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东山客家家风传承路径及启示

2017-09-12苏东来

关键词:客家人东山宗族

苏东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72)

·巴蜀文史·

成都东山客家家风传承路径及启示

苏东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72)

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族依靠传统家风,对家族成员进行文化熏陶,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近代以来,随着宗族观念的淡化,尤其是现代社会“小家庭时代”的到来,传统家风受到冲击,家风的传承和弘扬显得极为迫切。成都东山客家,自清初从闽粤赣边迁徙来川,数百年来,通过有形与无形两条路径坚守和传承客家优良家风,为当前家风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和有益启示。

东山客家;家风;传承路径;启示

客家是汉民族八大民系之一,其根在中原河洛、源在闽粤赣边,经5次大迁徙而渐次聚居于国内闽、粤、赣、桂、川、台、琼等地甚至播迁于海外诸国,人口逾亿,影响甚巨。四川之有客家,源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各省民众齐聚巴蜀,天府之国再度迎来繁华契机。居住于闽粤赣边的客家人,基于原乡生存压力,在政府的鼓励下,携妻带子,跋涉入蜀、开基创业,历时至今。

东山是泛指成都市区以东至龙泉山之间的浅丘地区,包括今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大部、成华区东部及新都、金堂、青白江各一部,面积约460平方公里,这里至今聚居着50余万使用客家方言的居民,即学术界所谓的“东山客家”[1]。东山客家是四川乃至西部最大的客家方言岛,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处邻近大都市且依然保持客家文化特色的客家人聚居区。数百年来,东山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慕贤好义,通过各种途径强劲地传承着客家优良家风,教育客家子弟坚守本分,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家风文化的生动体现。

一、客家优良家风传承的有形路径

东山客家人对于家风的重视和传承已深深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载体上,家风文化更是无处不在。尤其在客家人聚居区,他们通常以宗祠、家庙、民居、族谱等作为家风传承的主要载体。在这些有形的传承载体内,更是以楹联、牌匾、家规、家训、碑刻等形式对家风进行阐述,使族人及后代铭记祖训、感恩祖德,以达到弘扬家风的目的。除此之外,客家人还在功名桅杆、字库等建筑附属物,甚至寺庙、桥梁、庭院、广场等建筑物上来固化家风,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传承客家文化,成为客家优良家风的弘扬者和践行者。

(一)以祖联祖牌彰显优良家风

祖联和祖牌,为客家宗祠祖堂中所必备。它不仅是客家人展示悠久历史与家族文化的核心,更是向族人及后代宣扬祖先功德、铭记优良家风的载体。客家人祖联由两部分组成:

二是神联。神联是指位于祖牌左右两侧及上方之楹联,在祖堂中它与祖牌相配,东山客家人称为神榜[2]。神联位于祖堂正中,是家族历史和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家族历史荣誉的高度浓缩。目的仅在于慎终追远,展示己姓的光荣历史,佑启后代子孙发扬光大、薪火传承,藉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我们选择成都东山客家中几则神联,以作解读。如位于青白江区合兴镇员林村三组的张氏客家人,他们的神联是:

金鉴上书唐宰相

皋皮讲易宋先儒

横批 百忍家风[3]

该联讲的是张姓历史上的三位著名人物的嘉行懿事。上联是指唐代宰相张九龄给唐玄宗呈送《千秋金鉴录》一事;下联是指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横批指唐代以“忍”为美德的张公艺。

再如,龙泉驿区义和镇新拱村黄氏客家人,他们的神联是:

陆终世泽千年著

歇峭流传世代芳

横批 江夏遗风[4]

上联讲的是黄姓发源于“故黄国”,第一位祖先是陆终。下联说的是黄氏后人涌现出了两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战国时期的歇公(即春申君)和宋代的黄峭。四川客家黄氏多奉黄峭为直系祖先。

祖牌是汉族各姓氏、家族和家庭奉行祖先崇拜的标志,是祖堂必供之物。有木质和纸质两种。东山客家人的祖牌直书“某氏堂上历代高曾远祖考妣神位”或“某氏堂上历代先祖考妣香位”等。按其祭祀对象的不同,东山客家的祖牌分为总牌、特牌和普通灵牌。总牌雕工精美,通体描金,除在正中题写“某氏堂上历代高曾远祖考妣神位”内容外,还将神联内容刊于正文两侧。特牌上所写之亡灵,多为本家族历史上的开基祖先或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及历代祖宗,是客家人慎终追远的典型表现。普通灵牌,则多是五代以内家族正常死亡的未成年人(不包括被宗族除名者)灵牌。

以神联和祖牌共同构成了成都东山客家人慎终追远、传承祖德、弘扬孝道的传统优良家风的有力载体。

(二)以宗谱家乘传承优良家风

盛世修史、族盛修谱,是中国社会的历来传统。东山客家人向来有修谱的优良传统,修谱不仅是凝聚宗亲血缘纽带,更是铭记祖恩、弘扬祖德、传承孝道、收族睦族的重要举措。当前东山客家地区的修谱活动方兴未艾,族谱成为当前增加家族子孙家族荣誉感、使命感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族谱中的祖训、家规、家法成为约束族人行为的道德力量。

二是家规。亦称族规、族约或宗规等,是宗族以宗法的形式对族人的约束,家规的主要内容是忠帝君、重人伦、和乡党、睦宗族、序尊卑、孝祖宗、敬长上、厚祠祭、谨婚姻、重丧葬、教子孙、务节俭、谨诵读、勤农耕、守忠厚、慎言行、戒争斗、息诉讼、禁偷盗、戒淫行、戒赌博、戒“洋烟”(即鸦片烟)、屏皂隶、禁转房、恤孤贫、建宗祠、续谱牒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剔除家规中的封建糟粕外,其他诸如团结四邻、尊老爱幼、忠厚待人、奋发图强、勤俭持家、戒偷戒赌、戒淫戒毒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和示范意义。

三是家法。家法是治家治族过程中,对于违反祖训族规的人的一种惩罚条例,是在国家大法的前提下,制定的家族规条,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家族优良家风的有序传承。东山客家制定的家法根据轻重有庭训、杖责、除族、处死四大类别。庭训,对犯事较轻者在宗祠当众进行训斥。杖责,用一片特制的斑竹片作为刑具,对不遵约束者即用杖责。族内除名,所作之事有损于宗族的声誉与形象,即被除名。龙泉驿区西平镇《谢氏族谱》在家规中明确规定:奸淫当逐。奸淫之人是禽兽也,羞辱祖宗莫此为甚。奸夫逐出,淫妇离弃,其名氏谱内削除木载。处死。[6]威远催氏在其《族约、家规总论十六条》规定:族内如出忤逆子弟,不畏王法,敢与文母斗殴,或与胞伯叔斗殴,有伤有证,一经报告,该族董等凭集三族,立予杖毙,免出巨案,以正人伦敦风化。[7]

其中采用较多的为前两类,后两类在东山客家地区较少出现,但其震慑力是显而易见的,主要目的在于以高压式的族规,使广大族人遵守家规,珍惜家族荣誉,勿做辱没祖先宗族之事,更好地传承家族的优良家风。

(三)民间乡贤坚守客家家风

东山客家地区作为客家文化聚集区和传承区,在乡村民间,客家乡亲坚守着“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同样在客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也培育了一批客家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职业或是阴阳师、端公或是乡村退休教师或退休的乡村干部。如新都县木兰镇范学中,只有小学文化,却自学成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在因病离开讲台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当上了一名“礼生”。从1981年开始,范学中开始通过客家前辈收集各种各样的对联,记录了大量东山客家关于婚丧嫁娶仪式的风俗。1991年开始,他又继续进行客家神榜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手写完成了《三献礼程通考》、《成都东山客家丧祭仪礼》、《范氏墓文》三本史料,不仅成为客家文化、客家家风的守望者,也在更大的层面普及和弘扬了客家文化,更为客家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生动史料。[8]再如十陵镇太平村钟培全,一个普通的村干部,在退休后,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的水平,却依靠词典,完成了太平村村史的写作,为太平村人了解和认知太平村客家文化和优良族风、村风提供了翔实而生动的素材。[9]民间客家文化的坚守者,往往成为某一特定区域、某一群落、某一事项文化的传承者,是当前弘扬优良家风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

二、客家优良家风传承的无形路径

东山客家优良家风的传承,除神联、祖牌、族谱家规及传承人等有形载体外,还通过民谣、俗语、山歌、节庆、婚丧嫁娶仪式等无形的文化载体,将优良家风渗透进东山客家人生活中。

(一)《广东小儿歌》潜移默化客家家风

在清末时的东山地区,流传很多客家孩童传颂的儿歌,后来编辑成册为《广东小儿歌》。内容分为两类,一类为“劝”歌,收录19首,另一类为“诫”歌,收录12首,共计收录31首,成为东山客家儿童的启蒙教材。其内容主要包括孝顺父母,和睦家庭;友爱邻里,助人为乐;提倡节俭,反对懒惰;好学上进,讲究人伦道德;诚实守信,反对损人利己;反对沾染烟酒赌博;反对进江湖,信邪教;提倡积德劝化;反对溺杀女婴;提倡俗歌劝世。下面列举一首提倡趁早孝顺父母的歌谣:

桃花树,李花树,

红红白白开无数。

一番大水一番风,

千花万花一夜空。

昨哺看花花正好,

今哺看花只有草。

细子大了大人老,

孝顺爷嫒爱趁早。

民歌描摹春日风景,桃红李白,唤起人的艺术美感的升华,引导进入一个美好的青春人生境界。紧接着一笔宕开,感叹人生世界的风雨飘摇,光阴倏忽。从而烘托人生一个必须珍惜的道理:“孝顺爷嫒爱趁早”。这种潜移默化于无形中的客家家风的传承,成为东山地区客家子弟一种基本的人生常识和人生规条,也成为培育和规范客家人家风的无形载体。

(二)婚丧嫁娶的生命仪式蕴含家风的教化

东山客家人历来重视生命仪式,尤其是婚姻和丧葬是客家人最为看重的两大人生仪式。在这些生命仪式的举办过程中,无处不蕴含着家风的教化。如结婚仪式上,既有长辈对于新人的教导,同时,新人还要拜祖先、拜高堂,向父母敬酒、献茶,行跪拜礼,都是彰显勿忘祖德、孝顺父母的家族美德。在丧葬仪式上,东山客家人不仅要请阴阳师勘验风水、以求吉日,同时还要举行“三献礼”,以示对逝者的深切哀悼,还要念祭文,以叙述诗的形式表现逝者一生事迹,以体现客家人孝道之情、感恩之情,鞭策后辈传承孝老家风。

(三)祭祖联谊弘扬客家优良家风

近年来,随着客家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客家人自我认同意识的强烈彰显和乡下客家人祭祖活动的逐渐恢复,东山客家祭祖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盛况空前。每到春分前后,各类祭祖活动频频开展。东山客家的传统望族,如廖氏、范氏、朱氏、刘氏、锺氏、白氏、巫氏、邱氏、李氏、张氏等,祭祖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众多。一般以吃饭的桌数来统计人数,少者二三十桌,多者达到80桌。2015年春分,石板滩镇廖氏家族祭祖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参与人数达1 800人。[10]

在祭祖内容上,除传统的祭祀祖先、弘扬孝道之外,各地族人还纷纷奔赴宗祠,缅怀祖先,不仅增进了族人之间的感情联系,还成为弘扬和传承优良家风的最好载体。在具体的祭祖内容中,除延续传统的祠祭、墓祭外,还将传统的“赏老”、“育才”等内容延续下来,如对家族长者、优秀学生、五好家庭、孝顺儿媳、家族突出贡献者等进行表彰。同时还定期举行宗族座谈会、联谊会、文艺汇演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宗亲的参与热情,也成为当代东山客家人继承传统优良家风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四)以学术与宗族活动深化家风教育

东山客家家风传承除了单纯的以祭祖、联谊等形式开展活动外,更为家风活动注入了文化的内涵。通过深入挖掘宗族文化、名人文化、姓氏文化等开展系列宗族文化活动,旨在使宗族活动在继承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宗族文化和优良家风传承的新路子。如十陵镇朱氏客家人,以朱氏宗祠为依托,紧扣朱熹文化这一主题,广邀专家学者开展了“朱熹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华区龙潭寺范氏客家人依托范氏宗祠,紧扣范仲淹这一名人效应,成功注册“范仲淹研究学会”并以此展开范仲淹研究。再如三台西平镇吴氏客家人以吴氏始祖迁川三百周年为契机,成功举办中华吴氏第六届恳亲会等。因此,把宗族活动注入文化内涵已成为各宗族组织者的共识和宗族长久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当今家风、族风的培育、传承和弘扬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三、东山客家家风现代传承的启示

东山客家优良家风的培育和弘扬是客家人数百年来积淀珍贵的精神财产,是指引每一个客家子弟向善、上进的精神动力,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家风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一)加强东山客家家风凝练与宣传

东山客家优良家风主要传承于东山客家地区,有些还不被世人所知。这种深藏于民间、隐藏于深山的优良客家家风,凝聚着祖先智慧的教诲、训诫,是客家人数百年来传承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结合当前家风教育,对东山客家家风加以凝练和提升,同时借助媒体,以各种方式在客家及四川地区进行广泛的宣传,使优良家风成为一种社会道德,培养家庭成员良好的家风意识,从而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二)实现家风教育与爱乡爱国教育的有机融合

中国人历来讲求家国一体,具有浓厚的家国情结。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爱国先爱家,爱家才会爱国。家风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事情,更要将家风教育与爱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东山客家地区家风教育为突破狭隘的宗族观念,以深入研究家族历史名人为契机,以举办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对家族文化、名人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整合社会力量,不仅使族人跳出了狭隘的宗族范围,更是从全国视野看待家族家风价值和意义,既扩大了家族家风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激发了族人将家与国进行了有机链接,激发了族人爱家爱国的热情。

(三)家风教育是支撑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生动体现

随着清明节列为法定传统节假日,近年来全川各地掀起了寻根问祖热潮。以姓氏文化为载体,以修谱联谊为内容,以缅怀先祖、和睦族亲、教育子孙为主题的家族、宗族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众多的四川人以各种方式、途径前往湖北、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寻根谒祖,这种深厚的祖籍情结、故乡情结,是深深源于中华民族传统而持久的孝道思想的生动体现。“孝”是延续在中华儿女血脉中最柔软、最执着的一份情感,是维系家庭和睦、宗族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情感依托。这种通过个人、家族或姓氏联谊会形式的联谊、寻根、修谱行为不仅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当代传承,更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增进宗亲团结互助、创新社区管理方面进行了新的实践和提出了新的思路。

当前,面临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人为核心的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在本质上就是要坚守住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姓氏联谊、寻根活动则成为广大民众自我坚守、自觉传承、共同构建精神家园的生动体现。

(四)强化对民间家风传承人的抢救和民间文献的整理

在城乡一体化加剧的今天,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面貌更是发生巨变。随着城市的迅速崛起,位于成都这座特大城市的东山客家地区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客家人搬离了乡村,失去了土地,客家传承者年事已高,逐渐凋零,散落于民间的宗祠、祖坟、老民居及众多的族谱、契约、唱本、碑刻等民间文献日益消亡。民间传统文化及其载体——乡村的日渐衰落,为家风的传承与弘扬带来极大的障碍。目前家风传承越来越趋向于小家庭教育,而没有形成大家族的整体合力。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抢救一批具有典型代表和示范意义的家风传承家族、传承人、传承场地、传承文献、传承内容,在广大的民间留住我们优良家风的根脉。

[1]谢桃坊.成都东山的客家人[M].巴蜀书社,2004:7.

[2]陈世松主编.四川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6.

[3]柏合镇光绪版《张氏族谱》[Z].四川客家研究中心藏.

[4]义合镇民国版《黄氏族谱》[Z].四川客家研究中心藏.

[5]陈世松主编.四川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5.

[6]西平镇民国版《谢氏族谱》[Z].四川客家研究中心藏.

[7]威远县光绪版《崔氏族谱》[Z].威远县方志办藏.

[8]客家葬礼送别客家文化的传承人[N].成都商报,2010-04-23.

[9]冯敏,钟培全著.成都东山客家太平村[M].天地出版社,2005.

[10]四川巴蜀文化研究会编.巴蜀廖氏[J].内部资料,2015(2).

(责任编辑:刘晓红)

2017-01-12

苏东来(1981-),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B823.1

:A

:1004-342(2017)04-36-05

猜你喜欢

客家人东山宗族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