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古诗词中的“悲秋”情结

2017-09-08杨晓蓉

今日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瘦马小桥流水悲秋

杨晓蓉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如何在其中传递中国的文化,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下面以“悲秋”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悲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那么,古人缘何“悲秋”呢?通过研读“悲秋”之作,我归纳出以下几个“悲秋”原因。

哀物华凋零,满目萧瑟。秋天,万物成熟,是喜庆丰收之季,但盛景短暂,很快所有植物开始转向凋零,自然的景色发生了变化,没有了昔日的郁郁葱葱。尤其是深秋时节,昼短夜长,秋风瑟瑟,秋雨绵绵,是一种景物肃杀的自然环境和阴霾冷湿的天气。情随物迁,如此悲凉、深沉、幽远、萧瑟的氛围,正好给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愁苦的机会。当他们把这种情感融于笔端时,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便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的悲秋情怀,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悲秋的文化沉淀。古人描写这种秋景最详尽的莫过于欧阳修的《秋声赋》了。

悲时序变迁,韶光易逝。作为一种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进而影响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构成。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古人总结经验,发现庄稼植物春生、夏荣、秋凋、冬残,从而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大自然的季节变更和生命的律动也引起人们强烈的生命感动,由此联想到人的生命就像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也有由盛而衰的客观规律,从而体悟到人的生命的脆弱,产生强烈的生命感叹,哀叹青春易逝、人生苦短。

如,屈原在《离骚》中感叹:“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面对季节的交替,诗人想到的还有美人迟暮,青春不再。清代诗人赵翼也以嬉笑的口吻写道:“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秋风吹红了枫叶,却也让人华发早生。

思故园遥远,亲人难会。秋风渐起,意味着中秋、重阳佳节已不远,再过不久,还有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若能亲人团聚,共享天伦,那是何等乐事。但还有很多人或因经商,或因求学,或因赶考,或因求仕等各种原因而羁旅他乡,再面对苍凉景色,他们心中怎能不悲不愁呢?

“枯藤老树昏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这首《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夕阳西下,鸦雀归巢,可以想见,当牵瘦马行于西风古道的诗人,面对枯藤老树昏鸦的荒凉,一回首,看到的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情场景,怎不令人断肠?

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将客居他乡的游子的心绪写得淋漓尽致。

悲秋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其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其调子也永远不会停歇。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瘦马小桥流水悲秋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叶茂林作品
小桥流水人家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悲秋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西风瘦马,残阳尘沙
能不能做朋友,要先看他的卫生间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