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理论下高职班级凝聚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7-09-09雷文珺李青张丹
雷文珺+李青+张丹
摘要:班级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台。培养凝聚力强、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校园和谐。本文从“学生自身需求”的角度着手,指出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根据班级凝聚力欠缺的原因寻找对策,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职 需求 班级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130-02
一、高职院校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意义
(一)增强班级凝聚力有利于满足学生社交需求
学生同样是社会人,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特别是现在的95后或者00后,他们具有个性,喜欢张扬,爱交朋友,希望在生活中受到别人的注意、接纳、关心和友爱,在感情上需要一种归属感,而班级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是同学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班级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内心归属感的构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增强班级凝聚力有利于满足学生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获得社会肯定的需求,一般分为内外尊重两类。高中阶段,成绩的好坏成为学生满足尊重需求的唯一途径,很多高职学生正是由于自身学习能力较弱、尊重需求未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自暴自弃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当其步入多元化评价的大学阶段,需要一个包容团结的环境将其唤醒和保护,从而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肯定自己,并且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三)增强班级凝聚力有利于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最高一层需求,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而这一进步过程需要不断尝试、修正和提高,一个充满关爱的班集体能够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给予学生包容的鼓励,给予学生正能量的肯定,不断激励其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丰富其精神世界。
二、高职院校班级凝聚力欠缺的原因
(一)集体共同目标缺失
现代高职教育秉持终身教育理念,其重要的支柱之一乃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而此处的“共同”“一起”首先应建立在共同目标基础之上,且此处共同生活范围指的是大社会。对于高职大学生踏入社会前的班级小范围而言,有着共同愿景、实现班集体共同目标,是学会在大环境下共同生活的前提和铺垫。学生刚离开课业繁重的高中阶段,进入到“全新”的大学阶段,难免一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缺少自我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目标的作用在于指明方向,凝聚人心。
(二)班干部队伍松散
班干部作为班级的骨干力量,对于班级的凝聚力常常发挥无比重要的作用,决定着班级的精神面貌。但是在实际班级建设中,班干部较难拿捏自身的角色,要么紧紧依靠老师,当老师的传话筒,失去同学的基础,导致工作难以展开;要么一味拥护同学,包庇同学,没有原则,做部分同学的“老好人”,久而久之,丧失了领导能力,进退两难。同时,班干部之间时常因为意见分歧,缺乏沟通,导致内部矛盾出现,起内讧,给班级同学树立了极为不好的榜样。
(三)学生个性差异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和敏感期,同时因为地域、家庭情况、生活行为习惯、情感需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不同,个性差异大,大多数比较任性、自私、散漫、缺乏团队精神,不积极参加班级学校各类活动,自我认识不足,对事情的认识又过于偏执,对班集体的荣誉视而不见,不管不顾,常常出现因某个“相似”之处而形成“孤立”的小团体现象,难以真正融入班集体中。
(四)辅导员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起了关键的影响作用。由于辅导员事务较多且较琐碎,常常忽视班级凝聚力的培养,表现为主要通过班干部传达信息和精神,关注班干部的成长,对其他同学们的性格、爱好等了解不够全面,并忽视学生主体性作用,长此以往,班级事务除了少数班干部参与,其他同学都漠不关心。
三、高职院校班级凝聚力培养途径
(一)用共同的奋斗目标来激励班级凝聚力
共同的目标是任何一个组织构建的必备因素,班级作为一个正式组织,必须依靠目标的引领,实现班级的团结共进。在制定共同目标之前,应全班充分讨论,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畅所欲言各自的需求和个人目标,进而探寻共同集体的目标。刚步入大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自主讨论,形成统一规范的班规班纪,互相监督互相幫助,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参加活动比赛之前,充分探讨班级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确定本次活动的共同目标,提高全班同学的参与度,从而使每一次集体目标的完成,都是全体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让全体同学共同分享快乐和进步,提高全班同学对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和班级凝聚力。
(二)用科学的班干部管理方式来构筑凝聚力
班级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工作。在班干部的选举中,首先应细心观察,优先推举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为人正直的同学;其次应充分听取班级同学们的意见,发扬民主,全班投票选举;最后设置必要的考核期限,目的在于帮助其认识自身的角色,并不断适应。在班干部的培养中,首先注重团队精神的构建,通过素质拓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同学们在实践中相互了解、相互关爱、相互合作,建立深厚的友谊,以班干部队伍的团结带动全班的团结;其次注重培养班干部的沟通能力,班干部作为老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沟通能力尤为重要,也是同学们信服的重要因素;最后注重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意识,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紧急事件时,班干部应沉着冷静,安抚同学们的情绪,勇于承担责任,互相依靠。同时,定期召开班干部工作会议,及时听取班干部的意见和工作总结,提高班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有问题的班干部既做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也注重个别的交心谈心。
(三)用关爱和包容来融合班级凝聚力
著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同学们因为学业,从不同的地方相聚在一起,要学会求同存异,学会理解,学会包容,这是踏入社会前的一门必修课。对于老师而言,除了严格要求之外,平日里应多进班级,多下寝室,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关心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给予同学们“家”的温暖,给予他们展示个性的机会,少批评,多支持;同时,应给予“后进生”“调皮生”关注,不放弃、不责怪、耐心劝导其改正自身的行为,并积极鼓励和肯定,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满爱和包容的班级,凝聚力怎么可能不高呢?
(四)用公平和信任来强化班级凝聚力
一次“不公平”的推优、一次“不公平”的竞争、一次“不公平”的认定等都会使班级凝聚力不断瓦解,因此在班级建设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发现“不公平”,及时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及时化解“矛盾”,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法,建立相关制度,畅通学生反馈途径,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同时,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信任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偏心”、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家”的建设管理,不断强化班级凝聚力。
总之,班级凝聚力的构建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使同学们发自内心去维护它,进而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赵琴.马斯洛需求理论下大学生手机社交行为探究及引导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6):45.
[2]胡彩霞.由“乌合之众”向“共同体”转变的高职班集体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4(7c):69.
责任编辑:孙 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