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间质瘤同时合并胃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2017-09-12张彬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5期
关键词:治疗诊断

张彬

【摘要】 目的 总结胃肠间质瘤同时合并胃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14例胃肠间质瘤合并胃肠癌患者纳入合并组, 同期未合并胃肠间质瘤的胃肠癌患者14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结果 9例合并胃癌者胃部间质瘤均被漏诊, CT检查对恶性肿瘤敏感性100.0%(14/14), 胃肠间质瘤敏感性35.7%(5/14)。合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差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无瘤生存时间为11.2(7.8~18.5)个月, 短于对照组的13.4(10.5~22.5)个月。结论 胃肠间质瘤同时合并胃肠癌的诊断较困难, 特别是胃间质瘤与胃癌合并症, 间质瘤误诊率极高;合并间质瘤可能会增加肿瘤转移风险, 延长住院时间。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胃肠癌;诊断;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5.024

胃肠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充质细胞的特异的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受体(CD117)突变引发的胃肠道肿瘤, 占胃肠道肿瘤的3%, 发病率约为1~2/10万人, 多见于胃部[1]。胃肠间质瘤患者以消化道出血、腹胀等为主要症状表现, 近年来因内镜技术的普及, 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胃肠间质瘤合并胃肠癌并不多见, 相关论述较少[2]。2011年2月~

2015年1月, 医院共诊治胃肠间质瘤合并胃肠癌患者14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5年1月14例胃肠间质瘤合并胃肠癌患者纳入合并组, 其中男10例、女4例, 年龄44~81岁, 平均年龄(53.5±5.2)岁, 中位年龄57岁。胃肠间质瘤部位:胃11例(胃癌9例、结直肠癌2例), 小肠3例

(结直肠癌3例)。胃癌9例:均为胃窦腺癌, 早期2例, 中期5例, 晚期2例。结直肠癌5例:回盲部与升结肠4例, 乙状结肠1例, ≤T2期4例, T3期1例, 浆膜受侵袭2例, 淋巴结转移3例。根据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接收的未合并胃肠间质瘤的胃肠癌患者(胃癌患者9例、结直肠癌患者5例)纳入对照组, 其中男10例、女4例, 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57.4±5.7)岁, 中位年龄55岁。胃癌9例:均为胃窦腺癌, 早期3例、中期4例, 晚期2例。结直肠癌5例:回盲部与升结肠4例, 乙状结肠1例, ≤T2期4例, T3期1例, 浆膜受侵袭2例, 淋巴结转移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诊断 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查, 主要为常规的血清标志物, 因时间跨度较长, 应用的指标也处于变化之中, 除此之外, 还进行了血清微量元素、胃泌素等相关生化指标检查。对于出现反复性腹泻与便秘、便血等结直肠癌症状表现者, 联合超声内镜、肛门指诊等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胃肠内镜检查, 进行镜下活检, 同时进行CT检查, 进行术前分期, 多科会诊, 制定治疗计划。

1. 2. 2 治疗 均采用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 因所有患者术前诊断均为胃肠恶性肿瘤, 9例合并胃癌者胃部间质瘤均被漏诊, 但在术中发现, 同期处理。手术主要依据恶性肿瘤病灶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灶大小、分期等因素决定。胃癌患者9例: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 术后辅助化疗, 以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XELOX)方案为主, 21 d为1个周期, 联合养正消积胶囊等中药治疗, 对症治疗不良反应。结直肠癌患者5例, 1例以肠梗阻急诊入院进行急诊手术治疗, 解除梗阻, 采用姑息性治疗, 4例患者选择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 遵照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处理, 镜下分离肠系膜, 高位离断肠系膜下血管, 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周围淋巴结, 分离乙状结肠系膜根部与直肠周围疏松结缔组织间隙, 锐性分离疏松结缔组织, 体外吻合肠道、切口, 双吻合器技术吻合。对于胃肠间质瘤及胃癌合并胃间质瘤根治性切除术同期处理9例, 结直肠癌合并2例胃部间质瘤、3例小肠间质瘤, 同期镜下处理, 电子胃肠镜下确认肿瘤位置, 楔形切除术1例、外翻切除术1例、3例肠段切除, 術后在考虑胃肠癌的基础上, 根据化疗应答、肿瘤分期及个体化放化疗。术后采用CT为主的随访检查, 根据肿瘤复发与转移情况安排后续治疗。

1. 3 观察指标 观察胃肠间质瘤同时合并胃肠癌的肿瘤血清标志物、CT检查以及最终诊断结果, 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统计2、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生存时间采用生存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9例合并胃癌者胃部间质瘤均被漏诊, 2例胃间质瘤合并结直肠癌、3例小肠间质瘤合并结直肠癌间质瘤确诊。肿瘤血清标志物检查对恶性肿瘤的敏感性100.0%(14/14), 但无法反映是否合并胃肠间质瘤。CT检查对恶性肿瘤敏感性100.0%(14/14), 胃肠间质瘤敏感性35.7%(5/14)。

2. 2 合并组手术时间为(135.6±63.4)min, 术中出血量为(75.6±50.4)ml, 术后住院时间为(11.4±4.5)d, 均均于对照组的(118.6±31.5)min、(50.3±6.7)ml、(9.5±2.4)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2年生存率57.1%(8/14), 5年生存率7.1%(1/14), 对照组分别为64.3%(9/14)、7.1%(1/14),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无瘤生存时间为11.2(7.8~18.5)个月, 短于对照组的13.4(10.5~22.5)个月。endprint

3 讨论

本组所有患者都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查, 部分联合血清微量元素、胃泌素等相关生化指标检查, 结果肿瘤血清标志物检查对恶性肿瘤的敏感性100.0%(14/14), 但无法反映是否合并胃肠间质瘤。9例合并胃癌者胃部间质瘤均被漏诊, 恶性肿瘤会掩盖间质瘤的表现, 同时医师的注意力也主要集中在恶性肿瘤病灶上, 对于间质瘤特别是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极低。选择性进行CT、超声内镜、肛门指诊等检查在间质瘤的诊断中也有一定的意义, 内镜是诊断间质瘤的主要方法, 需加强管理[3]。

对于胃肠间质瘤合并恶性肿瘤, 需要坚持个体化的治疗原子能, 多科会诊, 制定治疗计划, 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 根据病灶部位、间质瘤检出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4-6]。对于术中发现的胃肠间质瘤, 处理并不困难, 本组9例合并胃癌者胃部间质瘤均被漏诊, 术中发现同期处理, 9例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在切除胃体的同时, 处理了间质瘤。而对于位置不一致的间质瘤与恶性肿瘤, 可同期术中处理间质瘤, 主要包括胃部间质瘤的楔形切除术、外翻切除术等, 肠段间质瘤肠段切除。当然需注意的是, 部分严重的胃间质瘤也可考虑胃部切除术。术后放化疗也是处理间质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策略, 需在考虑恶性肿瘤的基础上, 根据化疗应答、肿瘤分期及个体化放化疗[7, 8]。从预后来看, 间质瘤会增加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风险, 需提高重视, 合理的安排随访复查时间。考虑到同期手术创伤性明显增强, 可引入快速康复理念[9, 10]。

总之, 胃肠间质瘤同时合并胃肠癌的诊断较困难, 重视提高胃镜检查技术水平;合并间质瘤可能会增加肿瘤转移风险, 需合理安排随访复查时间。同期术中处理, 需要引入快速康复理念, 减轻手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冯广革, 王昌波, 陈忠彪.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综述.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4):87-88.

[2] 董颖. 消化道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与发病现状分析. 医学综述, 2014, 20(3):429-431.

[3] 涂朝勇, 朱锦德, 邵初晓,等. 胃癌合并胃间质瘤的诊治体会.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6(1):5-7.

[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6):593-598.

[5] 叶颖江, 高志冬, 王杉. 胃肠间质瘤同时合并胃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4):272-275.

[6] 郑维锋, 陈战, 林大富, 等. 巨大胃底间质瘤合并右半结肠癌1例报告. 中国临床医学, 2016, 23(4):544.

[7] 姜晶, 金美善, 王银萍, 等. 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并发胃癌/结直肠癌9例临床分析. 中国老年学, 2009, 29(21):2810-2811.

[8] 姜晶, 金美善, 曹雪源, 等.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肾癌1例报告.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6):948-949.

[9] 耿振宏, 孫希印, 魏超, 等. 24例与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中国肿瘤临床, 2014(21):1368-1373.

[10] 杨旭丹, 徐钢.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1, 27(4):351-356.

[收稿日期:2017-05-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疗诊断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