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研学旅行玩出名堂来

2017-09-08沈旎

今日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游学景点研学

沈旎,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校本课程。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历程中,难见对“行万里路”的关注,只能徒生羡慕。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求建设研学基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和线路。我国学生研学旅行提上了议事日程,“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终于有了政策保障,“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学习”(顾明远语)成为可能。

一时间,研学旅行的经费、安全等问题成了热议的话题,各地研学旅行的营地建设也如火如荼,这些因素确实是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保障。但笔者认为,“旅行”真正起到“研学”的作用,最为关键的可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笔者收集到一些类似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设计,有的类似于旅行社提供的日程安排,主要呈现旅行的时间、行程、注意事项和主要的景点;有的方案除列举了行程和景点,还附有景点的介绍,以及围绕景点提出的几个简单的问题;部分研学活动为学生设计了研学手册,由旅行行程以及大量研学日记白页组成,这无形给轻松的研学旅行带来了繁重的纸笔作业压力。

从“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的角度看,当前的研学旅行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或课程要素缺失,或仅仅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的浅表体验层面,或仅以景点的了解为主要学习内容,难以达成研学旅行作为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或者简单地重复学校的知识学习方式,只不过将学科知识换成了景点知识而已,不顾及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研学旅行“玩出名堂来”?如何优化当前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呢?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回答了研学旅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么样”,它使得研学旅行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旅行,更具“研学”的意味,它是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的重点,也是各部门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纽带。

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从单一到多元

一说到旅行,人们往往会想到远处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在研学旅行设计中,也多关注景点和风景名胜区相关知识,常常以对自然风景、乡土乡情以及文化特色的了解为研学旅行的目标。毋庸置疑,这些是研学旅行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一部分,但倘仅有这样单一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往往会忽略旅行过程中的意义,消解了学生的深度参与与体验。

“风景在路上”,研学不仅只在到达景点和基地才开展,研学旅行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机会。比如,行前,统筹行程安排,预先做好行前攻略,做知识及行装的准备过程,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规划能力;在行程中,观察自然植被、人居建筑,结识旅行同伴,与不同的人接触相处,是促进学生社会理解与参与能力提升,唤醒学生检审生活意识的契机。

浙江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有到日本“手拉手”学校进行毕业研学旅行的机会,这所学校为孩子们设计了丰富而有趣的研学旅行过程学习项目。

一是地图的认读和使用项目。为孩子们提供地图,行前在地图上标注旅行经过的地点,画出行程的路线,学会在旅行过程中使用地图,根据查找的资料,标注出当地特别的风俗人情。这个项目设计很好地与地理知识学习相结合,体现了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

二是社会考察项目。比如在旅行过程中,自主学习怎么办理登机,怎么使用机场自助值机,怎么在飞机上找座位等。体验并观察日本新干线的线路、票价及运营情况,比较日本城市交通与国内所在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等,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并理解社会,增强社会参与能力。

三是社會参与项目。比如,行程安排到日本一所小学进行参观交流,研学交往项目要求学生结识不少于二名日本小学生,合影,签名,并记录交流的主要话题;有一晚入住当地居民家中,研学文化理解项目要求学生记录所住居民家的地址,绘制房屋的结构,并与居民交流,了解其主要工作,签字,合影,并做话题记录等等。

这些研学旅行项目的设计,渗透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带着有趣的学习任务去发现,去参与,增强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能力,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通过在行程中与一景、一事、一人、一物的相遇,从细处观察、发现和理解更为丰富的自然、社会和自我。

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方式——体验式项目模块

当前,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多以“走一走,看一看”的参观活动为主,比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风景名胜等,听导游或老师的介绍或讲解。但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乐于逗留的地方往往是可以直接动手触摸、体验的区域,如何增强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体验性与互动性,减少那些仅以“看”或“听”为学习方式的眼睛课程和耳朵课程呢?不少研学旅行基地进行了自主的探索。

比如,以问题为主线的研学探究。在前面所说的六年级的日本毕业游学中,安排了温泉、周恩来纪念馆、平安神宫、浅草寺等景点的参观活动,日本特有的温泉文化与当地的地理地质特点有关,平安神宫、浅草寺则是佛教文化的东渡的留存,周恩来纪念馆涉及中日交往的历史,行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研学手册里提供简短的图文介绍作为学习支架,通过网络投放给学生。一方面由学生根据前期了解的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设计一些问题作为引导。对问题的探究有利于提升研学旅行体验的品质,同时将校内的学科所学,与校外的研学有机地整合起来。

再如,博物馆设计的“寻找化石”体验项目。在参观化石馆听讲解后,学生并没有止步于惊叹化石的精美与神奇,而是在学习区尝试在众多的石头中发现化石,用工具在仿真“化石”模具中清理出“化石”中的鱼、昆虫、植物等。导游讲述化石形成过程的假设时,孩子们探究时专注的神情,有所发现时的兴奋溢于言表。这些体验项目的设计突破“听”和“看”浅层学习,不是像讲课一样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不是强调参观的知识性,而是把培养思维习惯、研究习惯、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习惯放在了研学旅行的第一位。endprint

各地的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自然景点都不妨根据学生的年段认知特点,设计出“有趣、有料”的分年段体验性实践系列项目,逐步形成可供不同学段学生选择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块,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的可持续性和效度。

优化的研学旅行课程体验性实践项目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联结性:基于学生年段本有的认知经验,有效地联结学生的学科学习,让知识连接真实的世界,联结体验与思维。

2.趣味性:在开放多元的学习场景中展开,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研学动机,用翻转的方式重构学习流程。

3.意义感: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程设计清晰,有逻辑,学习支架多样,基于体验建构与目标相匹配的学习意义,用自我反思建构取代外在分数评价。

4.实践性:用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有一定复杂性,涉及多学科知能整合,挑战学生的高阶思维。

5.成果性:项目任务有明确要求,能够在完成研学任务的过程中,与社会、人、自然产生多维生动的互动,并生成可分享的成果。

研學旅行的品质的高低并不在于经过的景点和风景区的多少,而在于研学旅行过程中,孩子们是否基于一系列实践项目获得了深度有意义的体验。当然,研学旅行过程中,也并不是项目任务越多越好,过多的项目任务会影响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兴趣。每次研学旅行可围绕不同主题,选择有层次的项目序列,保持学生研学旅行学习的连续性。

研学旅行课程过程管理与评估——以游学手册为支架

研学旅行在具体实施时还有一些管理和评估问题需要考虑。一方面,因为研学旅行发生在户外、校外,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课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有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所以,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要保障研学旅行的有序和有效,教师指导仍不可或缺,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指导如何能伴随和跟进学生的研学进程呢?另一方面,如果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需要考虑研学旅行效度的评估,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如何在研学过程中获取记实的表现性评价依据呢?

可以尝试以游学手册为支架的研学旅行课程管理与评估方式,不同于通常包含大量白页的游学日记本,它可以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游学基本信息。比如本次游学的主题及意图说明,学生的游学申请,家长告知书(家长签字并留下联系方式,作为游学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的依据),家长对学生的游学期待,游学装备清单,游学注意事项,游学基本行程,游学目的地的信息以及关于游学“我”(学生)的期待和问题,与游学项目学习相关的准备。这部分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在行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知识上的准备,明确研学目的和期待,同时在旅行过程中,也方便学生回顾与查阅。

二是游学项目的学习记录。比如选择的研学项目名称、项目任务及要求、学习记录、项目评估指标、相关学习提示及学习支架等。这部分内容设计依据学生选择游学体验项目,旨在跟进项目学习的进程,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记录学习结果,为游学项目的自主评估提供记实性表现的依据。

三是游学小结部分。包括游学大事记、游学总结,不仅可用文字,也可采用制作游学微电影、简报等有趣的方式,回顾、交流并分享游学的过程和收获。也可包含家长感言以及教师对学生在游学过程中能力发展的表现性评估及建议。

活页式的游学手册方便在研学过程中信息的随记随取,可以以纸本方式承载,也可以用电子文档的方式投放使用。当然,也需要警惕为记录而记录,或将游学手册简单地设计成习作本,无法起到跟进指导、管理进程的作用,反倒让学生望而生畏。所以游学手册的内容需要从实用性出发,以游学中的课程项目为依据,作为旅行中及时收集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的载体,如果设计运用得当,可能成为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纪念。

作者单位: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游学景点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研学之旅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