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中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策略研究

2017-09-11严雷

现代交际 2017年18期

严雷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育领域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热门话题,而多元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阐释了多元文化理念,适应当前教育发展方向。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育教学研究,更深入地捕捉和讨探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达到更好地阐释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特色的目的。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学科教育 外国文学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形成了大融合,多元文化这一概念日益深入,给我国造成了深远影响。

一、多元文化的研究现状

多元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其发起主要源于国家内部多种族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碰撞所造成的摩擦与融合。多元文化教育是文化多元主义制度化的过程和其在教育体制中的反映,旨在公平、民主与信念的基础上,尊重各个民族文化,鼓励接受异质文化,摒弃民族冲突与隔膜,倡导民族平等与民族文化大融合。

多元文化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各界的推崇和好评,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检验,这一理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教育模式,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20世紀9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由西方引入我国,引起中国教育界继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等教育理念之后的新一轮大讨论。近年来,针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如教育理念研究1994年就有学者论述了《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发展初探》,1997年滕星曾发表《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等文章,将国外多元文化理论引入并结合本土教育特色加以研究。随着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研究者对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逐步进行深度阐发、分析与评价,更深入、具体地研究这一教育理念的方方面面,如多元文化教育与教材编选及使用的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研究等蔚为壮观的研究成果。

我国研究者就此角度研究起步,理念研究历经一个转型,从民族教育的小圈子转向更为开阔的理论建构,越来越趋向文化之域,在研究中能够以批评的态度对待国外教育理论的引入、借鉴和吸收以适应本国教育实际,与当下教育教学现状相结合拓展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为我国今后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研究

相较于早期多元文化旨在平复各种族之间文化冲突这一目的,现今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加具象化。随着国与国的亲密接触,多元文化更加侧重对于异质文化的接受与融合,各种文化的相互促进,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研究这一论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利用各学科教学平台搭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关于多元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思考》《多元文化视域下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等,从历史学科到中文学科,从音乐教育到少数民族教育,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体系。由此,本文就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中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与教学符合并适应当下中国教育理念的研究方向。

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尤其严重;大多数研究仅仅从宏观视角出发,未考虑到教学中的文化冲突和碰撞等具体问题;教师未意识到外国文学教学可作为贯彻多元文化教育良好场域,文本解读与案例设计缺乏在教学中的实际运作与反馈等。将多元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是全球化语境的必然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理论研究,必须重视多元文化教育与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相融合的薄弱环节——实践研究。

三、多元文化在中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中的策略研究

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国人了解外国文化的有力途径,通过外国文学的阅读与学习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异质文化的差异,情感态度的不同,意志情致的区别,在接受与批判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的融合与统一。然而由于中学语文课时间紧任务重,使外国文学作品受到大家的忽视,教师和学生们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外国文学规避考试的这一特点,使得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时间比例大幅度缩减,这一点从外国文学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就可以看出(1/5)。即使老师们重视外国文学教育,也只是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作家、作者、作品背景等方式寥寥带过,致使学生印象不深刻,理解不透彻,只知其名而不解其意。那么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学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提升外国文学的趣味性,达到多元文化融合的目的便成为重中之重。

(一)用心导入, 引发思考

在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沿袭一贯的背景、人物、三要素的窠臼,难以创新。这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深透地理解,只能简单地了解和记忆。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好的课文导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便成为重中之重。

如在《守财奴》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列举世界上的四大吝啬鬼以导入课文。这样的导入更注重知识性而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陷入记笔记和强化记忆的怪圈。而有的教师则采用情感导入法,在开始上课时教师说:“一个男人他生活富裕,有很多钱,有美丽的妻子和听话且可爱的孩子,那么你们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学生肯定会说“幸福美满”“温馨和睦”等,这时教师马上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和认识的男人有着这样的家庭却有着非常不幸的结局,我们来一起看看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导入和情感反差的方法,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失突出文章重点,也就是对葛朗台的性格思考。

又如《老人与海》《音乐之声》《威尼斯商人》等外国作品,早已耳熟能详,对于学生来说不如使用简短的影视作品来导入更具吸引力。而如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变形记》等,上课时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置“你看教室墙上的斑点你会有什么联想?”“如果现在你变成一种动物你会怎么样?”等问题导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课文学习使其印象更加深刻。endprint

(二)课堂讨论,多向解读

外国文学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无论是信仰、文化、思想、写作方式都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造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隔膜感和对异质文化的冲突与不理解。这就要通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多方引导,不要给课文直接确定基调。

如《老人与海》的阅读中,我们都知道作者是在宣扬老人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可是有的学生会说:“面对生命威胁的时候,明明可以放弃抗争,为何要傻傻的坚持呢?”这时我们会不会因为不符合文章基调而完全否定學生的意见呢?当然不应该,我们应该支持学生的各种观点,在师生的讨论和辩论中,让学生更客观地感受外国文学的文化精神。对文本的多向解读,能更好地体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对人物的情感,并在学生与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感受中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差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外国文学作品。

(三)对比探究,开阔视野

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对比方法已经成为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如外国文学之间对比《守财奴》中的葛朗台和《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热爱生命》和《老人与海》及《鲁滨逊漂流记》中对生命的热爱与坚持等。中外对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样是爱情悲剧表现方式却不同。

相较于作品之间的对比,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思想与情感的对比。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可以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联系起来。又如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这篇文章,是一个父亲在面临十四岁女儿的“什么是爱情?”这一提问时复杂情绪,字里行间都体现着父亲对于女儿的爱与关怀,谨慎而委婉。我们在学习这一文章时便可以对比中国父母在面对14岁女儿谈恋爱时的态度加以对比,既能充分地理解外国人的教育思维方式,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的研究热点,如何将多元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中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的多元解读,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从理解、尊重、鉴赏的视角审视对方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在比较和鉴别中增强学生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郑金州.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2]余海波.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11-13:4.

[3]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M].济南: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

[4]钱民辉.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关系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与田野工作[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谢宁.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1995.

[6]周鸿.当代文化冲突与素质文化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