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2017-09-12陈利丁灵芝
陈利+丁灵芝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性工作,高校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社会价值多元化、“注意力”资源稀缺的信息时代,大学生“红色社团”可以利用其“学缘优势”和“地缘优势”,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理顺当前各高校“红色社团”发展中多头管理、缺乏支持等问题,实现“红色社团”的合力支撑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作用。
关键词:“红色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官方指导;民间组织
一、引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国发展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保障和动力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由此可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深奥的、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并采用不同的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过程[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点是激发受众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自愿、自觉地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实践中来[4],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少数人掌握变成多数人理解并形成社会性实践。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骨干是国家未来的精英,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小众化”群体中的最大群体[5],大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主要阵地[6]。推进大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党政机构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学生“红色社团”的重要补充作用[7]。
二、高校“红色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独特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依据大学生共同意愿或者兴趣爱好而自愿形成的学生组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名目繁多、特色各异。“红色社团”也就是高校理论社团,是在高校党团部门或者思想政治教学部门指导下,以学生自愿为前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而建立起来的学习性组织。“红色社团”既具有政治的规范性,又具有民间的自主性,将理论学习运用于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是高校官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红色社团”在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具有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信息大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信息量巨大,社会多元价值对大学生产生了“辐射式”的影响[8]。传统权威性、说教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正在瓦解,传统的课堂教学、讲座报告、会议宣传贯彻、党团活动等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应对新形势,因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学生价值体系建构的特点,将互动式教育、实践性教育、自主性教育等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社团是大学生自愿自觉建立起来的组织,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9]的特点,因而成为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2.是培养马克思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理论社团是以马克思主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自愿性社团,可以有效地集聚大学生中政治热情高、理论功底扎实的群体,继而再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赢得青年,重在赢得大学生”[10],在大学生群体中持续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骨干力量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3.是洞察和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红色社团”是大学生民间组织,在学生思想工作方面具有“学缘优势”和“地缘优势”,能够第一时间、最真实地洞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倾向、情感动态等,并能够通过政策宣讲、形势报告、理论研讨、社会实践等形式,整合大学生多元、多变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第二课堂”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课堂具有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严谨性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单向性、单一性、强制性等缺点,这刚好可以由红色社团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互动性、平等性、宽松性所弥补,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第二课堂”,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大学生产生认同感和信仰坚定性[11]。
三、大学生“红色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红色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但在大量的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众多高校“红色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红色社团”同时具有政治规范性和民间自主性的双重特点,如果把握不好二者的度,很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其在实践工作中的执行力和影响力。
1.官方色彩浓厚,民间认可度不高
由于“红色社团”都要接受高校党团部门或者思想政治教学单位的领导,有的“红色社团”就几乎完全成为学校官方机构的执行部门,也就是换了一种名字的学生会组织。虽然社团权威性高,但群众基础缺乏。这些“红色社团”的主要作用是执行学校党团部门或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单位的安排,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协助上级单位处理一些党团相关的行政性事务。这样的社团靠组织权力结构运行,没有理论学习的内生动力,也缺乏政治信仰的凝聚力。许多学生进入这些“红色社团”不是抱着理论学习的目的,而是为了入党,获得荣誉奖励或者获取相关行政资源,从而造成成员素质參差不齐,违背了党和国家倡导建立高效红色理论社团的初衷。endprint
2.民间倾向明显,缺乏官方指导
与官方色彩浓厚的“红色社团”不同,有些高校“红色社团”由于缺乏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几乎完全沦为学生民间组织。这些社团有的只是在学工系统的社团联合会备案,然后归学校社联管理,其运作形式和学校的科技类、兴趣类和公益类组织社团相同,自己筹款,自己运作,以活动次数、活动规模、参与人数等作为社联的考核指标,以被社联允许持续存在或者被评为优秀为工作目标。另外,有些高校“红色社团”也有以党政部门为名义的挂靠单位,但是没有具体的指导老师,或者有指导老师,但没有相关要求和考核,使得这些“红色社团”实际上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些缺乏官方支持和指导的“红色社团”,与一般民间社团一样,没有获取学校资源的特殊渠道,没有老师的专门指导,经费有限,理论水平不高,社员们为了维持社团运营难免会动一些“歪脑筋”。比如到校外寻求商业性赞助,办一些“哗众取宠”的活动以吸引人气,完全偏离了红色理论社团应该有的内涵和使命。
3.管理不规范,指导工作不具有持续性
许多高校对红色理论社团的管理工作一直没有理顺,指导和支持也就不具有可持续性。有的“红色社团”归学校党团部门管理,由党团工作的老师具体指导。这样的“红色社团”一般会演变成为党团部门的一般组织,开展一些传统性的党团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深度。另外,有一些“红色社团”归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单位管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体指导。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很重,指导社团是额外工作,不纳入工作考核,总体积极性不高。一般是指定给新老师管理,然后依次往后移交。当遇到热衷学生理论建设工作的老师,“红色社团”就“兴旺”一阵子,否则就会“消沉”一阵子,甚至实质性地沦为“自生自灭”的民间组织一阵子,呈现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指导和支持工作不具有可持续性。
四、发挥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当前大学生“红色社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要理顺关系,突破局限,充分发挥“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载体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对大学生“红色社团”的支持工作
许多大学生红色理论社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高校不够重视的问题。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持续支持,“红色社团”就容易出现管理松散、成员不稳定、指导不得力、缺少专项经费等问题[12]。因此,各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在高校推进中央精神“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的重要载体,它是及时洞察和整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引导他们“进一步牢固树立对党和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仰,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的重要途径,各大高校必须对“红色社团”的发展予以足够的重视。
2.形成合力,可持续指导
为了规避大学生“红色社团”管控过度或者指导不力的问题,高校要综合发挥党团部门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指导优势、官方资源优势、民间民心优势等,使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支撑“理论社团”的发展。“红色社团”应该让责任心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理论功底深厚的老师来开展可持续性的指导,并让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定期参与,培养理论骨干型学生,由他们直接管理社团活动,使社团活动有组织保障,有理论支撑。为了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红色社团”的持续指导,可以将“红色社团”的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常态化的“第二课堂”建设中,纳入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组建设中,以确保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外,社团的管理活动应该制度化、程序化,从而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3.拓展实践活动外延,开拓网络空间
在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每天被大量的、过剩的网络信息、娱乐新闻、社会舆论所包围,各种不良信息无所不用其极地吸引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因此,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主要作用对象的高校“红色社团”,要拓展自身的实践外延,开拓信息网络空间,从而与时俱进,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大学生“红色社团”应該建设和推送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建设微博空间,建立校园QQ群,管控校园BBS等,在大学生最活跃的网络空间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五、总结
高校“红色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党和国家一直对“红色社团”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各高校应该理顺关系,形成合力,持续支持,拓展实践空间,利用“红色社团”的“学缘优势”和“地缘优势”,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推进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和实践骨干的培养,为高校培养出新时代又“红”又“专”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4]纪亚光,吴荣生. 论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5]丁海丽. 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6]刘 艳.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新探索——基于大学生“红色社团”的思考[J]. 广西社会科学,2011(5).
[7]戴贝钰. 大学生理论社团: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以北京某大学QM学社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8] 艾 靓,张昕欣,付佳迪. 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运作逻辑探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5).
[9] 孙晓华. 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2013(6).
[10]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李生敏,葛振国. 论高校理论社团的时代作用[J]. 理论探索,2011(6).
[12]黄吉庆,周 琦. 论“四进四信”视域下高校红色理论社团的发展方向[J]. 当代青年研究,20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