低了产妇抵抗力, 导致菌群失调的出现, 而手术也容易导致细菌的蔓延, 以上都是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术后感染不仅增加了产妇的住院时间, 影响母乳喂养, 还给产妇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所以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剖宫产术后感染率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普遍认为, 不管是择期手术还是急诊手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控制术后感染均有积极意义, 在应用抗生素的时机方面, 一般倾向于在切断脐带后用药, 以最大限度降低对胎儿影响[4]。聚维酮碘作为临床最常用的广谱消毒剂, 可以杀灭多种细菌、芽孢、真菌等微生物, 同时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性很小, 适于在体腔内使用[5-8];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 对高感染威胁的产妇在术中进行聚维酮碘宫腔擦洗对降低术后感染率有一定临床价值, 同时不增加患者治疗费用和发生并发症的风险[5]。为此, 作者对两组产妇进行不同的抗感染处理以探讨聚维酮碘宫腔擦洗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中的效果, 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无差异的情况下, 观察组产妇不仅术后发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术后切口感染率以及术后白细胞计数统计方面, 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说明聚维酮碘术中宫腔擦洗对预防术后感染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总之, 对剖宫产手术的产妇, 在围手术期进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同时配合术中聚维酮碘宫腔擦洗, 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妇术后的切口感染率和发热率, 同时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值得产科医师在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余建华. 探讨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9):115-116.
[2] 伏萍艳. 引起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3):34-35.
[3] 陈萍. 剖宫产术中新生儿断脐后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的临床意义. 北方药学, 2016, 13(11):39.
[4] 邱聪丽. 碘伏宫腔擦拭预防高危孕产妇急诊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2(6):574-575.
[5] de Vries EN, Hollmann MW, Smorenburg SM,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URgical PAtient Safety System (SURPASS) checklist. Quality & Safety in Health Care, 2009, 18(2):121.
[6] 陈海燕. 头孢曲松配合碘伏擦拭对剖宫产产妇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194-195.
[7] 戴莉萍. 头孢曲松配合碘伏擦拭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80例. 中国药业, 2013, 22(11):121-122.
[8] 贾改琴, 赵俊英. 碘伏擦拭宫腔加头孢曲松钠静滴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临床观察. 河南医学研究, 2008, 17(2):169-171.
[收稿日期:2017-0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