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得意忘言”论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2017-09-10赵丹
赵丹
言意关系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其相对性和有限性,许多东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就是一种言说的痛苦。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是指既运用了语言,又传达出了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得意忘言”论的由来、内涵等的梳理,使人们更清晰地了解这一理论,以及它对于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一、言能否尽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语言到底能否准确表达人们想表达的意义呢?言意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言可以尽意吗?有人认为,言能尽意;有人认为,言不能尽意。
(一)言能尽意论
1.孔子
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孔子认为语言非常重要,能表达出人的感情,并举例晋伯取得成功就是凭借巧妙的言辞。孔子还提出过“辞达而已矣”,认为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要适当、贴切、达意,其对言辞表达感情这一方面持非常肯定的态度。
2.孟子
《孟子·尽心章句下》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孟子也是主张言能尽意的。他认为,语言能表达人的思想,只是牵涉到是否善于运用的问题,善于表达的人,可以运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表达悠远丰富的意思。
3.荀子
《荀子·正名》曰:“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
(二)言不尽意论
1.老子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不言之教”。他们认为语言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准确表达思想。《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认为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子发现了语言的有限性,但他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而庄子则不同,不仅发现了问题,也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2.庄子
《天道》篇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强调语言的局限性,认为语言不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他认为言不能尽意,圣人之意是无法言传的,用语言文字无法真正体现圣人之意,只不过是方便之辭而已。
二、“得意忘言”论的产生
由上文可知,言与意,即说与被说者之间存在矛盾,是一种悖论。因为语言虽然是人们每天都用的工具,但它是相对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有时不能准确表达人的思维内容。当牵涉到人潜意识层面,就更加不能准确表达。特别是谈到“道”的问题时,人们又该怎么说呢?“道”到底是什么呢?可以说,大道是不可言说的。这就是语言的有限性。但反过来,人们表达一件事情时,如果不用语言,又用什么呢?音乐、绘画等表达方式,还是不如语言的,所以人们还是得用语言。这就是言说的悖论,语言有局限性,但必须用语言。
庄子的“得意忘言”论就是基于以上的基础产生的,是为了解决言说的悖论这一难题。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他们不仅‘说了那‘不可说之‘道,而且‘说了洋洋洒洒、漂漂亮亮十余万言,倾倒了古今中外无数热爱智慧和诗意的人们,而且没有因此而落入‘人而不天的窠臼;他们触摸了语言言说的极地边界,将那天空中最美丽的云彩和霞光织入了自己的锦绣文章,但并没有因此而将自己置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那么庄子的“得意忘言”论到底是什么呢?
三、“得意忘言”论的内涵
“得意忘言”来自于《庄子》中的一段话。《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段话说明,言只是说“道”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想得到真正的“意”、真正的“道”,必须要忘掉“言”,挣脱“言”的束缚。
因为语言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拘泥于“言”,就会死于句下。如果仅仅依靠语言,可能会了解一部分意思,但不能了解全部。这一点与海德格尔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知识为了开辟道路,语言给出的不是意义本身,而是通往意义的一条道路,人们必须挣脱语言的外壳,探寻它的内涵,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人对语言非常重视,这可以说是“语言本体论”。而庄子认为要“得意而忘言”。这两点有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庄子认为,言不能尽意,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要得到“道”,必须挣脱并且是主动挣脱“言”的束缚。
在中国人看来,许多东西需要体悟,是不可言说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说,可能反而说不了什么。有的人夸夸其谈,可能什么也没有说;有的人沉默不语,可能说出了许多。中国人认为的“道”,应该是借助语言,以暗示的方式让“道”自己显现。这里的意义需要自己去体悟、领会。
而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在他看来,有语言才有存在,语言让存在显现。语言通过道说的方式,使存在显现出来。语言给存在以生命,使得世界得以显现。因为语言通过道说的方式使存在显现,任何物的存在都在词语之中,词语通过命名的方式将事物召唤到近旁,所有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世界。所以说,有语言的地方,才有世界。
对于“得意忘言”论的内涵,海德格尔的观点与庄子有相通之处。庄子强调语言只是工具、只是手段,他打破了前人对于语言的痴迷,为解决言说的悖论提供解决方法。“得意忘言”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于语言有了新的认识,使得人们既运用了语言,又不至于死于句下,使人通过语言文字的象征意义去领会真正的“意”。庄子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于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许多更加丰富复杂的思维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人们就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向,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补充它、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内容,这就是“得意忘言”论的真正意义。endprint
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给出的仅仅是道路,必须通过道路寻求意义,只有透过语言,并且摆脱语言,才能理解真正的“意”。词语崩解处,一个“存在”出现。这与庄子是相通的。
四、“得意忘言”论对文学理論批评的影响
(一)王弼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玄学思想在认识论上以“得意忘言”为基本方法。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中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王弼认为,言和象都是有限的、有形的,而意是无限的、无形的,言和象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人们要通过言和象去领会“意”。这种思想正是深受庄子影响的。
(二)严羽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它强调“别材”“别趣”“妙悟”等。其中,“妙悟”说可以说是受庄子“得意忘言”论的影响。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严羽认为,诗歌艺术的奥秘,不在于语言的表达,而在于要用内心去感受和体验,即“妙悟”。诗歌艺术有其特殊性,人们要凭借直觉思维去感受。
(三)王国维
庄子的“得意忘言”论对于“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是对意境理论论述最全面的一位文学理论批评家。《人间词话》是他的代表作。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的概念比较宽泛,“意境”概念则比较窄,意境专指文学艺术中的境界。
王国维认为意境要有“言外之味”。这一点正说明他受庄子的影响,而且对于古代关于意境的论述做了总结。此外,他认为意境应该有真实之美。在创作过程中,只有描写真实的大自然或人的真情实感,才可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激起人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我之境”是指作家带着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使得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着人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是指作家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物之中,使读者看不出作者的情感。这是文学创作的两种不同类型。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文人一般比较重视“无我之境”。
五、结语
庄子的“得意忘言”论是为解决言说的悖论而产生,提出语言只是工具,要借助语言,从有限的词语中,发掘无限的意义。以此为开端,后世文人深受其影响,并不断对其进行发展深化。从“得意忘言”论到后世的“妙悟”说、“意境”说、“味外之旨”说等,人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传承与演变。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和精神,从而为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提供借鉴。
(四川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