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2017-09-12历建芝
历建芝
【摘要】 目的 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00例行PCI手术治疗的AMI患者, 根据术后转归情况分为恶化组(26例)与良好组(74例),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NT-proBNP与hs-CRP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NT-proBNP、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术后第1、3天NT-proBNP、hs-CRP水平均术前依次升高, 良好组术后第1、3天NT-proBNP、hs-CRP水平较术前依次下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恶化组术后第1、3天NT-proBNP水平[(1105.76±282.35)、(1267.47±306.72)pg/ml]、
hs-CRP水平[(71.03±12.37)、(82.75±13.09)mg/L]均高于良好组[(952.73±212.34)、(754.32±106.79)pg/ml,
(46.35±7.89)、(38.15±7.01)mg/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NT-proBNP、hs-CRP水平增高, 提示预后不良。
【关键词】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5.028
PCI是治疗AMI的常用方法, 长期临床研究显示其治疗成功率高达70%以上[1], 但是部分患者术后仍有恶化现象, 长期临床研究发现AMI患者血清NT-proBNP与hs-CRP水平与AMI病情具有相关性[2]。本研究发现AMI患者病情恶化者NT-proBNP、hs-CRP水平较高, 其对预测AMI患者术后转归有一定参考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行PCI手术治疗的AMI患者100例, 根据术后转归情况分为恶化组(26例)与良好组(74例)。恶化组男15例, 女11例;
年龄59~76岁, 平均年龄(67.75±5.36)岁;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3例, Ⅱ级8例, Ⅲ级15例。良好组男45例, 女29例;年龄60~77岁, 平均年龄(67.96±6.05)岁;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8例, Ⅱ级22例, Ⅲ级4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抽肘正中静脉血5 ml, 置入抗凝试管中, 3000 r/min离心后, 取上层血清,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NT-proBNP与
hs-CRP水平, 试剂盒由南京化学试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检测。
1.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NT-proBNP、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术后第1、3天NT-proBNP、hs-CRP水平均术前依次升高, 良好组术后第1、3天NT-proBNP、
hs-CRP水平較术前依次下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恶化组术后第1、3天NT-proBNP水平[(1105.76±
282.35)、(1267.47±306.72)pg/ml]、hs-CRP水平[(71.03± 12.37)、(82.75±13.09)mg/L]均高于良好组[(952.73±212.34)、(754.32±106.79)pg/ml, (46.35±7.89)、(38.15±7.01)mg/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PCI已广泛应用于AMI的再灌注治疗并明显降低了AMI的病死率, 但对于PCI治疗后的进一步评价, 明确哪些患者是随后发生的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并可以从血管重建治疗中获益, 已成为临床医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心室重构是公认的预测AM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有力指标[3-6]。目前多采用传统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来反映心室重构的程度。国外已有多项研究证实, B型利钠肽(BNP)及NT-proBNP与AMI的关系极为密切, 其水平与AMI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本研究显示, AMI术后恶化患者血清NT-proBNP、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 而预后良好的患者术后第1、3天血清NT-proBNP、hs-CRP水平呈渐进式下降趋势, 且预后良好的患者术后第1、3天血清NT-proBNP、hs-CRP水平显著低于预后恶化的患者(P<0.05), 充分提示动态监测血清NT-proBNP与hs-CRP水平有助于预测AMI患者PCI术后转归情况。AMI时, 斑块周围的巨噬细胞及激活的T淋巴细胞证实了炎性过程的存在, 而大多数患者的hs-CRP明显升高, 并与无溶栓治疗时的梗死范围呈正相关, 这也反映了这种炎性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
AMI患者发病后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 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 其增高水平并与梗死范围呈正相关, 部分文献显示, 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越差, hs-CRP水平越高, 术后其持续性增高说明心功能呈下降趋势[7-9]。NT-proBNP是由左心房释放的一种前体蛋白, 其受压力影响较大, 当左心房充血时, 压力增大, 分泌量增加, 提示左心充血、左心衰竭[10]。NT-proBNP持续性增高或术后不下降, 预示预后效果较差。endprint
综上所述, AMI患者PCI术后恶化患者NT-proBNP、hs-CRP水平持续维持着较高水平, 或呈上升趋势, 其对预测AMI术后转归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鹏, 仲宁, 畅君毅.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6):763-766.
[2] 李杰.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MMP-9、NT-proBNP和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中国老年学, 2013, 33(13):3221-3222.
[3] 陈都, 包龙, 徐峰, 等. 超敏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对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衰的预测价值. 中国急救医学, 2014, 34(7): 600-604.
[4] 丁丽, 王晓琴, 陶丹, 等. 应用ROC曲线评价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及生化指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4(4):294-297.
[5] 孙奡燕, 富萍, 赵雅琳, 等.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上海医学, 2010, 33(10):927-929.
[6] 赵雅琳, 孙奡燕, 姚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NT-proBNP、hs-CRP水平变化及意义. 山东医药, 2012, 52(3):102-103.
[7] 伍先亮. cTnI、hs-CRP及NT-proBNP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择期PCI术后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研究. 山西医科大学, 2013.
[8] 孙瑞玥, 胡秋善, 郑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对其高敏C反应蛋白和N末端前体脑钠肽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5(2):289- 291.
[9] 过高峰, 宋磊. 高敏C反应蛋白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经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安徽医学, 2013, 34(3):302-304.
[10] 刘永, 齐国先, 孙奡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hs-CRP和NT-proBNP的临床意义及其预测. 中国医药科学, 2013(17): 22-24.
[收稿日期:2017-0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