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下的江湖悲剧
2017-09-10卢黎黎
卢黎黎
【摘要】:电影《十面埋伏》以唐大中十三年为时间节点切入,以反官府组织“飞刀门”与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叙述铺垫,在两方明暗斗争的大框架下,建构了金、刘捕头与飞刀门帮主之女柳小妹的三角恋情。别具一格的创新镜语也为影片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与审美性,两重性身份构筑了立体化人物形象,性格也趋向多元。电影的叙事内涵摒弃了张艺谋《英雄》中的政治观与历史观,从人性角度进而解读情爱观与敌我观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文将从电影的叙事时空、叙述伏笔、镜语分析、叙述结构方面来分析《十面埋伏》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十面埋伏》;叙事时空;叙事伏笔;镜语分析;叙事结构
《十面埋伏》是张艺谋所导演影片中擅长处理的情感话题,沿袭了精致主义的拍摄风格。一改往常浓墨重彩地渲染历史文化底蕴的叙述形式,转而将焦点定格在主角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中。相比用暴力争夺话语权的“荆轲刺秦”典故相比,《十面埋伏》更倾向于探索侠义精神内核下的侠义情怀。影片整体基调趋于段落式的释疑,借助演员的神态、动作、对白以及背景音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升华。张艺谋精益求精的选景为镜语力量提供了实际的依托,创造性地使用光学透镜与长焦距拍摄通过画面向观众传递“情语”与“景语”的灵活转换。
一、叙事时空——“三天、三月与三年”
电影《十面埋伏》中,时间线并不是明显的叙事线索。故事背景并未从情节中体现,张艺谋在处理叙事空间时,刻意弱化了官匪之间双方对峙的背景,强调突出反映柳小妹与金、刘捕头在短短几天之内的个人结局与叙事内涵。为了避免观众的认知偏移,剧情开端便采用了文字形式,直观地交代了叙述时间为唐王朝公元八五九年,且交代了政治背景的大致情况:皇帝昏庸,朝廷腐败,内乱四起。引出故事讲述地点为长安城,叙述对象为民间组织“飞刀门”。故事背景几乎是一笔带过,但是从“飞刀门”广受百姓爱戴这一方面,便向观众传递了“飞刀门”亦正亦邪的双面性,也暗示了人物身份的两重切换,为影片人物身份的揭秘奠定了基础。
电影叙述脉络可大致分为两大块,金捕头以随风大侠的身份与小妹共同进退为第一部分,三人身份的公开与小妹感情的变化导致的悲剧为第二部分。其中对于时间段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对话来呈现,金捕头与小妹的相处中,两人由陌生到相知再到相爱的短短三天,影片通过金、刘捕头的谈话透露出历时三个月抓获“飞刀门”帮主柳云飞,而刘捕头对小妹的痴情则是三年之久,从时间的比对中也就不难理解小妹的选择所导致的悲剧结局。
影片的叙事空间与《英雄》相比,略显清淡与素雅,场景变换也主要在牡丹坊或是山野之中,牡丹坊着重表现的是小妹的精湛舞技以及封闭式叙事场景所传递的暗流涌现,而带有异域风光的山野则是采取开放式背景,以天地作陪,有意无意地烘托出江湖人士的倜傥风流与清奇风骨,与金捕头的“随风大侠”称号相吻合,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传奇色彩。
二、叙事对象——双面身份的揭示
《十面埋伏》并非以危机中的层层险境来表现官匪双方的对垒,而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人物扑朔迷离的身份特征上,伏笔的设置便是吸引观众探求故事结局的动力,这种“饥饿营销”式的影片打开方式便成就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
抛却次要人物不谈,首先是金捕头的身份揭示,这是主角中悬念性最弱的人物,从刘捕头在影片起初对金捕头的试探,假意使金捕头接近小妹,在之后“游戏佳人”的逢场作戏中,导演刻意将两人之间的爱情与官匪斗争结合,使观众陷入真假难辨的立场,途中多次萌生的性意识更是挑逗着观众的思维。但是很明显,金捕头忠于官府,表面以情场老手的手段与小妹周旋,暗中与刘捕头互通有无。其次是刘捕头,相比金捕头的直观性,刘捕头这一角色塑造更为多元,从代表官府的利益的捕头到作为“飞刀门”安插在官府的内应,人物立场更是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使得观众在本已错综复杂的情节中如同雾里看花。刘捕头为其身份揭示打开的缺口主要着眼于情感方面:对小妹舞技的称赞,对金捕头的忠告“千万不要假戏真做”、“别让佳人乱了你的心性”,当身份揭秘后,这些关心的说辞更显得另有深意。小妹的身份揭秘是针对金捕头而言的,影片一开始就借刘捕头之口暗示了小妹的真实身份,且借这一特殊身份诱使金捕头以身试险。从深层次挖掘其实可以看出,小妹的身份揭示不仅是推翻了眼盲、舞妓的谎言,还揭示了她对于金捕头的那份隐藏于心却难以宣之于口的爱恋,身份大白也伴随着情感大白。叙述形象的多面性也正迎合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建立起来的江湖世界,以正邪的对抗来渲染江湖的险恶与无奈,用层层虚伪的谎言和伪装来包装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镜语分析——镜头下的江湖透视
影片的视听语言是武侠电影的一大亮点,镜头、音乐、蒙太奇等影视艺术手法的结合,使电影更具有观赏性,尤其是小妹“仙人指路”的一段经典舞蹈。场景的选择体现了张艺谋精致主义的审美要求,从演员的服装、舞技,牡丹坊的雕梁画栋,圆形封闭的场景,萧肃律动的背景音乐,都将各人的心事暗藏在风情万种的舞姿中。对于宏大的水袖击鼓画面,采用了近景拍摄以及特写镜头的快速剪辑,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性,一方面展现了小妹不凡的舞蹈功力,另一方面暗示了人物身份的可疑性与多面性。
此外,《十面埋伏》创新了动作场面的拍摄手法,在小妹与金捕头逃亡于树林的镜头中,采用光学透镜来呈现林間繁盛的景象,同时,采用长焦距镜头拍摄人物急速奔跑的画面,在光影变换中刻画金捕头与小妹人为塑造出的险境,突出逃亡的危机感。“仙人指路”中悬浮的芸豆,金捕头解救小妹时悬浮的箭矢,镜头中几近定格的画面极大程度的展现了速度感与时间的凝固。“张艺谋注意汲取以徐克、李安等港台新武侠电影的成功经验,大量运用电脑制作特技,显示出武侠大片与高科技技术完美结合的奇异景观。无论是《英雄》中的流矢,还是《十面埋伏》里的飞刀,諸多冷兵器通过各种特技处理,甚至比枪炮还更具威力,进而给予观众造成更为强烈的心理震撼。”
正如卓别林电影拍摄中所表达的,远景适合动作语言的表达,近景和特写适合情感的细微流露。对于小妹这一人物形象,影片多给予近景甚至特写,来描绘其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而打斗场面则选取远景甚至大远景,俯拍与仰拍结合,俯拍展示场面的宏大、人物的孤立无援及情况的危急,仰拍作为烘托人物形象并补充人物神态变化,作为画面语言的解释,这一手法在花海一战中尤为深刻,也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才奠定了金捕头与小妹的爱情。
四、叙事结构——典型叙事的矛盾迁移
根据好莱坞经典叙事原则,《十面埋伏》也将情节设置为困境、冲突、解决,但是与好莱坞模式不同的是,影片虽然以线性叙述为大框架,但包含了官匪斗争与情感斗争两条线的交叉进行。张艺谋巧妙地将政治背景从故事叙事中隐去,转而将矛头指向三者之间的情感纠葛,影片的结局也并未体现政治斗争的明确结果,而是以一首《佳人曲》为背景,定格雪地中三人的各自命运。首尾呼应的音乐,贯穿小妹与金捕头从初识到相爱这段过程,引发了观众对于人物身份及人物情感的深层思索。三人极力掩饰的虚假身份,最终因日渐清晰的情感而支离破碎。同时,一切明了的结局对于小妹来说更是一次抉择,在帮派与官府的不相容的情况下,她作为帮主女儿,爱上了官府的内应,这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就将冲突激化。所谓的两条线索也逐渐融为一体,政治线为情感线让路,结局也暗示了政治斗争对小人物的情感碾压,增强其悲剧力量。
参考文献:
范志忠 . 当代电影思潮 .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